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九年级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九年级下解开儒林外史的阅读密码)

九年级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

《儒林外史》

点击文字即可购买

作者:

吴敬梓/著

张慧剑/校注

叶楚炎/课程化设计与编写

定价:49.50元

张光宇绘《儒林外史》插图

历代正史皆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而吴敬梓作《儒林外史》,书写的则是“儒林”中的另一种面相。

《儒林外史》展现了科举社会中士人的生存困境,无论他们的现实境遇如何,都深陷在名缰利锁的泥淖里无法自拔,而整个儒林也处于士风日下的衰颓中。

小说亦写到了一些形象正面的士人,并试图用礼乐的建构去挽回整个儒林的颓势。但在被势利和浇薄浸染的科举社会面前,这些正面士人只能勉强保持自身的品行而已,他们的礼乐理想不可避免地在一步步崩塌。

《儒林外史》中的四类士人

1 “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即那些没有得到功名富贵,却对功名富贵艳羡不已的士人,他们通过阿谀、谄媚等手段讨好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企图得到或接近功名富贵。这样的士人在《儒林外史》中绝不鲜见,牛浦郎便是其中的一个显例。

牛浦郎是势利熏心之人,而这一点在其和牛玉圃的交往中彰显无遗。牛玉圃外出坐船时带着四个长随,每日的饭食也极为丰盛讲究,并处处讲究排场,还打出“两淮公务”的官府灯笼,所有这些都让只能以萝卜干下饭的牛浦郎私心艳羡。因此,在两人见面后,牛浦郎就立刻向他作揖、下跪,并心甘情愿地将原本素不相识的牛玉圃认作叔公。

2 “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

即那些自以为已经得到了功名富贵,因此趾高气扬,处处傲视、欺压他人的那些士人。

《儒林外史》的正文部分是从老童生周进的故事开始写起的,而周进的悲惨境遇则又通过梅玖、王惠两个士人所施加的欺凌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相对于只是童生的周进,身为秀才的梅玖以及贵为举人的王惠,在科举阶层上自然要更高,这也使得他们以成功者自居,鄙视已然六十多岁却连一个秀才也考不中的周进,并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对之进行欺侮。

从梅玖、王惠两个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充分领略这些倚仗功名富贵之人的骄人、傲人之态。

3 “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他们远离科举考试,往往被称为山人或名士,所做的事情也都是诗酒唱和之类的雅事。但这是由于他们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富贵,所以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做山人、做名士,以及诗酒唱和等行为获得期许中的功名富贵。

从他们看似超脱的表象中,我们往往更能看到他们沉溺于功名富贵的本质。《儒林外史》中写及的莺脰湖名士以及西湖名士两个群体中的士人都属于这一类。

4 “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王冕是作者所肯定的上上人物,其为人“嵚崎磊落”,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讲求“文行出处”。以作者自己为生活原型的杜少卿,不甘受礼法拘束,也不和庸俗生活妥协,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这些人物,在吴敬梓笔下,都是理想人物。

在这些士人身上,吴敬梓寄予了自己对于理想士人品格的期望,同时也将这些士人视为重振儒林的中坚力量。

《儒林外史》的连环结构

1 “

总是在这一回为主要人物,到另一回退居次要地位,而以另一人居于主要:如此传递,转换,各有中心,各有起迄;而各个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片段,又互相勾连着,在空间上,时间上,连续推进;多少的社会生活面和人物活动面,好像后浪逐前浪,一一展开,彼此连贯,成为巨幅的画面。——吴组缃

《儒林外史》采取了一种“连环短篇”的结构方式。从古代文学的叙事传统看,这种结构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史传的领域,纪传体的史书基本是由人物的“纪”“传”组成,而以“外史”为名的《儒林外史》,其实也是运用了这一方式,如果我们将全书中每一个中心人物的故事视为一篇传记,独立来看,根据中心人物的不同,小说依次写的是周进传、范进传、严贡生传、严监生传、荀玫传、王惠传……而其合体也便是我们看到的这部为儒林立传的《儒林外史》。

而在小说的领域,这种结构并非《儒林外史》的首创,《水浒传》前七十回同样采用了“连环短篇”的结构,这同时也是宋元时期的说话伎艺惯用的一种结构故事的方式。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 “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

鲁迅的这段话指出了《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超乎寻常的内在原因,即“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吴敬梓所针对的并非个体人物的善恶是非,也不是仅仅从某一士人个体的角度出发揭露、抨击其品行的负面情状,而是着眼于士人整体性的生存境况去批判和反思科举对于士人品行的深切影响。

