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走进生活(化学专题化学与生活)(1)

1.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是

A.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有“催化转化器”,使有毒的CO和NO反应生成N2和CO2

B.向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使煤燃烧产生的SO2最终生成CaSO3,可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C.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中含CO2、SO2,从而使雨水的pH=5.6形成酸雨

【答案】A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叫可入肺颗粒物,与肺癌、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下列与PM2.5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力发展电动车,减少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量

B.开发利用各种新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C.多环芳烃是强致癌物,能吸附在PM2.5的表面进入人体

D.PM2.5含有的铅、镉、铬、钒、砷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均是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砷为非金属元素。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液晶态介于晶体状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一定程度的晶体的有序性和液体的流动性

B.常压下,0℃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在4℃时密度最大,这些都与分子间的氢键有关

C.乙烯使高锰酸钾褪色和二氧化硫使溴水褪色的原理不相同

D.燃料的脱硫脱氮、SO2的回收利用和NOx的催化转化都是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

【答案】C

【解析】A、液晶态是指介于晶体和液体之间的物质状态,像液体具有流动性,像固体具有晶体的有序性,A正确;B、冰中存在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其体积变大,则相同质量时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B正确;C、乙烯使高锰酸钾褪色和二氧化硫使溴水褪色的原理相同,均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C错误;D、采用燃料脱硫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产生,从而防止出现酸雨,NOx的催化转化生成无污染的氮气也是减少酸雨的有效措施,D正确。学科&网

4.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启动的“蓝天工程”得到了全民的支持。下列措施不利于“蓝天工程”建设的是( )

A.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来源:学.科.网Z.X.X.K]

B.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C.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减少废气排放

D.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

【答案】D

5.巴黎气候大会揭开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宏伟序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来源:Zxxk.Com]


A.太阳能、地热能、核能、化石燃料等均属于“新能源”

B.减少含碳物质作燃料符合“低碳”理念

C.图中转化途径能体现“节能减排”的思想

D.节约用电能减少CO2的排放量

【答案】A

【解析】A.太阳能、地热能、核能均属于“新能源”,而化石燃料属于传统能源,错误;B.减少含碳物质做燃料,就可以减少空气中碳元素的含量,符合“低碳”理念,正确;C.从图示可知,氯化氢循环利用,排出的水无污染,符合“节能减排”思想,错误;D.目前发电主要是火力发电,节约用电就能减少CO2的排放量,符合发展低碳经济要求,错误。

6.“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提出的重大课题,她突出了生态文明,重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下列行为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推广“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B.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C.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D.开发利用可燃冰是缓解能源紧缺的唯一途径

【答案】D

7.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神舟九号升空时火箭发射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化学能

B.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不能与“84”消毒液混用

C.采用催化转换技术将汽车尾气中的NOx和CO转化为无毒气体

D.为了能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养金鱼用的自来水一般先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火箭发射的动力主要是燃料的燃烧,来源于化学能,故A正确;B.洁厕灵(含盐酸)和84消毒液(含次氯酸钠)进行混用,会产生有毒气体氯气,故B正确;C.采用催化转换技术将汽车尾气中的NOx和CO转化为无毒气体二氧化碳和氮气,故C正确;D.自来水一般先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

是为了除去次氯酸,但也减少了氧气的量,故D错误。学科*网

8.如图是在法国拍卖会拍卖的我国圆明园兽首﹣﹣兔首和鼠首,拍卖台上渴望回家的铜器兔首和鼠首看上去仍熠熠生辉.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最可能的是( )


A.它们的表面都电镀上了一层耐腐蚀的黄金

B.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它们表面的铜绿被酸雨溶液洗去

C.铜的活动性比氢弱,因此不易被氧化

D.它们是含一定比例金、银、锡、锌的铜合金

【答案】D

9.2011年日本发生了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处于海边的福岛核电站发生系列爆炸。作为动力系统的核反应堆的第一层护罩是锆锡合金外壳,第二层护罩是压力仓(即一个坚固结实的大锅),第三层护罩用最坚固的钢和混凝土制成的非常厚的球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锆锡合金、钢、混凝土都属于混合物

B.钢的硬度和熔沸点都高于纯铁

C.锆锡合金和钢属于金属材料,混凝土属于传统的硅酸材料

D.在高温下,钢和水蒸气可发生反应产生氢气

【答案】B

【解析】合金的熔沸点低于其成分的熔沸点,故B错误。

10.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纯度的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B.煤经过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变化,可变为清洁能源

C.如将材料均匀分散到某液体分散剂中,该分散系可发生丁达尔现象,由此可推测该材料的直径为1~100pm之间

D.屠呦呦女士利用乙醚萃取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人类防治疟疾作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D

