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二百七十六载,无棣县出了三个尚书,户部尚书王佐、吏部尚书杨巍和署理兵部尚书谷中虚明初,王佐在“土木之变”为国捐躯明中叶,杨巍和谷中虚因同乡同榜同朝且志同道合,遂成为挚友,留下千古佳话(无棣古城“大冢宰坊”,为明朝吏部尚书杨巍敕建)同榜中举,先后及第 杨巍(1517-1608),字伯谦,号梦山,世犹传称“二山先生”,明朝山东济南府武定州海丰县(今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人,出仕四十余载,忠君爱国,仁德清廉,文韬武略,朝野相颂,仕至吏部尚书,诰授荣禄大夫,封太子少保、升太子太保、晋上柱国,追赠“少保”,赐“少牢”,宦绩扬名中外,文章称奇今古,《明史》有传杨巍先世不是无棣本地人,其先祖杨子荣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江苏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始迁无棣定居,视为“海丰杨氏”一世杨巍曾祖父杨麟(“海丰杨氏”四世)、祖父杨斌(“海丰杨氏”五世)、父杨光祖(“海丰杨氏”六世),因杨巍官均被特赠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赐建“三世褒德坊”;杨巍曾祖母崔氏、祖母张氏、母安氏因杨巍官均获赠“一品夫人”,赐建“姑妇双贞坊”“荣寿双全坊”杨巍(“海丰杨氏”七世)兄弟三人,其兄杨崇(早逝),其弟杨岩(太学生,出任河南汝州知州,借补颍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十四日,杨巍出生于海丰县尚义里村(今无棣县杨三里村),幼时境况清苦,知父母抚子辛苦,晨昏定省,寒暑无间,对兄对弟,亦恭敬友爱备至5岁始在家塾读书,学习刻苦,早有文名17岁院试入庠,成为秀才杨巍从9至14岁时,在外塾读书此间,他与同乡谷中虚成为同窗好友此后,二人志同道合近半个世纪赐进士第、翰林院检讨、山东德平人葛曦在《兵部左侍郎谷公行状》中是这样记述二人的同窗友情和才学:“(谷中虚)与今少保杨公(杨巍)同研席,共擅时名”(葛曦·《兵部左侍郎谷公行状》)谷中虚(1525-1585),字子声,别号“岱宗”,宦游二十余载,秉公执法,直言敢谏,捍卫疆土,仕至兵部左侍郎、署理尚书,诰授通议大夫,《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山东通志》《山西通志》《四川通志》《湖广通志》《浙江通志》《海丰县志》《无棣县志》等志书有其传谷中虚先世于杨巍先世一样,也不是无棣本地人明朝初洪武年间,谷中虚先祖谷德明为躲避兵乱,遂举家由河北三河县(今廊坊市三河市)迁入无棣定居,视为“海丰谷氏”一世谷中虚曾祖父谷文友(“海丰谷氏”三世)、祖父谷强(“海丰谷氏”四世)、父谷通(“海丰谷氏”五世)均以务农为生谷强、谷通因谷中虚官,获赠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谷中虚(“海丰谷氏”六世)兄弟三人,其兄谷中悦,其弟谷中涵明嘉靖四年(1525年)六月二日,谷中虚出生于南门里(今无棣县城里村),天资聪慧,勤勉好学,7岁时就能写文章,12岁时参加邑考,受到最高奖赏因家境贫寒,谷中虚益自奋励,手不释卷,恒读至夜分,瞑目拥膝而坐无棣县城世家大族杨天宠得知谷中虚勤奋好学,不禁赞叹道:“他日必为国器”于是,将爱女许配给谷中虚,还专门把谷中虚请到家塾里学习,“(谷中虚)既游黉序,每试高等,学宪吕江峰公素负望,不轻许可而特重”(葛曦·《兵部左侍郎谷公行状》)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秋,三年一次的乡试时,无棣县共有二人秋闱中式,成为举人,这两个人便是谷中虚与杨巍那一年,谷中虚19岁、杨巍27岁,杨巍为此特赋诗一首《乡试场屋中作》(载钦定《四库全书》):“明远楼头星斗稀,三声画角雁南飞此时父母应相说,共喜儿郎入棘闱”(《海丰县志· 选举志》(1670年版))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二月,刚刚参加秋闱中举半年后的谷中虚和杨巍结伴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春闱(会试)谷中虚一举中式,成为贡士随后,他在紫禁城参加由皇帝亲自御殿的殿试,登第三甲第十七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年,谷中虚年仅20岁,可谓大器早成杨巍赴春闱应试不获隽,回故里读书于县城北八十里张仲桥旁楞严寺,就学于古寺僧人海洁上人3年后的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月,31岁的杨巍再赴春闱应试,中式,登中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 初仕知县,声名鹊起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谷中虚出任河北高阳县知县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杨巍出任江苏武进县知县二人都是从基层干起,后来成为国家之栋梁谷中虚上任后,清理积案,平反冤狱,数十年不能结案者,鞫得其情,竟以枉释有一次,城里一户人家自织的白布数匹被盗,谷中虚现场勘察后,“断定”碌碡就是盗贼,命衙役把碌碡“押”回县衙公开审判事前,谷中虚暗中派人严把城门,只许进,不许出审判碌碡那天,谷中虚对众人说,碌碡只是一块不会说话的石头,你们来看我审案其实是来看我的笑话为此,今天来看审案的人都要受到惩罚愿挨打的,各打20大板愿挨罚的,交一尺白布一时白布紧缺,盗贼便趁机拿出所盗白布卖当时,白布都是自家手工织的,千差万别谷中虚差人把上交的白布一一做了登记,又让失主前来辨认,很快查出了盗贼,将其绳之以法谷中虚巧审碌碡,在当时传为佳话(谷中虚传·《无棣县志》(1925年版))谷中虚在高阳,省费剔蠹,发奸摘伏,