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日报

全媒体记者 张敏

掌上咸宁报道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从懒得分到自觉分……在咸宁,垃圾分类俨然成为新时尚。人人追捧的新时尚,为何能形成?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垃圾分类畅想未来(咸宁全民新时尚)(1)

政府来主导

四项机制强化保障

“个个行动、处处负责、时时监管,是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的关键因素,而这离不开政府的强力主导。”2月7日,市环卫局副局长胡金兵说。

胡金兵介绍,去年以来,在政府的主导推动下健全四项机制,强化垃圾分类工作保障。

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推动作用,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制定了《咸宁市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咸宁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垃圾分类工作流程、硬件管理、收运规范等制度,严格落实“日巡查、周覆盖、月通报”,做到建章立制与过程管理相统一。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围绕奖励干事,把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结合起来,把内部考核和对垃圾分类运营公司的考核结合起来。

完善信息报送机制。组织专人专职收集报送信息,严把填报信息质量关,对收集来的信息资料逐项审核。

截至目前,市区建成778个小区中已有501个小区实行了垃圾分类,覆盖率65%。元旦前夕,在全省第三季度地级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咸宁市排名全省第三,同类小城市中排名第一。

打好组合拳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老妈,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要分开放,再投到楼下对应的垃圾桶里。”春节期间,浮山街道银泉社区璟湖紫竹苑小区居民张泉耐心地对母亲说。

张泉母亲平日住在乡村里,过年期间来城区和儿子一家团聚。从母亲来的第一天起,张泉就不耐其烦地教母亲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为何要分类、如何分类、分类有哪些好处……在儿子的耐心教导下,老人家从觉得分类“麻烦”到自觉分类,还表示回村后要向乡亲们推广。

“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转变背后,是市民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胡金兵介绍,让垃圾分类意识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秘诀在于打好一套组合拳。

全方位、立体式宣传。2021年,开展垃圾分类“六进”活动达56次,发放《咸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手册》《生活垃圾分类知识100问》6万余册,全面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

完善环卫设施,夯实分类基础。已建成日处理规模100吨的市城区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厂,实现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分类收集与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对接。所有有害垃圾全部由专门公司收运处置,实现了有害垃圾分类收集与危险废物处理有效衔接。建设可回收物利用中心,实现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的对接。

创建示范点

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走进浮山街道银泉社区桂花城小区,垃圾分类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分类垃圾桶摆放整齐,垃圾桶外部干净如洗。

桂花城小区居民陈女士说,进行垃圾分类后,小区环境卫生一改往日脏臭的现象。

去年6月,银泉社区辖区17个小区6300余户居民全部实行垃圾分类,成为城区首个垃圾分类全覆盖的社区。

自2017年在新华清苑小区打造首个垃圾分类示范点以来,城区示范点不断增多,目前增至29个,3.8万余户家庭因此受益。

由点及面,从小区到社区……依托示范点,我市垃圾分类范围不断扩大,带来环境改善、群众得益的双赢。

在进一步总结规范了示范小区“入户宣传、站岗式督导、定点定时清运分类垃圾”的运营模式的基础上,我市加快实施物业社区牵头管理、条块合作推进的模式,市区建成垃圾分类服务亭100余个。

胡金兵介绍,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失,还联合市机关服务中心等6部门印发了《咸宁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截至2021年底市(区)公共机构625家全部实现了垃圾分类;加强与市住建局的联动,将垃圾分类纳入红色物业管理范畴,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开展垃圾分类。

责编:丁婉莹

编审:向东宁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