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发布了一个征集。基于今年的特殊情况,有许多人无法回家过年。为了办一桌“文化年夜饭”,我们征集来了许多不能回家的年味故事。

其中,“习俗”是大家谈的最多的关键词。

以下是李沁和张道均两位读者的习俗故事。

过小年吃什么饭河南(河南奇怪过年习俗)(1)

@李沁:

大年初一拜“老佛爷”

是我们一家坚持了30多年的传统

我是李沁,我在广东茂名,我今年不回家过年了。

我的老家在焦作博爱清化镇七街,上个世纪80年代,爷爷辈举家从沁河边的白马沟村进城落户于此。

自记事起,大年初一拜“老佛爷”便是我们一家坚持了30多年的传统。

大年初一,我们要在天蒙蒙亮时到奶奶家,吃一碗“人口饺子”。父亲兄弟三个,三家人聚齐后,饺子刚吃完,奶奶就来派任务——我哥(长孙)要带着我们一帮孩子去博物馆祭拜“老佛爷”,每人鞠三个躬,保佑我们学有所成、健康顺利。

每次奶奶都会再三嘱咐,孩子们必须都要去,回来还要汇报,不能敷衍。

读书时,“老佛爷”在我心中颇为神秘。到博物馆的时候都是“铁将军把门”,看不到真容。

我想象着,这究竟是哪位神仙?直到近几年,怀庆府的文化不断宣传,我才知道,博物馆存放的“老佛爷”是一尊北魏佛像,正是从我的老家白马沟挖掘出来,国家一级文物。

过小年吃什么饭河南(河南奇怪过年习俗)(2)

老佛爷

“老佛爷”从白马沟村被“请”到了博物馆,我们一家从白马沟村搬到了县城,大年初一的这个传统却连续了三十余年,不断的信仰,是不断的乡情。

@张道均:

不管刮风下雨、下雪,

我们都会在这一天去祭祀先人。

我叫张道均,现在武汉工作,今年过年,不回家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家除了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为逝去的亲人们准备纸钱,大年初一的早上送过去。

初一早上,一大家族的人,匆匆吃过饺子,就开始浩浩荡荡向坟地出发。

到了坟上,大家率先来到自己亲缘关系最近的坟,摆上贡品,贡品通常是馍、肉和水果,点上纸钱,再放鞭炮,叫醒亲人们起来使钱。

一霎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团团青烟随风旋转,听人说,那是下世亲人的灵魂来了,来接受亲人们的祭奠了,这就是我们最朴素的信仰吧。

烟雾缭绕中,大家开始从长幼之序,分发纸钱,以确保整个大家族的每个坟头都有人祭奠。

有人发纸,有人斟酒,旁边的长辈都会给刚过门的媳妇儿和刚懂事的少年讲述每个坟里埋着的先人。因为本人祖坟里少有立碑,全凭长辈代代相传,口口相授。

突然,心好疼,泪眼望西北,想起了那句话:“先人埋骨地,便是故乡处。”

这两个故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代代相传的习俗。

在河南省,有很多看似奇特,其实很有意思的习俗。比如今天小年,几乎大半个河南都会干一件事:祭灶。

今天是过年的开始。

大家老说年味淡了,但,我看到信阳邻居坚定地在窗台挂上一串腊味。

一个新乡朋友认真地告诉我说,他们现在过年拜年一定要磕头的。

另个驻马店朋友,每到过年就“捎包”。

在杨桐的老家滑县,每年过节,一定要送烧鸡,吃烧鸡。

点击下方卡片

即可购买

他们内心的相信,造就了仪式感的意义。

无论是带有盛大仪式感的骂社火,还是庄重的磕头拜年,甚至小到做一个火烧、馒头,这些带着奇特色彩的民俗,都带着“年味”,给生活增添着仪式感。

照照| © 撰文

小米| © 版式

小年夜

吃了火烧才圆满啊。

“二十三,炕锅边儿。”

这锅边儿,就是火烧,寻常集市都能买到。

但在豫中农村,还是保留着小年夜家家户户炕火烧的习俗,据说,在缺衣少食的以前,好面可是难得的稀罕物,所以在小年,自然要把最好的献给灶王爷。

节日是对劳动的慰藉。

不论这一年,日子过得好坏,家家都要炕些好面火烧儿。

一小盆好面、一大盆杂面,饧好,揉到劲儿,擀成片撒上葱花儿细盐,一圈儿一圈儿淋上香油,卷起来切成馍剂儿,团团揉揉再拍拍,扁扁的圆圆的中间鼓起来就可以下锅炕了。

火要不大不小烧得均匀,炕出来两面焦。

过小年吃什么饭河南(河南奇怪过年习俗)(3)