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在例行三年一度的官员考核中,胡姓御史微服私访,见高阳政通人和,非常满意胡御史又当面令谷中虚审理疑难案件,谷中虚迎刃而解胡御史赞叹:“老吏不如也”胡御史回京后,遂向吏部重点推荐谷中虚给以提拔重用因当时谷中虚实在是太年轻又任职年限太短、资历太浅,只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就在谷中虚被外派镇守山海关时,杨巍到江苏武进县就任知县当时,常州府诉讼案件甚多,武进又是常州府首县,诉讼案件堆积如山杨巍从调查入手,认真剖析,均能据实断案,其处理诉讼案件的宗旨是:“以教为本,以德化之”时有周氏三兄弟因家产争讼,连年不息杨巍便教育他们珍惜手足情谊,“兄弟义重,财产事轻”,使他们愧悔罢诉此事传开,诉讼渐少武进有一位豪强,历任知县都遭到他的议论,唯独对杨巍恭敬有加特别是奉巡按委查勘无锡人华文林状告顾尚书、尤府丞、王御史抢夺其家财物时,因顾尚书居官京都,府县官员俱不敢过问,巡按酆南湖无奈,便把卷宗发武进问理杨巍依法断案,如实上奏,结果使被告二人充军、二人服役,罚稻千石,所夺财物追还华文林,巡按遂称:“苏松常镇无如武进执法者”如此,杨巍之清正廉明朝野相颂,遂为“江南第一令”(杨巍传·《无棣县志》(1925年版))在武进,杨巍革粮长、编库役、定解期,使书吏不得徇私枉法,并蠲免筵席费等一切额外负担三年任满,考绩最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周延(号崦山)按临常州,连章举荐,并曰:“观粮差编处之攻,见政事安祥之实”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正月,杨巍除授兵科给事中“人皆谓此县难处,事体甚繁余惟行易简之政,先革粮长、库役、买办、苦差,本色、折色两次追征以宽民力,断讼务从宽厚,不敢酷刻,三年升兵科给事中”(杨巍·《又自述履历》)杨巍奉诏赴京离任武进时,行李不满一囊,卒蒙“君子之子” 戍卫边关,智勇双全 谷中虚、杨巍二人虽为文弱书生,却通晓军事,谷中虚防倭寇掠扰海疆、杨巍阻北虏进犯中原,均有智有谋,为捍卫疆土屡立战功在山海关长城城墙上,立着50位在建设和防卫山海关历史上有功的将军和大臣的塑像这其中有两位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御倭寇的山东人,一个是在全国声名远播的戚继光,另一个则是谷中虚明朝时期,山海关是朝鲜使者进京的必经之路按照惯例,朝鲜使臣入京对守关将士多有馈赠谷中虚上任后,一改多年积弊,不但私馈毫无所受,而且与使臣关系融洽,“朝鲜入贡,私馈一无所受”(《无棣县志·谷中虚传》1925年版)为此,朝鲜国人立石于鸭绿江旁江岸生祠之谷中虚镇守山海关三年,不畏强权,晋升为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再晋升为兵部武选司郎中、兵部车驾司郎中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倭寇屡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朝廷调时任山东都指挥佥事的戚继光出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备倭浙江此时,已由浙江布政使司参政升任按察使的谷中虚于公务之便多次至戚继光军营探望,与其就一些军事部署、剿除方略等促膝探讨,为保卫海疆、扫平海波可谓呕心沥血对江浙一带风土民情了如指掌的谷中虚建议戚继光组建一支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的新型劲旅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在谷中虚的鼎力支持下,从浙江金华、义乌等地招募慓悍民众近四千人,经严格训练,编成名闻天下的“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两万余人分乘数百艘船大掠浙江台州一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谷中虚亲临前线慰问“戚家军”,并责成各道、府、州、县尽其所能保证辎重,确保“戚家军”取得了“台州大捷”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家军”取得“平海大捷”,威震海疆,倭寇望风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在浙南、福建一线几被荡平“平海大捷”后,时有山东人郑平湖戍守台州,时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川巡抚的谷中虚熟知这位老乡性直易怒,遂以抗倭为重,致信谆谆善导:“公性直难忍,气急易动,其于上下之际,万望留意善处恃乡曲之雅,辄进狂言”(谷中虚·《与郑平湖书》)隆庆元年(1567年),谷中虚升任浙江巡抚浙江宁波镇海为国防重镇,谷中虚称之为“斯浙东之保障,盖犹之西陵虎牢也……”,后人又誉其为“东南屏翰无双地,万里海疆第一关”因此,谷中虚为防止倭寇的侵犯,整练陆兵,亲赴海疆,饬武备,授方略,创设外洋水师战舡,以备倭寇,倭患以息隆庆四年(1570年),谷中虚改任湖广巡抚,因其在招抚黄中率众饥民造反“平一方大难于笑谈,活数万生灵于默运”,隆庆帝龙颜大悦,赐赉甚渥,特晋升谷中虚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因谷中虚回家奔丧,未能到陕西上任服孝期满后,仍留任浙江巡抚谷中虚第三次在浙江任职期间,守卫海疆有功,升任兵部右侍郎,又因促使蒙古鞑靼俺答汗归顺有功,隆庆帝赐其金币,升其俸一级考满,封谷中虚兵部左侍郎,署理兵部尚书事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抗倭名将谭纶升任兵部尚书,谷中虚辞去了兵部左侍郎官职,回到故里无棣当年,杨巍因戍边有功,晋升兵部右侍郎那时,谷中虚48岁,杨巍56岁杨巍戍守山西、陕西、宣府等地