作者 | 二手传播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儒林外史人物转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儒林外史人物转变(儒林外史无非讲的是些升)

儒林外史人物转变

作者 | 二手传播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花了十多天的闲散时间,读了一遍五十五回的《儒林外史》。“史”者,做事,事情。读小说,沉浸于这样的过去的事情中。

作者吴敬梓(1701—1754),生于康熙年间。小说成书于他四十岁以后的十年,说的应该是乾隆间的事,而假托于明朝。

小说楔子中所写的王冕,是隐括全书的理想人物,更在元朝。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则一部《儒林外史》,在作者心目中,没有一个人物会超出王冕。

在作者塑造的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杜少卿等正面的读书人形象中,杜少卿的形象比较接近于作者本人。

吴敬梓出身于“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地主家庭,“性耽挥霍”,不能“光耀门第”,甚至连“祖业”也守不住,乡里豪绅把他“传为子弟戒”,亲友故交或拒之门外,或避于路途。

吴敬梓移居南京后,生活更加贫困,有时卖书换米,有时“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他常于严冬的夜晚,邀集朋友,绕城步行几十里,以此取暖,谓之“暖足”。

晚年,吴敬梓的生活到了“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的地步。五十四岁那年,客死在扬州 。

小说的第五十五回,写四个市井“奇人”​酷爱琴棋书画,流连于南京的山光水色。自此以后,没有一个贤人君子,可以入得《儒林外史》:

“江左烟霞,淮南耆旧(江左、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等省的长江和淮河南部,小说中人物主要活动的地区),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吴敬梓饱尝了世态炎凉,一部《儒林外史》,由愤怒不平近而讽刺抨击。

初读小说,不知怎么回事?心中老是鲁迅说的“瞒和骗”的见教: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道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懦,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后來,发现也如鲁迅说“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汔,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而且,书中人物事例较多,把世间一切的事事物物,全都看得米小米小。又想,鲁迅自己,在“儒林”中该算什么角色?许是“绍兴师爷”吧?小说中写到一个倪大爷,是师爷,着墨并不多。

但不能牵强附会,“儒林”之后,中国人思索的是官场,因为“学而优则仕”,后来就有《官场现行记》,非但讽刺,还在暴露。

鲁迅时代是反孔的,大概不会有“儒林”。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又会尊孔。“孔子学院”办到全世界,让全世界听中国话,莫非外国人会喜欢之乎者也的“儒林”?

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北大,也不算“儒林”吧?才子们完成学业,第一想的是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则与传统“儒林”,品行更不端庄……

读《儒林外史》,“那些大户人家,无非讲的是些升、迁、调、降的官场;那些贫贱儒生,不过做的是些揣合逢迎的考校。”

——“儒林”有时,传以外史;“儒林”无时,说几个市井“奇人”。也就是这部《儒林外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