【解析】A、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硅,错误;B、煤的气化和液化都是化学变化,错误;C、分散系可以发生丁达尔现象,属于胶体,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100nm,错误;D、屠呦呦萃取青蒿素,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正确。学&科网

11.今年,一些城市决定全面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作为发动机燃料,即在汽油中掺入一定比例的乙醇,以代替一部分汽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不会产生污染

B.乙醇和汽油都可作溶剂,也都可与水互溶

C.乙醇汽油燃烧时,耗氧量高于等质量的汽油

D.乙醇可通过纤维素转化制得,是一种可再生的燃料

【答案】D

12.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倡导碳资源的高效转化及循环利用(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与上述理念相违背的是( )


A.大力发展煤的气化及液化技术[来源:学科网]

B.加快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

C.以CO2为原料生产可降解塑料

D.将秸秆进行加工转化为乙醇燃料

【答案】B

【解析】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加快开采和使用,造成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故选项B正确。

13.2015年9月18日,美国环保署EPA宣布,大众汽车公司利用软件隐瞒了汽车有毒污染物的真实排放量,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固体悬浮微粒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一种重要因素

B.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

C.含铅化合物导致人体蛋白质变性是物理变化

D.汽车尾气可通过净化装置将碳氢化合物还原成CO2和H2O

【答案】A

14.石头纸(Rich Mineral Paper)也叫石科纸,就是用磨成粉末的石头为主要原料,加上15%的聚乙烯和5%胶合剂制成的。2010年两会期间,与会的政协委员们领到的各种会议资料都是以碳酸钙为主要原料的低碳“石头纸”。下列有关“石头纸”的说法错误的是[来源:学科网ZXXK]

A.“石头纸”不宜在高温条件下生产

B.“石头纸”与普通纸相比不易燃烧

C.“石头纸”能耐强酸与强碱的腐蚀

D.推广使用“石头纸”能达到保护森林和环保目的

【答案】C

【解析】A、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正确;B、碳酸钙不容易燃烧,正确;C、碳酸钙和酸反应,但不和碱反应,C错误;D、推广使用石头纸可以减少纸张的使用,减少森林的破坏,正确。学&科网

15.化学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丰富物质世界的重要科学依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许多城市已经推广使用清洁燃料以减少环境污染,如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这两类燃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烃类

B.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C.煤的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煤的干馏、煤气化和煤液化而获得洁净的燃料和多种化工原料

D.工业上利用金属活泼性不同,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冶炼金属,如电解法冶炼铝、热还原法冶炼铁、热分解法冶炼铜

【答案】D

16.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下列措施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①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 ②开发生产无汞电池 ③田间焚烧秸秆 ④应用高效洁净的能转换技术 ⑤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①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可以减少药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正确; ②开发生产无汞电池,就可以减少重金属对水、土壤造成的污染,正确; ③田间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造成雾霾天气的产生,错误; ④应用高效洁净的能转换技术,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正确; ⑤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会造成能源浪费,导致空气中CO2及固体粉尘含量的增大,不利于环境保护,错误。故正确的是①②④,选项是B。学科*网

17.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答案】C

【解析】A. 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水。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固体颗粒。因此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A正确;B. 由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转化为铵盐形成无机颗粒物,因此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B正确;C. NH3作为反应物参加反应转化为铵盐,因此氨气不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C错误;D. 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由于氮肥会释放出氨气,因此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D正确。

18.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答案】A

19.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

B.氘、氚用作“人造太阳”核聚变燃料

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

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


【答案】B

20.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答案】A

【解析】A.谷物中的淀粉在酿造中发生水解反应只能得到葡萄糖,葡萄糖要在酒化酶作用下分解,得到酒精和二氧化碳。酒中含有酒精,醋中含有醋酸,显然都不是只水解就可以的。选项A不合理。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选项B合理。C.陶瓷的制造原料为黏土。选项C合理。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是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大的原理,将青蒿素提取到乙醚中,所以属于萃取操作,D正确。

21.《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B

【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 D 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答案】C

2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 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来源:学.科.网]

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答案】C

【解析】

A项,PM2.5是指微粒直径不大于2.5 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正确;B项,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正确;C项,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可以减少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理为2CaO 2SO2 O22CaSO4),但在加热时生石灰不能吸收CO2,不能减少CO2的排放,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错误;D项,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和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C3H8、C4H10)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正确。

24.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A.瓷器

B.丝绸

C.茶叶

D.中草药


【答案】A

【解析】A、瓷器是硅酸盐产品,不含碳元素,不是有机物,是无机物,故A正确;B、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有机物,故B错误;C、茶叶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故C错误;D、中草药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故D错误。

25.下列有关水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石灰、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处理废水中的酸

B.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

C.用氯气处理水中的Cu2 、Hg 等重金属离子

D.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NH4 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

【答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