十三载,“泽润生民,动树边疆”,成为明政府倚重的“右臂长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杨巍由吏科给事中升任山西按察使司驿传道佥事兼摄雁门兵备道,镇守平型关守关四年,宵衣旰食,练兵防秋,日理万机,严饬边防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七月,有北方少数民族蒙古500余铁骑从北楼胡峪口入侵繁峙县,此地离京师保定府的茨沟仅30里为防止蒙古兵惊扰京师,杨巍亲率本部兵马张旗擂鼓,严阵以待,放炮示警,敌寇闻风由旧口落荒而逃杨巍爱惜民力,山西百姓感戴,离任雁门时,有千余人送他出城,并为他脱靴,立一匾大书“清廉仁爱”,随同送行的时任山西按察使曹纪山叹曰:“吾送十二位,从未有若此者,亦奇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杨巍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升任山西布政使司口北道参议,驻防宣府西路的左卫七月秋防期至,杨巍利用蒙古兵麻痹心理,设伏洗马林堡不久,有400余蒙古兵越境揉田,杨巍率各营人马一拥而出,蒙古兵批甲不及,2名首领被射杀,斩首级53颗,夺获马匹200余匹,杨魏因此受到嘉靖帝钦赏银二十两、官服一套第二年四月,蒙古兵大举侵犯蔚州时,杨巍被派协助筹措军饷,经巡抚批准亲自携带白银3000两到渡口堡犒师,三镇之危变潜消,保证了边防安全,再次受嘉靖帝钦赏金币3年后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四月,杨巍晋升山西按察司朔州兵备副使,防守阳和县,精选士卒,申明号令,修葺城堡,整修战具,严加防守,对所辖十四堡派兵防守,严阵以待七月十五日,蒙古万余铁骑从柳沟入侵,见阳和境内无隙可乘,随即退去(杨巍·《边防疏》)由于杨巍屡建大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至隆庆二年(1568年)十二月,他先后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陕西、山西等地方兼理军务在宣府,杨巍以蒙古兵势胜主张宜守不宜攻,分派军人各守城堡,巩固京师西北边防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七月,蒙古聚兵白海子,由古北口入犯京师杨巍立即与总督方溪从居庸关入卫,兵至南口后,杨巍奉旨回本镇直捣敌军老巢,斩获大小首级112颗,获钦赏银四十两、官服二套,升俸两级在陕西,杨巍以屯田招军3500人,补两营人马,增强防御,获钦赏银四十两、官服一套,升俸一级在山西,杨巍先后上《移将添兵疏》《举将才疏》《易将领疏》《劾将领疏》《防秋疏》《放虏患疏》《边防疏》等折子近30折,并单骑行边,筑城葺堡,雉堞楼橹,焕然一新,在沿边一带修筑墩台城堡一百余座,列戍千余里,矢石相接,分营屯练,一有声息,彼此相救,并立而守,使蒙古兵不敢轻易犯边,获钦赏银四十两、官服一套杨巍又谕令宁县大盗李九经等遣散,使山西境内更加安定,钦赏金币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杨巍因母亲年近九旬,告病回籍孝母八月,敌寇猖獗,圣谕选边才九卿科道联名举荐不下三十余疏,特旨杨巍升兵部右侍郎,杨巍连上两疏请辞不允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隆庆帝崩于永寿宫六月,太子(即万历帝,明神宗朱翊钧)即位七月,杨巍不得已偕老母奉诏由无棣赴北京就任兵部右侍郎 激流隐退,教育子侄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家军”取得“平海大捷”,时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川巡抚的谷中虚致信戚继光,劝他及时隐退,以明哲保身他在《与戚南塘书》(戚继光号南塘)中对戚继光说出掏心窝子的话:“仆在仕路已二十年,今精力疲而意气倦,不久当图归去兄能见机,当共结同心之盟,何如?因便,寄此奉侯”据《明史》记载,戚继光并没有因为谷中虚的劝告急流勇退,而是受内阁首辅张居正保荐镇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官至总兵后,张居正逝,戚继光备受排挤,先是从山海关被调往广东,再被免职罢官,最后还被停发了俸禄,遂于忧郁寂寥、疾病缠身中凄然离世(谷中虚·《与戚南塘书》)隆庆六年(1572年),明政府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北虏乘机以向明廷乞求互市窥视中原,谷中虚独曰:“糜国费,而奉犬羊,非完策也”谷中虚在对外政策上不与宰辅高拱等人步调一致,发生分歧,有人借机诋毁、中伤他深知宦海轻重、朝中端倪的谷中虚,遂连上四封奏疏辞官乞归田里无棣谷中虚隐退家居14年,从不干预县里事务,闭门谢客,素食粗饭,教育子侄,钻研学问,所作《戒子姪》被传诵一时:“世间多贫人,寒冻饿饥腹尔辈何所为,饱食住暖屋士子灯窗苦,商贾远近逐农夫终岁勤,工作劳碌碌差役赔钱难,遭刑满家哭禾稼未登场,税粮已催促塞上荷戈儿,烽火常在目彼登仕路者,兢兢受拘束畏谗愁谤毁,履险忧危辱纷纷术艺徒,往来不停步尔辈蒙庥庇,日享安闲福既不劳心思,又不劳筋骨尔辈发志愿,各各听吾嘱念念要作善,事事莫怠忽常著粗布衣,常吃粗米粥不可忘恩德,不可生怨渎鬼神有报应,只争迟与速叮咛劝尔辈,尔辈肯听不?”