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读者读《巴黎圣母院》时,多少会觉得难以忍受吧——为什么小说中的人物那么夸张?他们的爱情那么不合情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雨果的人道主义深度解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雨果的人道主义深度解析(雨果构建历史哲学的野心)

雨果的人道主义深度解析

当今的读者读《巴黎圣母院》时,多少会觉得难以忍受吧——为什么小说中的人物那么夸张?他们的爱情那么不合情理?

譬如女主角艾丝美拉达,她爱上了美男子弗比斯,固然,弗比斯作为当时的警察局队长,曾经救了她一命,可是,弗比斯也摆明了是一个“渣男”,他明明轻视上流社会那些浮夸虚荣的生活方式,却又心甘情愿入赘,成为有钱人家的东床快婿;他明明万花丛中过,红粉堆里钻,却还能对艾丝美拉达说出“只爱过你一人”的鬼话。就因为如此,艾丝美拉达居然像是猪油蒙了心,天下万般事,只知道谈恋爱了,哪怕最后被弗比斯带队追捕时,也心甘情愿地从窝藏地点蹦了出来,高喊着恋人的名字,生怕别人捉不住她似的。

再比如敲钟人加西莫多,虽然雨果对他不吝笔墨,竭力想突出这个丑八怪的心灵美,可是,读者读起来,还是觉得这个人物“太假太空”,他爱艾丝美拉达爱得毫无缘由——如果有,就是因为艾丝美拉达太美——这个倾慕美色的理由看起来和心灵美颇为矛盾。他一声不吭地保护着艾丝美拉达,像中世纪骑士恪守着骄傲的风度,甚是连死也要和心爱的人死在一起,小说结尾写道,他那扭曲的骨头紧紧抱住了艾丝美拉达的骨头,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

虽然吐了一堆槽,但我还是想强调,《巴黎圣母院》有其可看之处,这些看点恰恰和爱情故事无关。

比如令许多读者看不下去的建筑描写。雨过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来描写石头建筑?实际上,巴黎的城市、巴黎圣母院的全景,这些描述和故事的推进虽然毫无干系,但更多地意在呈现作家本人构建历史哲学的野心。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谈到了精神所具有的高级形态,人类文明的法律、制度、宗教、哲学总有其物质展现形式,而且,它们所具有的超越其具体物质形态的意义,只有获得承认后,才能被视为是精神的化身。比如巴黎圣母院,对一只小鸟来说,它可能只是遮风挡雨的一块石头,可是,对于建筑了它的人来说,它就是人类历史的表征,巴黎圣母院在这个意义上获得了黑格尔所谓的“承认”。

雨果把这种“承认”进一步变成了独属于他的历史哲学。他相信,在印刷术大行其道于欧洲前,匮乏纸张与文字的欧洲文明,将自己刻在了石头里。建筑的石头本身就有了岩层的功能,在基督教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先是中世纪,然后是罗曼斯时代,然后是哥特时代,然后就来到了雨果生活的18世纪。《悲惨世界》中,雨果同样执着于对于巴黎庞大的下水道的描写,他的“石头的编年史”与“阴渠的古代史”具有同样的史学地位。

所以,《巴黎圣母院》除了作为略显老套的罗曼斯之外,还通过恢弘的建筑史诗呈现出雨果的历史哲学。雨果首先追问的是文明(建筑)对于岁月(时间)的刻写,然后呈现的是岁月(历史)对于文明(人类处境)的负重,说到底,他的故事总是关乎肉体与石头的角逐。(张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