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方里村位于江苏溧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北部,隶属昆仑街道,其村庄沟渠塘坝等水利设施主干布局形如“同”字,这份独特之处全国少有,据称以此扬名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该村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同”字后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的魅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典范村。去年下半年创建成为别具风格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方案(常州溧阳同)(1)

“同”字文化传奇

方里村有一段传奇故事,反映了地方深厚的历史底蕴。胥河上游的东坝未筑前,溧阳境内有升平荡、三塔荡、南渡荡、前马荡和沙涨荡五荡,均属于长江水系的滞洪湿地。方里村地处原沙涨荡内,四周没有堤围,是一大片浅滩、沼泽。据史料记载,嘉靖二十三至二十四年(1544—1545 年),溧阳境内遭大旱,河塘干涸,农田荒芜,民不聊生,灾民遍地。当时在朝为官的溧阳藉吏部主事、太仆寺少卿史际(字玉阳,夏庄人,为解决饥荒问题,向溧阳县令建议,由他出资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大批灾民去沙涨荡开挖方塘,这样既可建设农田水利,发展生产和经济,又可帮助灾民度过饥荒。此举,获得百姓的赞同和朝廷的嘉许。据方里村长者介绍,当年史际开凿此塘是依据“普天同庆”中的“同”字字形开挖的,蕴含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据说其他三个字中,“普”字在西安,“天”字在承德,“庆”字在何地,悬疑待考。从航拍鸟瞰可见,现在的方塘塘形的确像“同”字。这段传奇给方里村的历史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当年开挖方塘时,以“同”字为骨架,就着荡的底部挖深了作为中池,用来蓄水;从中池挖出来的土,环绕中心作为堤;堤的外面,又环绕一圈,作为外堤,用来捍水;外堤的北面,再挖深了,作为北池,而打通它的东西边,贯通中池水;用北池的一半土,再筑北堤,又在外堤的外面,连同荡的三面挖沟,用挖出的土,再筑小堤,以抗御荡的暴水,内通过砌土筑堤,打造农田旱地和村基。形成外部有大堤挡水,内堤的里面,三面挖池,挖出的土,堆高夯实,作为架屋造房的地方。

此塘经过一年左右的连续施工建成,面积约一千亩,其中有水面五百多亩,田地四百多亩。方塘根据所处位置,又分为东塘、西塘、南塘、北塘和中塘。五塘环绕相接,形成两座方形岛屿。一座称为“竹墩”,成长方形,占地一百多亩;一座成正方形,称为“里方”。这样就形成“大同”套“小同”,同同相通,整个水系可供周边四千亩农田的灌溉。方塘建成后不久,有马氏从别桥迁徙而来,繁衍生息,成为方里的第一村——马家村。方里的第二个村是后桑园村,由史氏和潘氏从埭头和金坛搬迁于此。第三个村是张家村,主要是蒋氏,是从上黄迁居来的。第四个村叫里方,居住着史氏和庄氏人家。陆姓和外方的姓氏比较杂,有外来的,也有本村迁过去的。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方案(常州溧阳同)(2)

“耕读传家”是溧阳先人崇德尚文的传统。据村上老人们说,在里方村中还有一个三面环水的陆地,称之为“同”字中的小“口”,当年此地建有义学——“嘉义书院”,供四面八方子弟来此读书。据马一龙进士描述:书院用矮墙围绕,墙外辟有菜园。进了围墙,是门廊、厅堂、厨房、马厩、茅房以及文人游艺和诗人息的地方,有房屋若干排。在书院旁的水池边高台上,还建有一座两层的“水阁凉亭”。据村上马雪松老人说,从前在“外方”,竖有三座牌坊,是颂扬史际开凿方塘义举的,被毁年月已不可考。唯有一块“普天同庆”的功德碑,现收藏在市博物馆内。可以想象得出,那时的方里村已成为文人墨客的栖息之所和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同”字文化传承

“同”字方里,先有塘后有村。现在全村有6个自然村,总户数394户,人口1339 人。总耕地2568亩,水面500多亩。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完好的碧水沃土,是滩涂改造建设的杰作。可以说,在全国少有,可与常州淹城相媲美。在党的振兴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决策实施中,方里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通过学习取经,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开发之路。他们决定在“同”字上做文章,在“水”字上下功夫,做到四个“同”。同谋划。从2018年起,方里村以生态公园为定位,与园区公共配套同步规划。他们利用独特的优势,组织精干力量,研究村庄历史,探索村庄发展方向,集思广益,科学筹划,拿出深度开发的意见,定下了在三年内建成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工作目标。这一目标已于2021年下半年实现。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方案(常州溧阳同)(3)