《戒子姪》影响后世深远,并作为谷氏家风被传承至今成帙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邑人张守宣编手抄本《海丰乡土志》之《氏族》载有无棣20家名门望族,谷中虚家族位列第六:“谷氏,明朝洪武间由三河迁海丰万历间,讳中虚者,以进士官兵部左侍郎传至今,二十三世”(谷中虚·《戒子姪》)谷中虚与妻杨氏(封淑人)育有三子一女长子谷茂春,字正轩,文林郎、左军都督府经历司都事;次子谷茂楠,早逝;三子谷茂枞,附贡,光禄寺署正谷中虚孙谷迁乔,举人;从孙谷之颖,贡生,气度俊伟,格量弘济读书破万卷,不为一家言善擘窠大书,与同乡高知彰(进士,仕至河北南宫县知县)斋亭联额,互相挥翰,如苏轼和米芾之故事,一时竟为美谈谷中虚曾孙谷应响、谷应宿、谷应声等均为岁贡,或出仕训导或博学尔雅早在隆庆六年(1572年),也就是谷中虚急流勇退那一年,56岁的杨巍就在《辞兵部右侍郎疏》中乞休致回故里养老直到万历十八年(1590年),74岁的杨巍经过四十余次上疏恳请告老归田,终于该年二月二十八日获万历帝恩准,诏曰:“卿秉铨公正,朕方倚毗,乃以年老屡疏乞休,情词恳切,准致仕”,并给予月米岁夫,颁赐羊酒新钞杨巍不论是在四海为官还是隐退乡里时,周济学子,捐赠学田,严格要求杨氏子孙要清白做人,安守本分,耕耘稼穑,读书取仕钦定《四库全书》之《存家诗稿》卷七收录杨巍七言绝句一首《次韵示子孙》:“谩说科名难预期,灯窗辛苦是男儿七篇文字如前辈,不待秋来已自知”(谢文焕·《学田记》)杨巍家族与谷中虚家族一样,都是无棣20家名门望族之一,杨氏位列第十一:“杨氏,明永乐二年,由淮安迁海丰万历间,讳巍者,以进士官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建祠,春秋祀国朝乾隆间,讳纲者,以进士官南漳知县光绪间,讳修田者,以举人官光州知州传至今,二十二世”(张守宣《海丰乡土志·氏族》)杨巍初娶陈氏(赠一品夫人)、继娶马氏(封一品夫人),侧室前尹氏(封宜人)、后尹氏(封宜人),育有三子一女、七孙五孙女、五曾孙十一曾孙女杨巍长子杨尔士,字叔高,廪生,荫中书舍人,例授征仕郎,诰赠奉政大夫、户部云南清吏司员外郎;三子杨尔陶,字叔处,举人,初任河南怀庆府推官,起复补山西汾州,行取江南松江府同知,诰授奉政大夫杨巍长孙杨去疵,字子密,廪生,荫中书舍人,诰授奉政大夫、户部云南清吏司员外郎;七孙杨去骄,字子惕,廪贡生,荫中书舍人,任广东布政使司理问,敕授承务郎杨巍九世孙杨纲,字宪文,进士,授湖北襄阳府南漳县知县,值楚匪扰境,设计防御,悉中机宜,又发仓活流民无算,惠声载道后,署宜昌府同知,地多山田,争讼恒累年不已躬亲视其地势,为立界,讼息民悦,勒石志遗爱生平爱才如命,曾掌蒲城书院,品题者皆擢巍科杨巍十二世孙杨修田,字礼耕,举人,历任河南洧川、华西、虞城知县,信阳州、邓州知州,汝州直隶州知州,浙川厅抚民同知,光州直隶州知州加四级,在任候补知府,诰授朝议大夫,晋授资政大夫修城郭,善折狱,均徭赋,剔吏弊,皆有政声,赏戴花翎据《杨氏家乘》记载,杨巍科进士后,开启了无棣“海丰杨氏”科贡举仕之盛况杨氏一门,有进士2人、文武举人13人、贡生(监生、太学生)67人;一品官4人、二品官4人、三品官6人、四品官8人,五品官以下者42人由此,杨氏族望盛于明清两朝长达400余年之久,实为无棣乃至鲁北津南之望族 诗词载史,祭文缅怀 杨巍宦游四十余年,不仅仕途通达,其理学、文学均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知名学者、古清淡诗派代表人物,其传世诗作分别辑为《存家诗稿》《存家续稿诗》,共三册十卷近千首,前八卷在清朝乾隆年间被录入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四库全书》之《存家诗稿》)杨巍诗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居多,次为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古诗等,主要以镇守边陲生活的感慨、对大好河山的歌咏、与友人的酬答、对民众疾苦的感伤和回乡纪实等五个方面钦定《四库全书·存家诗稿》载有杨巍与谷中虚尽兴游玩、即景抒怀等方面的诗作四首,将二人的志同道合永载史册 秋日同谷司马游西河明·杨巍风烟摇落九河秋,我辈携觞岂浪游欲向古今穷故道,还从天地乞沧洲沙凫暮有千群起,霜叶晴看两岸浮纵使乘槎上银汉,何如此处老渔舟 壬申九日登览旷亭,忆旧会兼喜谷司马初还次前韵明·杨巍往事真如昨,登高复此间岁时人半老,江海客初还暮雁声偏疾,寒花色自斑不须多感慨,东望有牛山 饮谷司马荷花池明·杨巍不到濂溪上,谁知花正开清临明月浦,美映九莲台过雨看逾好,无风香亦来眷兹君子德,日暮更衔杯 秋日登无棣古城呈谷司马明·杨巍草色潇然遍野城,高秋登眺雍门情丘墟那复论前代,变幻真堪笑此生魏豹坟边四履尽,淮阴垒外九河平古今俯仰元超忽,底事犹耽世上名 谷中虚与杨巍相比,亦素有文名,著有兵书《水陆兵律令操法》四卷谷中虚扬历中外二十八年,风采独持,岩岩乔岳虽权势临之,亦执正不阿他在十七八岁时即常志古贤哲行事,特慕同朝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薛瑄(谥号“文清”),敬仰而私学之,并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梓薛瑄要语刊行于世谷中虚所辑《薛文清公要语》(二卷)江户写本,现存日本内阁文库谷中虚著有奏议、诗文类,不存稿天启元年(1621年),谷中虚孙谷迁乔与葛曦侄葛如麟编辑整理《少司马谷公文集》(两卷,一说八卷),刻本,现存国家图书馆(谷中虚·《薛文清公要语》序)谷中虚与杨巍从读举子业前就是同窗好友,诰封“一品夫人”的杨巍母亲安氏视谷中虚如骨肉,谷中虚亦视杨巍母亲若其母万历七年(1579年)四月二十三日,104岁的安氏端坐而逝赐进士第、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滨州张西铭撰《明累封太淑人杨母安氏墓志铭》,谷中虚为墓志铭顿首拜书丹,并追想音容,恸其心曲,挥泪撰《祭杨太夫人文》:“于维太夫人,膺百顺之全福,登期颐之上寿,不但今时所罕伦,盖亦古昔所希觏笃生二嗣,茂昌厥宗,卓卓少宰,昭代名公望重寰宇,帝赖赞襄,辞荣枫陛,归侍萱堂少宰公至养至敬,无一时而不承欢;太夫人既顺既豫,无一日而不怡颜有妇克孝,有女克贤,诸孙奇荦,余庆绵绵见太平于六世,享康宁于百年,福拟天人,寿同地仟盖钟海岱之祯祥,禀乾坤之间气,惟夙根不凡,故福寿独异于维太夫人,谦雍崇礼,庄慎无失,宗戚乡党,普沾惠恤,贫贱富贵,待之如一相坦菴翁,躬行仁义,声播东方;诲少宰公,泽润生民,勋树边疆然则天下之治内者,孰知太夫人阃德之隆;天下之为母者,孰如太夫人慈教之功功德并懋,食报斯丰,矧太夫人之存也四受封诰,纶悖辉煌,其殁也锡祭锡葬恩渥异常,徽音不朽,千载流芳,