在南阳,捡烙的模样周正的锅边十二个祭祀灶王爷,把好吃的放在灶台的边上供奉,保佑来年全家平平安安。

晚饭是加了青菜,豆腐,肉,豆腐皮及筋筋菜的粉条汤,加些醋就是酸香开胃的酸汤。

这不仅是年味的陪衬,更是游子的乡味牵挂。

骂社火,

骂出来的人情味儿。

腊月初十,在豫西灵宝三省交界的两个小村子,有个特殊的节目,两村人要在一起,敲锣打鼓地“骂架”。

骂得狠,骂得丑,不允许受骂者还嘴吭声。要还,只能等明天晚上到对方村“去骂”再还,兴骂不兴还,骂谁谁高兴,这是最大的特色。

过小年吃什么饭河南(河南奇怪过年习俗)(4)

“只要叫骂者反穿皮袄,即便骂了对方的祖宗,也不会伤了双方的和气。”

甚至有人专门给“对手”送烟送酒求骂。因为这时被骂不是坏事,“看得起你才骂你”,“被骂”成了村中欢乐的表现……

火红的灯笼、福字、中国结装饰着花鼓花车,热热闹闹的情景需要全村准备好久,黑锣鼓排列成队,在高高的杆子上面,居然有一个装扮艳丽的小朋友甩着长长的水袖。

过小年吃什么饭河南(河南奇怪过年习俗)(5)

这是东常村的花车,要到西常村去“骂社火。”

入夜,畅快淋漓诙谐幽默的骂声中,被骂者也乐乐呵呵喜气盈盈。

甚至,在2007年骂社火奇俗“骂”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喝酒规矩多,

喝酒无敌手。

在河南,过年不喝酒,喝什么?

不仅能喝,还能喝出花。

酒文化在河南体现得淋漓尽致,单说一条鱼,就能给你整出108道酒来,而且杯杯有说头,让你杯子举得心服口服。

鱼头酒,“头三尾四”是基本逃不了的。头指着谁,喝三杯,尾巴指着谁,喝四杯。

过小年吃什么饭河南(河南奇怪过年习俗)(6)

过年嘛,假期又闲,就是每天喝酒咯。

南阳人最猛,完全可以做到早晨喝,中午喝,晚上还喝。

如果今年真的回不了家过年,不如叫朋友一起过年喝酒。

搂椿树要念咒语才很灵。

在鲁豫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庄范县有个奇特风俗,孩子除夕守岁必须搂椿树。

据豫记范县的作者讲,在七十年代,没有电视,吃过年夜饭,就和小伙伴在除夕的夜里东跑西颠。

子时将近,祖母就孙辈儿去搂椿树,并再三嘱咐搂椿树必须念咒语:

椿树椿树你是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来当梁檩,我长长来穿衣裳。

过年磕头,

就是我们的文化。

城市里拜年都不磕头了。

但在河南乡下,仍旧有很多地方有着拜年磕头的旧礼。

只要是晚辈见到长辈,说拜年,要磕头才算的。

农村有句俗话:“凡事大不过年”,意为无论此前邻里之间有什么过节,该拜年的时候还是要拜年的,双方一见面,矛盾也就了了。

初一早上天还没有放亮,一年一次的大拜年就开始了。本门的同辈兄弟结伴而行,从村里最高的辈份开始拜。长辈家,先说上几句吉祥话,领头的大哥会代表大家亮出“磕头牌”:“爷爷奶奶过年了,我们看您来了,您这岁数不小了能受头了,大家给您磕一个吧。”

一般来说,长辈会赶紧回话:“免了,免了,不磕了,来了就中。”长辈的子女应声让烟,端上花生、糖果之类的吃食。

也有起哄的:“来都来了,就磕一个吧!”说完,真的跪下磕了一个,其他人闻声纷纷下跪磕头。磕罢头,站起来拍拍裤子上的灰,脸上写的都是幸福、满足。


在后面的话:

我总在想,年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都说年味越来越淡。

其实,看到这些民俗,感觉内心的仪式感,才是年味的真正来源。据说,骂社火延续了一千多年,中间也曾一度中断,被人说,后继无人。后来,非遗人们张罗着,重新耍起了社火。三省交界的小村庄,吸引了三个省的人来观看。就像今年,疫情也许阻碍了我们的团圆,也阻碍了庙会、社火、戏剧等很多东西,但这些看似奇怪的民俗,一定不会消失,他们正是年的意义,给我们安慰和可休憩之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