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历史上的女将,虽然不多,但却也不少。但要说起历史上,率兵出征的皇后,大家能想到的,大概也就只有商朝的妇好,以及齐国的钟无艳。然而还有一位皇后,她的英姿与英勇,都足以跟钟无艳和妇好媲美,可是她的名字鲜为人知,她就是毛皇后。

毛皇后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也可谓是写满了“传奇”二字,她18岁嫁给50岁的皇帝,21岁跟随皇帝率兵出征,英姿不输男儿,最终却遭到“裸刑”,落得一个悲惨下场。在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她的故事。

冷宫囚禁过清朝最惨的皇后(她是史上唯一遭受)(1)

一、残忍刑罚,杀人诛心

在说毛皇后的一生之前,我们先说说她临死前所受的“裸刑”。

“裸刑”是一种针对女性囚犯的刑罚,在行刑时,施刑者会先脱光受刑者的衣物,随后再对其用刑。那些受“裸刑”的犯人,往往在政治或军事上,都有一定影响力。

冷宫囚禁过清朝最惨的皇后(她是史上唯一遭受)(2)

“全裸”放在现代,尚且是一种侮辱人的做法,更何况是古时候?这种刑罚对于女囚犯而言,或许身体上不痛不痒,但精神却饱受摧残,无疑是让她们感觉比死还难受。

可以说,这种刑罚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却极强。所谓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那么,如此残忍的刑罚,为什么会落到毛皇后身上?施罚者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

冷宫囚禁过清朝最惨的皇后(她是史上唯一遭受)(3)

二、英姿飒爽,年少有为

毛皇后是前秦高帝苻登之妻,她的出生日期,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就连她的名字毛秋晴,也只是在一些野史当中提及,并没有得到过验证,唯独能确定的是,她出生于将门。

所谓“虎父无犬子,将门无懦夫”,毛皇后从小就跟别的女儿家不同。别的闺阁女子在练习女红之时,她在熟读兵书。别的闺阁女子出门赏花之时,她却在马背上练习骑射,弯弓射大雕。

冷宫囚禁过清朝最惨的皇后(她是史上唯一遭受)(4)

这种“不同”,让她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留下了“毛氏美而勇,善骑射”的评语,也让她的后半生,注定过得比别的女子要坎坷。

太元十二年,当时的国王苻登上门拜访,偶然见到了已经亭亭玉立的毛皇后,苻登对其一见钟情,当下便决定要将其娶回宫中。苻登的旨意,让毛皇后手足无措。

要知道,当时的苻登已经年过半百,且当时的毛皇后,一心想着跟随父亲上战场,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一旦接过这个旨意,不仅意味着自己要嫁给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老头,更意味着她的梦想,再也无法实现。

冷宫囚禁过清朝最惨的皇后(她是史上唯一遭受)(5)

可是为了家族,为了父亲,她不得不接过这项旨意。好在,苻登虽然年老,却依旧骁勇善战,很快就博得了毛皇后的欢心。两人恩爱了好一阵子,甚至共同率兵出征。直到太元十四年,这种恩爱才被战火所打断。

太元十四年,是苻登率领前秦和姚苌建立的后秦开战的第三年。一开始,有毛皇后的帮助,苻登占了上风,屡战屡胜。苻登的战绩,一度让姚苌怀疑,他之所以能胜利,完全是靠其祖父苻坚在天有灵。

冷宫囚禁过清朝最惨的皇后(她是史上唯一遭受)(6)

为此,姚苌也供了一位祖先的灵牌,每每开战,都先对着灵牌拜一拜,乞求祖先的庇护。可惜这份乞求并没有起到效果,在先秦军的乘胜追击下,后秦军没坚持多久,就溃败了,姚苌被迫率军投降,第一轮战争就此停战。

三、硝烟弥漫,毫不畏缩

停战并不意味着战争结束,同年,姚苌率三万骑兵夜袭先秦军的粮仓。这支暗箭,打得先秦军措手不及,但凭借着帝后二人同心联手,先秦军依旧击败了姚苌的军队。

冷宫囚禁过清朝最惨的皇后(她是史上唯一遭受)(7)

眼见姚苌溃逃,苻登如往常一般,命军队乘胜追击。可苻登没想到的是,姚苌逃跑,只是这次夜袭的其中一环。在苻登率领驻守粮仓的一半士兵去追击敌军后不久,姚苌来了一个回马枪。

姚苌有备而来,先秦军又是以少敌多,这场仗打得十分艰难。即便毛皇后拼尽全力,最终防线还是被姚苌突破。姚苌擒获名将数十人,掳掠了五万余名百姓。而毛皇后,也被其掳回了后秦军的军营中。

冷宫囚禁过清朝最惨的皇后(她是史上唯一遭受)(8)

在战场上,刀剑无眼,姚苌无暇顾及毛皇后。直到回到军营中,姚苌才发现了貌美如花的毛皇后,一下子对这位敌国皇后来了兴趣。他甚至跟毛皇后放话,只要毛皇后愿意成为自己的妻子,他就可以让毛皇后享受和从前一样的荣华富贵。

毛皇后从小长在将门之家,一心要精忠报国,怎么可能答应?《资治通鉴》中,记录了毛皇后对姚苌这番话的回应:“毛氏骂且哭曰:姚苌,汝先杀天子,今又欲辱皇后。皇天后土,宁汝容乎?”

冷宫囚禁过清朝最惨的皇后(她是史上唯一遭受)(9)

意思是,毛皇后哭着骂姚苌,说他先杀了苻坚这个先皇,尔后又想侮辱自己这个皇后,皇天后土都无法容忍他的做法。这番话顿时激怒了姚苌,他命手下将毛皇后拖出军营,对其施以裸刑,并斩首示众。这一年,毛皇后21岁。

结语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这是崇祯帝为明末蜀中的一位女将秦良玉所写的诗,或许从某种角度来看,这首诗也形容了毛皇后精忠报国、宁死不屈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