虚重叨眷属,久荷庥帡昔与令子,同榜汇征,余是以敬太夫人若吾母,太夫人亦视余如骨肉,乃今永别,旌帛在目,追想音容,恸我心曲顾惟太夫人,平生慧哲,了了弗眩,端坐而逝,炯炯弗乱,其栖真于净土,其飞神于洞天,太夫人盖万古常存矣岂曰寿百岁而考终焉”(谷中虚·《祭杨太夫人文》)杨巍母安氏辞世后,杨巍堂叔父杨国光、从兄杨嶷先后去世,谷中虚声情并茂撰《祭一斋杨公文》《祭杨伯化文》,感人至深杨国光,号一斋,监生,仕至河南襄城主簿,敕授登仕郎谷中虚与杨国光同岁,两人少年时即相处且相得谷中虚隐退归故里后,二人更是朝夕相处甚欢后,杨国光因病不满六十岁即病逝,谷中虚抚棺悲恸,撰《祭一斋杨公文》表衷曲:“呜呼,君遽尔弃尘世耶余与君同岁,少相处、且相得也,自归田来,旦夕相过从,论心甚欢,君遽舍我而逝耶曩昔君候选铨部,得佐襄城,乡士咸谓,君素未谙吏事,或不能厥官君履任则职业毕举矣然则知君其谁耶,盖君平生于事若不理会,于人或多疏慢,乃事之是非、人之臧否,则胸中了了口语似放易,而机事则密;质性颇戆直,而宅心则实余常以逆耳之言告君,君不以为疑;君或有忤余之言,余亦不以为讶,诚谅君无他肠也呜呼君之心行悃厚,殊无所污负,而天何夺之速耶君相貌酷似若翁,若翁年八十余,君亦宜寿矣,胡享年未及六十耶君始婴腹疽之疾,医药罔功,容体渐悴,而任气发嗔,动作烦劳不休余每戒君自摄,竟弗听,至于大故,非有以致之耶,抑莫之致而至者耶然术者占君庚辰岁数当止,果卧病不起矣,岂生死有数,亦可以推测而知耶而君又预定葬穴,时出不祥语,此或为之兆耶,亦自知其病不可愈耶呜呼,君蚤岁嗜饮,不好治生,家徒四壁立,戚甚晚年更勤渠缩约,计入量出,积喉粮,置田屋,生业稍裕矣,乃疾竟不得享其逸,此岂非命耶呜呼,人孰不死,有后不亡,君之仲子,醇笃善良,必克厥家,两孙俱头角昂然,后其昌乎君可以瞑目于地下矣,宁复有遗憾耶,君之疾革也,余问君所欲言,君虽气息仅属,犹以子孙托余呜呼,浮世若梦,铿老回卒,寿天同归,非延非促少偕君嬉,今为君哭,数十年间,隙驹倏忽君既化矣,灵明旁烛,万缘缘空,有情识不感今忆昔,临棺一嘱,灵兮洋洋,鉴余衷曲”(谷中虚·《祭杨伯化文》《祭一斋杨公文》)杨嶷,字伯化,号希山,仕至经历,例授修职郎谷中虚在《祭杨伯化文》里连用三个“呜呼伯化”、二个“呜呼恸哉”、一个“呜呼哀哉”,读之催人泪下:“呜呼伯化,平生质直,而无机心,脺颜秀司,修伟出群,胡为不寿,忽谢世尘呜呼伯化,不事货殖,孳孳力田,栽树灌蔬,缮圃治园,家计井井,溘然弃捐呜呼伯化,有亲衰老,未送厥终,有子幼稚,未睹其成,天道茫茫,遽夺尔龄呜呼恸哉忆昔花下,饮尔芳尊,曾几何时,顿成古今呜呼恸哉处世若梦,百年瞬息,乘机归尽,绕回维一有尽者形,不灭者性,生寄死归,顺受其正,伯化又奚憾哉存无黑业,殁不沉沦,伯化逝矣抛身入身,遗骸就殡,设奠将忱,辞以道情,闻乎不闻,呜呼哀哉” 朝廷赐葬,同祀乡贤 万历十三年(1585年)五月十四日一大早,谷中虚向母亲门氏请安拜别,向夫人杨氏及长子、三子交代了家事,随后到郊园与友人观花、下棋、饮酒第二天,谷中虚溘然长逝,享年六十有一赐进士第、翰林院检讨、山东德平人葛曦在《兵部左侍郎谷公行状》感叹:“岂公之精明神识,得于静定者然耶?”谷中虚过世后,山东巡抚、巡按御史以谷中虚恤典请,万历帝命如例给祭葬万历十五年(1587年)四月十六日,万历帝遣山东布政司堂上官薛亨至无棣《谕祭原任兵部左侍郎谷中虚文》云:“维尔发迹贤科,践更中外历抚南服,晋贰夏卿既乞归田,尚期推毂;倏焉沦没,良可悼伤谕祭特颁,用示恩恤尔灵不昧,庶克歆承!”(《谕祭原任兵部左侍郎谷中虚文》(1670年版《海丰县志·艺文志·制书》))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初八日,谷中虚被葬于无棣据《海丰县志·杂志》(1670年版)载:“明左司马谷公墓:在县南一里许,御祭碑一,诰敕碑二,翁仲(石像)四,石兽六,华表二,神道碑一”《无棣县志·丛志》(1925年版)则载:“兵部侍郎谷中虚墓,在县东南三里”2011年7月,谷中虚墓被无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年后的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十月初,杨巍预感不久将离世,便立下《遗嘱》,明确规定自己死后不乞恩典、不要祭文、不受牲祭、不列冥器同年十一月三十日亥时,杨巍于尚义里故居之正寝,凭几作答章丘李明府书,辄令取玉台巾,深衣大带,袖《夜台永览》一册、名公诗扇一柄,呼水盥面,端坐而逝,享年九十有二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杨巍葬于无棣据《海丰县志·杂志》(1670年版)载:“明太宰少保杨公墓:在县东北一里许,御祭碑四,华表二,石坊,翁仲四,石兽六,神道碑大司空刘元霖撰文”《无棣县志·丛志》(1925年版)则载:“赠少保杨巍墓,在县北二里”杨巍下葬之时,万历帝赐谕为其祭九坛、为杨巍已逝两位夫人祭一坛,并遣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带管分守济南道右参议兼按察使司佥事张五典至无棣致祭《谕祭荣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杨巍文》云:“惟卿:宅心平恕,莅政宽洪邑有遗棠,囊余谏草逮历官乎籓臬,遂洊抚乎封疆乃自夏卿,进登铨宰进退允孚乎名实,庶职修明;鉴衡不爽于人伦,群材乡用久还初服,备乐天真再荷注存,弥光晚节令终无忝,崇恤宜加祭葬并颁,灵其歆服”赐谕《祭上柱国少保梦山公安葬文》,又连下七道《祭上柱国少保梦山公七七文》,特谕杨巍崇祀山东无棣、江苏武进及山西通省名宦祠(《谕祭荣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杨巍文》(1670年版《海丰县志·艺文志·制书》))杨巍过世9年后的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万历帝还赐杨巍以“少牢”,遣地方官春秋致祭杨巍过世38年后的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顺治仍以“少牢”之礼致祭杨巍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谷中虚、杨巍同户部尚书王佐同时入祀无棣乡贤祠,以春秋仲月上丁日祭,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同乡同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同乡同姓
