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的发展在不同的民族都有类似的进程,会发展出各种功能造型类似的种类。在中国这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就会让很多人不容易区分。我经常问学生你知不知道披风和斗篷的区别,这个时候往往收到的回复都是“这两个不是一个东西嘛?”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来详细介绍一下披风的发展史,让大家了解这其中的区别。

随着朝代的演变衣服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很多人也很容易将衣服混淆。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披风就是没有袖子,跟斗笠类似的东西,也就是斗篷。其实斗篷是人们用来御寒的衣服,一般都是在室外穿的。在一些清宫剧中比如《甄嬛传》、《步步惊心》这些影视剧中,一到了冬天我们就能看到斗篷的身影,开玩笑说就是像披了个被子在身上一样。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1)

有人就有疑问了,那《哈利波特》里面所穿的不就是披风吗?确实是,但是这是西式的披风,并不是我们中式披风,因此就会有更多的人把披风当成了斗篷。我们传统的中式明制披风并不是这样的,她不仅有袖子,也可以在室内室外穿着。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2)

西式披风

但是当人们看到明制披风的时候,也会有人提出疑问了,这不就是褙子吗?并不是,明朝也是有自己的明制褙子的,有窄袖和宽袖,在宋制褙子基础上也是有改良的,明制披风虽然和褙子类似,但是和褙子也是有很多区别的。下面就看看明制披风、宋制褙子和清朝斗篷之间的区别吧。

宋制褙子,起于隋朝,传至明朝

说道宋制的褙子,它的起源是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的,褙子的起源来源于隋朝的半臂。褙子原本为婢女妾所穿的服饰,在《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籍》中就有记载褙子是由半臂演变而来的,是半臂加上长袖从而变成了褙子。半臂是类似于衫去掉袖子,在《事物纪原》就有记载:“秦二世诏衫子上朝服如背子,其制短袖于衫,身于衫齐而大袖,俗名䘿掖或绣䘿,如今之半臂”。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3)

半臂

唐朝其实也是有褙子的,唐宋时期的褙子多写为背子,唐朝的背子和半臂是很类似的,唐背子是没有袖子两边开叉的短衣。宋褙子大多就是直领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作为外衣穿着。在褙子里面大多数是穿着抹胸的,下面配有百迭裙或者两片裙等。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4)

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其中直领对襟的褙子较为常见,在苏金坛南宋周瑀墓中有出土疑为斜领交襟的褙子,在这件出土文物中,褙子的前片比后片要宽大,穿着时很可能就是交襟的穿着方式。男子多在圆领袍里面穿着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而女子就是大多穿着直领对襟褙子了。直领褙子的领缘是从领子开始一直到底的,中间很少有系带和系扣,袖口大多数都是窄袖的,但也有比较宽的,以周瑀墓出土的褙子文物数据参考,周瑀身高152公分,褙子衣长120-127公分,胸宽平铺68-71公分,袖宽则在59-64。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5)

很多人也很容易将对襟衫子、对襟长衫和褙子搞混淆。从长度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辨别这三种衫,对襟衫子的长度不过膝,长度过膝但是不能到脚踝附近长度的称为对襟长衫,而长度在脚踝附近及足的,就是褙子了。以周氏墓出土的褙子来看,周氏身高152,但是褙子的长度却做到了105,可见褙子的长度是过膝及足的。褙子也是区分为男褙子和女褙子的。男褙子主要是便服,而女褙子主要作为礼服或者常服穿着,这里的常服并不是指日常服饰,而是指一般礼仪场合所穿着的服饰。所以也有很多人说披风的演变来源于男装褙子,因为男褙子相对于女褙子来说是更为日常的。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6)

对于褙子的用料和整体的绣花样式也是很有讲究的。在褙子的用料选择上,大多选用暗纹的料子,在低调的同时又不缺少华丽。在褙子的领缘处,大多会绣满花纹,并且领缘的颜色和整体衣服的颜色是相异的,这也是宋制褙子的一个特色所在了。在袖口处也常常会绣上和领缘相呼应的花纹,当然,这些花纹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宋朝时期人们的审美也都崇尚极简的风格,所以人们在花纹的选择上也大多数是山水花卉这些素净但是又不失美的图案。

明制披风,广袖居多,男女可穿

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说“褙子,今之披风也”。这再次印证了披风很可能就是褙子演变而来的。虽然这样说披风和褙子还是有很多区别的。披风是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一种罩衫,大多直领对襟,颈部系带,有二长袖,两腋下开衩,和褙子一样男女都可穿着。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7)

《三才图会》说“褙子,今之披风也”