同克难。方里村落多沿河塘而建造。包产到户前,每年集体捕捞,家家户户分鱼,且年年都捞塘泥用于农田施肥。自包产到户后,因个人承包养殖,对塘面进行分割,水系不通,加上粗放养鱼,水体富营养化,近三十多年的淤泥没人清理,农村污水直排趋多,导致水质变差,影响了水环境。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水环境整治是工作重点。在创建工作中,有些村民贪图方便,并不乐意配合。村两委采取干部包村、党员包户、志愿者攻坚克难的办法,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教育工作,说明利害关系,要求顾全大局,最终全村394户农家生活污水全部接管至污水处理厂。

同聚力。在解决污水直排的同时,对村庄500多亩水域进行了全面清淤和疏浚。改革开放前,方里8个自然村各自为政,把全村水域分成十几个隔离塘坝搞水产养殖,由于粗放粗养失管,造成水质普遍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村两委和驻村干部多次与村民小组和有关村民协商,研究出开展生态清淤修复并打通河道的实施办法,在认识统一、意见一致的基础上,把清淤、水土保护、游览体系相辅相成综合考量,并付诸实施。累计水域清淤达35万立方米,使全长4公里多的河道水系互通互连,提高了水质,恢复了水的活性和灵性。

同美化。在整治村容村貌上,方里村又在“岸绿、景新、村美”上做文章。此地土质松软,俗称“小粉土”,遇水即化,河塘护坡容易坍塌。为了改善土壤结构,除了加固河塘岸堤,还修建了2.5公里生态步行绿道,沿线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形成果林成片,花开四季的景观。方里村中老旧房屋,有的闲置,有的废弃,有的旧砖墙上长出了野草,门窗破旧,猪舍坍塌。针对这些情况,在广泛了解民情,听取民意之后,村两委研究出改造修复老居屋的方案并组织实施。在村民的大力配合下,经过两年多不懈的努力,村庄的所有住房都修葺一新。在改建和翻新中,用好乡土材料,乡土表情,乡土文字建起的“同”字墙、“同”字门,“同”心窗、“同”心桥随处可见。“同”字文化由表及里,已经在方里村深深扎根。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方案(常州溧阳同)(4)

“同”字文化展望

如何利用好方里村的优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未来文旅融合突破全新格局,设计师们筹划的目标日益清晰。

一是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思想和文化上凝聚起村民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奋斗自立的共识,这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在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素,不等、不靠、自强、自立,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游客,创建旅游目的地营销平台。

二是充分发挥创新举措:利用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的优势,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村两委可以与有关部门着手建设独属方里的文化地标。可利用闹市中难得的这块净土,围绕发展休闲旅游业,建设文化娱乐设施等配套设施。发展“民宿”,提升“农家乐”的品质和品味,进行休闲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例如,根据方塘的地形水貌,科学安排水域内活动项目,在条件成熟后,鼓励村民自购私家游艇,设计规划最佳的观景路线,还可以营造“水上迷宫”,组织“龙舟赛”,设置“垂钓中心”等,以满足游客水上观光体验需求。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方案(常州溧阳同)(5)

三是充分发挥城乡要素:抓住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契机,设计出符合其资源禀赋特色的发展路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节奏的紧张,更多城市里人希望前往安静闲逸的乡村度假过周末。利用江苏溧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几百家企业和上万名职工的优势资源,村里可专门辟出一部分流转土地和水塘,开设“同耕菜园”“同享鱼塘”等项目,其经营模式可以由村民代耕(养)、代种(管)、代收;也可以由市民自耕(养)、自种(管)、自收,体验乡土生活和水上休闲运动。还可以有村里组织一支配送团队,雇用闲散劳力,提供菜品从田塘、市场到厨房的配送服务。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丰富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方案(常州溧阳同)(6)

四是充分发挥融合路径:努力打造文化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一个村庄最珍贵的是记忆,是文化传承。文化永远是村庄百姓的无形财富,方里与其他村庄最大的不同是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的新思维和新路径。现在村里已经建起了“道德讲堂”“百姓议事堂”和“多功能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所。建议村党组织和村委,要充分利用这些阵地,广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天下大同,美美与共”“耕读传家”“孝悌承世”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将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与古代的优良传统文化无缝对接起来,做到学有所用,融会贯通,从源头上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

方里村属于近代古村落,彰显出“古”的魅力。这些文化的基因,传统的精髓,智慧的汇聚,只有在我们创造新生活,建设新文化时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因此,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最好的继承是使之源远流长,与时俱进,代代相传。我们相信方里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