明朝二百七十六载,无棣县出了三个尚书,户部尚书王佐、吏部尚书杨巍和署理兵部尚书谷中虚。明初,王佐在“土木之变”为国捐躯。明中叶,杨巍和谷中虚因同乡同榜同朝且志同道合,遂成为挚友,留下千古佳话。(无棣古城“大冢宰坊”,为明朝吏部尚书杨巍敕建)同榜中举,先后及第 杨巍(1517-1608),字伯谦,号梦山,世犹传称“二山先生”,明朝山东济南府武定州海丰县(今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人,出仕四十余载,忠君爱国,仁德清廉,文韬武略,朝野相颂,仕至吏部尚书,诰授荣禄大夫,封太子少保、升太子太保、晋上柱国,追赠“少保”,赐“少牢”,宦绩扬名中外,文章称奇今古,《明史》有传。杨巍先世不是无棣本地人,其先祖杨子荣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江苏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始迁无棣定居,视为“海丰杨氏”一世。杨巍曾祖父杨麟(“海丰杨氏”四世)、祖父杨斌(“海丰杨氏”五世)、父杨光祖(“海丰杨氏”六世),因杨巍官均被特赠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赐建“三世褒德坊”;杨巍曾祖母崔氏、祖母张氏、母安氏因杨巍官均获赠“一品夫人”,赐建“姑妇双贞坊”“荣寿双全坊”。杨巍(“海丰杨氏”七世)兄弟三人,其兄杨崇(早逝),其弟杨岩(太学生,出任河南汝州知州,借补颍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十四日,杨巍出生于海丰县尚义里村(今无棣县杨三里村),幼时境况清苦,知父母抚子辛苦,晨昏定省,寒暑无间,对兄对弟,亦恭敬友爱备至。5岁始在家塾读书,学习刻苦,早有文名。17岁院试入庠,成为秀才。杨巍从9至14岁时,在外塾读书。此间,他与同乡谷中虚成为同窗好友。此后,二人志同道合近半个世纪。赐进士第、翰林院检讨、山东德平人葛曦在《兵部左侍郎谷公行状》中是这样记述二人的同窗友情和才学:“(谷中虚)与今少保杨公(杨巍)同研席,共擅时名。”(葛曦·《兵部左侍郎谷公行状》)谷中虚(1525-1585),字子声,别号“岱宗”,宦游二十余载,秉公执法,直言敢谏,捍卫疆土,仕至兵部左侍郎、署理尚书,诰授通议大夫,《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山东通志》《山西通志》《四川通志》《湖广通志》《浙江通志》《海丰县志》《无棣县志》等志书有其传。谷中虚先世于杨巍先世一样,也不是无棣本地人。明朝初洪武年间,谷中虚先祖谷德明为躲避兵乱,遂举家由河北三河县(今廊坊市三河市)迁入无棣定居,视为“海丰谷氏”一世。谷中虚曾祖父谷文友(“海丰谷氏”三世)、祖父谷强(“海丰谷氏”四世)、父谷通(“海丰谷氏”五世)均以务农为生。谷强、谷通因谷中虚官,获赠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谷中虚(“海丰谷氏”六世)兄弟三人,其兄谷中悦,其弟谷中涵。明嘉靖四年(1525年)六月二日,谷中虚出生于南门里(今无棣县城里村),天资聪慧,勤勉好学,7岁时就能写文章,12岁时参加邑考,受到最高奖赏。因家境贫寒,谷中虚益自奋励,手不释卷,恒读至夜分,瞑目拥膝而坐。无棣县城世家大族杨天宠得知谷中虚勤奋好学,不禁赞叹道:“他日必为国器!”于是,将爱女许配给谷中虚,还专门把谷中虚请到家塾里学习,“(谷中虚)既游黉序,每试高等,学宪吕江峰公素负望,不轻许可而特重。”(葛曦·《兵部左侍郎谷公行状》)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秋,三年一次的乡试时,无棣县共有二人秋闱中式,成为举人,这两个人便是谷中虚与杨巍。那一年,谷中虚19岁、杨巍27岁,杨巍为此特赋诗一首《乡试场屋中作》(载钦定《四库全书》):“明远楼头星斗稀,三声画角雁南飞。此时父母应相说,共喜儿郎入棘闱。”(《海丰县志· 选举志》(1670年版))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二月,刚刚参加秋闱中举半年后的谷中虚和杨巍结伴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春闱(会试)。谷中虚一举中式,成为贡士。随后,他在紫禁城参加由皇帝亲自御殿的殿试,登第三甲第十七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年,谷中虚年仅20岁,可谓大器早成。杨巍赴春闱应试不获隽,回故里读书于县城北八十里张仲桥旁楞严寺,就学于古寺僧人海洁上人。3年后的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月,31岁的杨巍再赴春闱应试,中式,登中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 初仕知县,声名鹊起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谷中虚出任河北高阳县知县。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杨巍出任江苏武进县知县。二人都是从基层干起,后来成为国家之栋梁。谷中虚上任后,清理积案,平反冤狱,数十年不能结案者,鞫得其情,竟以枉释。有一次,城里一户人家自织的白布数匹被盗,谷中虚现场勘察后,“断定”碌碡就是盗贼,命衙役把碌碡“押”回县衙公开审判。事前,谷中虚暗中派人严把城门,只许进,不许出。审判碌碡那天,谷中虚对众人说,碌碡只是一块不会说话的石头,你们来看我审案其实是来看我的笑话。为此,今天来看审案的人都要受到惩罚。