披风也分为竖领披风和直领披风。竖领披风,没有领缘,两侧有开叉,长度过膝盖,用系带、子母扣或者胸针系合,广袖居多。流行于明朝时期。直领披风,和宋制褙子相似,但是领缘并不是一下到底的,而是大多到胸,和竖领披风一样是两侧开叉,长度齐膝,在领缘下面大多用子母扣系合。在披风内大多穿着袄裙和长袄。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8)

女式竖领披风

披风是在明代比较流行的服饰。在室内室外都可以穿着,不仅有御寒的功效,并且会显得更加大气端庄。虽然红楼梦的朝代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无可考究的,但是在《红楼梦》里却多次出现了披风的身影。在《女医明妃传》这个为数不多的,能够部分还原明朝服饰的电视剧中,也是多次出现了披风的身影。因为明朝初期继承了宋制服饰袖子极其宽大的特点,虽然琵琶袖、箭袖的出现稍有改善,但是宽袍大袖还是极为流行,披风也许就是受这个的影响,披风的袖子相对于褙子来说是很宽大的。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9)

就以孔府旧藏的文物桃红纱地彩绣花鸟纹披风为参考,这件披风 衣长119厘米,通袖长196厘米,袖宽86厘米领缘宽6.2厘米。披风和褙子在领缘处也是有区别的,一般披风都会做成领缘较宽,领子一直延伸到腹部,用子母扣或系带系合,这样也能够露出来里面的袄子。而且明朝初期的披风衣长在膝盖上面,到了晚明时期,长袄长衫的衣长也都逐渐增长,披风的衣长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变长了。披风的腰部和褙子也并不相同,褙子的腰部是整体直上直下的,而披风的腰部则做了收腰的设计,更加凸显女性的身材。

清朝斗篷,满族服饰,御寒神器

斗篷是爱新觉罗氏入关之后的服饰产物。这里说的斗篷并不是西方那种哈利波特穿的斗篷,而是一种披在肩上的宽大无袖的御寒外衣。在《红楼梦》中有我们可以看到披风的身影,同样我们也看到了斗篷的身影,书中就有“(袭人)料他睡着,便起来拿了一领斗篷来替他盖上。”,所以说斗篷和披风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清宫剧中斗篷可是一个重要的出场嘉宾,《步步惊心》中若曦接雪的场景,配上大红色的披风,真的是美极了。在剧中不仅女子在冬天要披上加绒的斗篷,在入秋寒冷的时候,男女都会披上不加绒的斗篷用来保暖,和披风褙子一样都是男女可穿的。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10)

据说斗篷的由来是由蓑衣演变而来的。蓑衣是下雨天用来挡雨的衣物,和现代的雨披很相似。斗篷是在室外穿着的衣服,在《甄嬛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寒冷的时候,外出时要披上斗篷,到了室内就要把斗篷脱掉。当然安陵容冷的不行的时候在屋子内披斗篷也是生活所迫,因为并没有可以取暖的炭火,只能把御寒的斗篷披在身上了。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11)

沈阳故宫的满族斗篷

斗篷和明制披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斗篷是清朝的服饰,而明制披风则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不仅在衣服的样式上有区别:披风是有袖子的,可以在外穿着也可以再室内穿着的。而斗篷无袖,只在室外穿着。两个服饰共有的特点就是御寒、男女可穿、衣服有薄有厚。

披风在质料上,有单的也就是单层层斗篷、夹的也就是有里子的斗篷、棉的也就是带毛或者棉花的斗篷、皮的自然就是动物皮毛的斗篷了。春秋款的斗篷一般都是到膝盖的,而冬款的斗篷则是更长一些。不仅如此,在古代人们对斗篷颜色的选择也是和现代类似的,年轻的女子就比较偏爱粉色这些浅色,而年龄稍长一些就会选择暗一些或者比较素净的衣服,一是为了和年龄相匹配,也是为了显示稳重和大气。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12)


后记:无论是清朝的满族服饰披风,还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披风或者子。都是经过时代的演变,人们智慧的产物,虽然这些服饰源于不同的朝代,被使用于不同的场合,但是在褙子和披风中我们看到的是传承,在披风和斗篷中我们看到的是改变。这三者都是人们根据气候的变化、服饰的发展和朝代风气影响的产物,宋褙子的简单方便是宋朝人追求极简之美的体现,明披风的宽大华丽是明朝人纺织业经济发展的体现,而清斗篷则是上层社会地位的体现。这三种服饰都是服饰之美的体现。

斗篷和披风区别(披风不是斗篷不要再披风)(13)

《事物纪原》说:“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披帛,出适披帔子。”

历史小挖客:带你一起挖掘有趣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