除此之外,同样值得探讨的是《儒林外史》所采用的讽刺手法,这也便是鲁迅所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吴敬梓虽然书写的是这些士人悲剧性的人生,但并不是以悲剧的手法去叙述,而是多以喜剧性的手法进行呈现,从而让读者通过谐谑的表面叙述去更为充分同时也是更深层次地体悟其背后的实质。

以上所说的是《儒林外史》讽刺手法中的“戚而能谐”,至于“婉而多讽”亦与之相关,正是由于我们在小说中所看到的讽刺并不像它们在文字表面所呈现的这般显白,而是包涵着更为复杂的意蕴,因此也形成了《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极为“曲婉”的艺术特质。

首先,《儒林外史》的讽刺是通过白描的方式呈现出来,也便是鲁迅所说的“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吴敬梓完全是通过小说人物的言行来达到讽刺的效果,而不是经由作者的主观评介进行讽刺,这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蕴藉曲婉的重要原因。

此外,这种“曲婉”也体现在讽刺的多重指向上。在小说的第二回,梅玖曾在宴席中说了一个“一字至七字诗”:

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

并声称这首诗是从“我那案伯顾老相公家”听来的。梅玖借这首诗当面讽刺了周进的呆拙、贫穷、不学无术等,并引发了在座众人的大笑。但进一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于周进的讽刺,更是对于梅玖的讽刺:在科举关系中从来就没有“案伯”一说,这个词是梅玖为了攀附自己和顾老相公的关系而臆造出来的。因此这一情节既是梅玖在讽刺周进,同时更是吴敬梓在借梅玖之口讽刺其自身的势利与无知,讽刺所针对的对象其实是双重的,而这也是“婉而多讽”的重要内涵。

张光宇绘《儒林外史》插图

如何有效阅读《儒林外史》

1 破解小说的文化密码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儒林外史》是文化含量最多的作品之一,这一方面使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儒林外史》具有重要的研读价值,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儒林外史》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尤其是《儒林外史》与明清科举制度以及当时的文化现象都有密切的关联,倘或读者对于这些都不太了解,可能会产生阅读的阻碍。

对此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去破解。

其一是通过注释本增加对于制度与文化层面的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张慧剑先生校注本里面就有简明扼要的注释,可以应对读者在这一方面的需要。

2 把握小说的叙述脉络

由于《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和人物,对于整部小说的把握会存在一些难度。但只要理解《儒林外史》基本的叙述脉络,这一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儒林外史》第一回所叙述的王冕故事是“楔子”,虽然与后面部分的人物都无关联,却提领了全书的意旨和人物。正文部分从第二回开始到第二十五回都属于上半部。整个上半部,写的是科举社会中儒林的世风日下以及各类士人品行的堕落

下半部从第二十六回开始,是由低处起笔,从士人这条脉络看,下半部是从儒林已经极度衰颓的低处起笔,渐写渐高,直至写到全书正文部分品行最受推崇的士人虞育德,而经由这些人物的努力我们也看到了儒林重振的迹象。这一努力的最高潮是虞育德、庄绍光、杜少卿等士人举行的泰伯祠大祭。

但在泰伯祠大祭之后,这些士人建构礼乐的理想却也渐渐走向衰落,小说中的士人又走向了新一轮的沉沦和堕落。在第五十五回,呈现了已经崩塌的泰伯祠,这也代表了虞育德等士人重建礼乐理想的最终崩塌

3 理解作者对于人物的评价

与许多传统小说不同,《儒林外史》没有采用说书人无所不知并且知无不言的叙述方式,只是从有限视角叙述故事,并且较少描写人物的心理,多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去呈现他们自身的性情。

此外与其他小说多会有头有尾地叙述某一人物的生平也不相同,《儒林外史》只是截取人物生平中的某一片段进行呈现,我们通常很难知道这个人物从哪儿来,在出场之前他有怎样的过往,而在人物退场后读者也往往难以确知这个人物最终的结局如何。

更为重要的是,吴敬梓在小说中也极少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他对于某个人物的看法,读者只能通过小说的客观叙述去揣度和推测潜藏在文字后面的作者的主观意图。

对此,要结合《儒林外史》人物塑造的特点来理解这一问题。小说中的人物都不是是非截然、善恶分明的,而是处于各种正面性格与负面性格纠合交织的复杂状态中。

【本文内容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印出的《儒林外史》(收入“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编者的话”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