愿挨打的,各打20大板。愿挨罚的,交一尺白布。一时白布紧缺,盗贼便趁机拿出所盗白布卖。当时,白布都是自家手工织的,千差万别。谷中虚差人把上交的白布一一做了登记,又让失主前来辨认,很快查出了盗贼,将其绳之以法。谷中虚巧审碌碡,在当时传为佳话。(谷中虚传·《无棣县志》(1925年版))谷中虚在高阳,省费剔蠹,发奸摘伏,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在例行三年一度的官员考核中,胡姓御史微服私访,见高阳政通人和,非常满意。胡御史又当面令谷中虚审理疑难案件,谷中虚迎刃而解。胡御史赞叹:“老吏不如也!”胡御史回京后,遂向吏部重点推荐谷中虚给以提拔重用。因当时谷中虚实在是太年轻又任职年限太短、资历太浅,只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就在谷中虚被外派镇守山海关时,杨巍到江苏武进县就任知县。当时,常州府诉讼案件甚多,武进又是常州府首县,诉讼案件堆积如山。杨巍从调查入手,认真剖析,均能据实断案,其处理诉讼案件的宗旨是:“以教为本,以德化之”。时有周氏三兄弟因家产争讼,连年不息。杨巍便教育他们珍惜手足情谊,“兄弟义重,财产事轻”,使他们愧悔罢诉。此事传开,诉讼渐少。武进有一位豪强,历任知县都遭到他的议论,唯独对杨巍恭敬有加。特别是奉巡按委查勘无锡人华文林状告顾尚书、尤府丞、王御史抢夺其家财物时,因顾尚书居官京都,府县官员俱不敢过问,巡按酆南湖无奈,便把卷宗发武进问理。杨巍依法断案,如实上奏,结果使被告二人充军、二人服役,罚稻千石,所夺财物追还华文林,巡按遂称:“苏松常镇无如武进执法者。”如此,杨巍之清正廉明朝野相颂,遂为“江南第一令”。(杨巍传·《无棣县志》(1925年版))在武进,杨巍革粮长、编库役、定解期,使书吏不得徇私枉法,并蠲免筵席费等一切额外负担。三年任满,考绩最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周延(号崦山)按临常州,连章举荐,并曰:“观粮差编处之攻,见政事安祥之实。”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正月,杨巍除授兵科给事中。“人皆谓此县难处,事体甚繁。余惟行易简之政,先革粮长、库役、买办、苦差,本色、折色两次追征以宽民力,断讼务从宽厚,不敢酷刻,三年升兵科给事中。”(杨巍·《又自述履历》)杨巍奉诏赴京离任武进时,行李不满一囊,卒蒙“君子之子”。 戍卫边关,智勇双全 谷中虚、杨巍二人虽为文弱书生,却通晓军事,谷中虚防倭寇掠扰海疆、杨巍阻北虏进犯中原,均有智有谋,为捍卫疆土屡立战功。在山海关长城城墙上,立着50位在建设和防卫山海关历史上有功的将军和大臣的塑像。这其中有两位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御倭寇的山东人,一个是在全国声名远播的戚继光,另一个则是谷中虚。明朝时期,山海关是朝鲜使者进京的必经之路。按照惯例,朝鲜使臣入京对守关将士多有馈赠。谷中虚上任后,一改多年积弊,不但私馈毫无所受,而且与使臣关系融洽,“朝鲜入贡,私馈一无所受”(《无棣县志·谷中虚传》1925年版)。为此,朝鲜国人立石于鸭绿江旁江岸生祠之。谷中虚镇守山海关三年,不畏强权,晋升为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再晋升为兵部武选司郎中、兵部车驾司郎中。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倭寇屡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朝廷调时任山东都指挥佥事的戚继光出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备倭浙江。此时,已由浙江布政使司参政升任按察使的谷中虚于公务之便多次至戚继光军营探望,与其就一些军事部署、剿除方略等促膝探讨,为保卫海疆、扫平海波可谓呕心沥血。对江浙一带风土民情了如指掌的谷中虚建议戚继光组建一支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的新型劲旅。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在谷中虚的鼎力支持下,从浙江金华、义乌等地招募慓悍民众近四千人,经严格训练,编成名闻天下的“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两万余人分乘数百艘船大掠浙江台州一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谷中虚亲临前线慰问“戚家军”,并责成各道、府、州、县尽其所能保证辎重,确保“戚家军”取得了“台州大捷”。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家军”取得“平海大捷”,威震海疆,倭寇望风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在浙南、福建一线几被荡平。“平海大捷”后,时有山东人郑平湖戍守台州,时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川巡抚的谷中虚熟知这位老乡性直易怒,遂以抗倭为重,致信谆谆善导:“公性直难忍,气急易动,其于上下之际,万望留意善处。恃乡曲之雅,辄进狂言。”(谷中虚·《与郑平湖书》)隆庆元年(1567年),谷中虚升任浙江巡抚。浙江宁波镇海为国防重镇,谷中虚称之为“斯浙东之保障,盖犹之西陵虎牢也……”,后人又誉其为“东南屏翰无双地,万里海疆第一关”。因此,谷中虚为防止倭寇的侵犯,整练陆兵,亲赴海疆,饬武备,授方略,创设外洋水师战舡,以备倭寇,倭患以息。隆庆四年(1570年),谷中虚改任湖广巡抚,因其在招抚黄中率众饥民造反“平一方大难于笑谈,活数万生灵于默运”,隆庆帝龙颜大悦,赐赉甚渥,特晋升谷中虚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因谷中虚回家奔丧,未能到陕西上任。服孝期满后,仍留任浙江巡抚。