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美院确诊教授出轨的女子被警方抓获#

当犯罪发生时,惩罚犯罪行为措施的强制力最强,从而决定了刑法的性质是最为厉害的法律;刑法应当是疫情防控等政策的重要维护手段,但适用刑法仍需坚持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需要解释、推理案件事实,其中,法律人采用解释方法的顺序,以及推理形式具有重要意义,有时可能决定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从而有违罪刑法定原则。

语言具有歧义性,解释法律事实首先需要文义解释。“据说”“隔离”到“确诊”仍有较远的距离。“据说确诊”,事实上没有确诊,人们通常对没有把握的事实称为“据说”。“隔离确诊”实际上是两个事实:“隔离”是措施,如从高风险地区到低风险地区可能要隔离;“确诊”是结果,而且是医学检测上的检测结论。

北京警方查明,葛某飞拼凑编造了“据说美院老师和老婆闺蜜去三亚,现在闺蜜老婆也被隔离”的不实信息。文义解释葛某飞拼凑编造的内容如下:其一,美院老师与老婆闺蜜一起去了三亚;其二,他们均因去三亚被隔离。其中,“据说”的含义是该信息不能证实,但造谣美院教授是否出轨与疫情防控并没有实质上的联系。

网传信息可能成立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葛某飞所编造的“据说美院老师和老婆闺蜜去三亚,现在闺蜜老婆也被隔离”信息的内容,与网传信息“某高校教授携妻子闺蜜去三亚旅游确诊新冠肺炎”的内容明显不同。其中,网传信息有“确诊新冠肺炎”的描述,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故意传播“疫情”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可以肯定认为,现有科学技术,侦查机关查清“某高校教授携妻子闺蜜去三亚旅游确诊新冠肺炎”信息编造,或者来源可能并不困难。问题是,葛某飞与该信息的来源有没有因果关系?生活中的游戏实际上给了我们答案,通过若干人传递一句话,最后一个听到的那句话往往不是原话。生活中的游戏在法学理论上被称为引起关系,而引起关系并不是法律后果的因果关系。

葛某飞拼凑编造美院教授出轨是否成立寻衅滋事罪,可能是公众比较关注的话题。造谣他人出轨明显是侵犯名誉、隐私犯罪的内容,其中,确有其事为侮辱;无中生有为诽谤。他人名誉与隐私一般不可触碰,但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可能除外。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信息网络侮辱诽谤他人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则属于公诉案件,公共秩序中的公共场所起哄闹事是否包括网络空间,则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网络空间是一个大平台,谁上传信息谁就对信息内容负责,但我们不能认为,网络空间中不同意见或者见解的争论就是公共秩序混乱。从网络空间的效益看,流量的增多可能就是反复争论的结果,而流量的增多正是网络空间的效益,由此得出结论,网络空间不属于公众场所,而是公共空间。葛某飞在网络上拼凑编造美院教授出轨的信息,也不宜评价为寻衅滋事罪。

造谣美院确诊教授出轨的女子案件事实比较简单,但法律人不作实质分析却非常复杂。事实上,该女子用“据说”可能就有防范意识,但“据说美院老师和老婆闺蜜去三亚,现在闺蜜老婆也被隔离”的信息,经网传成为“某高校教授携妻子闺蜜去三亚旅游确诊新冠肺炎”后,其性质“立马”改变。侦查机关应当查明后一信息的始作俑者,不能让其逃避法律责任;也不因女子诋毁的是教授,而区别对待。

法律适用问题名词解释(法律适用的解释)(1)

网络空间是公共场所吗?

@法律新视点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