谷中虚第三次在浙江任职期间,守卫海疆有功,升任兵部右侍郎,又因促使蒙古鞑靼俺答汗归顺有功,隆庆帝赐其金币,升其俸一级。考满,封谷中虚兵部左侍郎,署理兵部尚书事。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抗倭名将谭纶升任兵部尚书,谷中虚辞去了兵部左侍郎官职,回到故里无棣。当年,杨巍因戍边有功,晋升兵部右侍郎。那时,谷中虚48岁,杨巍56岁。杨巍戍守山西、陕西、宣府等地十三载,“泽润生民,动树边疆”,成为明政府倚重的“右臂长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杨巍由吏科给事中升任山西按察使司驿传道佥事兼摄雁门兵备道,镇守平型关。守关四年,宵衣旰食,练兵防秋,日理万机,严饬边防。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七月,有北方少数民族蒙古500余铁骑从北楼胡峪口入侵繁峙县,此地离京师保定府的茨沟仅30里。为防止蒙古兵惊扰京师,杨巍亲率本部兵马张旗擂鼓,严阵以待,放炮示警,敌寇闻风由旧口落荒而逃。杨巍爱惜民力,山西百姓感戴,离任雁门时,有千余人送他出城,并为他脱靴,立一匾大书“清廉仁爱”,随同送行的时任山西按察使曹纪山叹曰:“吾送十二位,从未有若此者,亦奇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杨巍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升任山西布政使司口北道参议,驻防宣府西路的左卫。七月秋防期至,杨巍利用蒙古兵麻痹心理,设伏洗马林堡。不久,有400余蒙古兵越境揉田,杨巍率各营人马一拥而出,蒙古兵批甲不及,2名首领被射杀,斩首级53颗,夺获马匹200余匹,杨魏因此受到嘉靖帝钦赏银二十两、官服一套。第二年四月,蒙古兵大举侵犯蔚州时,杨巍被派协助筹措军饷,经巡抚批准亲自携带白银3000两到渡口堡犒师,三镇之危变潜消,保证了边防安全,再次受嘉靖帝钦赏金币。3年后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四月,杨巍晋升山西按察司朔州兵备副使,防守阳和县,精选士卒,申明号令,修葺城堡,整修战具,严加防守,对所辖十四堡派兵防守,严阵以待。七月十五日,蒙古万余铁骑从柳沟入侵,见阳和境内无隙可乘,随即退去。(杨巍·《边防疏》)由于杨巍屡建大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至隆庆二年(1568年)十二月,他先后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陕西、山西等地方兼理军务。在宣府,杨巍以蒙古兵势胜主张宜守不宜攻,分派军人各守城堡,巩固京师西北边防。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七月,蒙古聚兵白海子,由古北口入犯京师。杨巍立即与总督方溪从居庸关入卫,兵至南口。后,杨巍奉旨回本镇直捣敌军老巢,斩获大小首级112颗,获钦赏银四十两、官服二套,升俸两级。在陕西,杨巍以屯田招军3500人,补两营人马,增强防御,获钦赏银四十两、官服一套,升俸一级。在山西,杨巍先后上《移将添兵疏》《举将才疏》《易将领疏》《劾将领疏》《防秋疏》《放虏患疏》《边防疏》等折子近30折,并单骑行边,筑城葺堡,雉堞楼橹,焕然一新,在沿边一带修筑墩台城堡一百余座,列戍千余里,矢石相接,分营屯练,一有声息,彼此相救,并立而守,使蒙古兵不敢轻易犯边,获钦赏银四十两、官服一套。杨巍又谕令宁县大盗李九经等遣散,使山西境内更加安定,钦赏金币。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杨巍因母亲年近九旬,告病回籍孝母。八月,敌寇猖獗,圣谕选边才。九卿科道联名举荐不下三十余疏,特旨杨巍升兵部右侍郎,杨巍连上两疏请辞不允。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隆庆帝崩于永寿宫。六月,太子(即万历帝,明神宗朱翊钧)即位。七月,杨巍不得已偕老母奉诏由无棣赴北京就任兵部右侍郎。 激流隐退,教育子侄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家军”取得“平海大捷”,时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川巡抚的谷中虚致信戚继光,劝他及时隐退,以明哲保身。他在《与戚南塘书》(戚继光号南塘)中对戚继光说出掏心窝子的话:“仆在仕路已二十年,今精力疲而意气倦,不久当图归去。兄能见机,当共结同心之盟,何如?因便,寄此奉侯。”据《明史》记载,戚继光并没有因为谷中虚的劝告急流勇退,而是受内阁首辅张居正保荐镇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官至总兵。后,张居正逝,戚继光备受排挤,先是从山海关被调往广东,再被免职罢官,最后还被停发了俸禄,遂于忧郁寂寥、疾病缠身中凄然离世。(谷中虚·《与戚南塘书》)隆庆六年(1572年),明政府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北虏乘机以向明廷乞求互市窥视中原,谷中虚独曰:“糜国费,而奉犬羊,非完策也!”谷中虚在对外政策上不与宰辅高拱等人步调一致,发生分歧,有人借机诋毁、中伤他。深知宦海轻重、朝中端倪的谷中虚,遂连上四封奏疏辞官乞归田里无棣。谷中虚隐退家居14年,从不干预县里事务,闭门谢客,素食粗饭,教育子侄,钻研学问,所作《戒子姪》被传诵一时:“世间多贫人,寒冻饿饥腹。尔辈何所为,饱食住暖屋。士子灯窗苦,商贾远近逐。农夫终岁勤,工作劳碌碌。差役赔钱难,遭刑满家哭。禾稼未登场,税粮已催促。塞上荷戈儿,烽火常在目。彼登仕路者,兢兢受拘束。畏谗愁谤毁,履险忧危辱。纷纷术艺徒,往来不停步。尔辈蒙庥庇,日享安闲福。既不劳心思,又不劳筋骨。尔辈发志愿,各各听吾嘱。念念要作善,事事莫怠忽。常著粗布衣,常吃粗米粥。不可忘恩德,不可生怨渎。鬼神有报应,只争迟与速。叮咛劝尔辈,尔辈肯听不?”《戒子姪》影响后世深远,并作为谷氏家风被传承至今。成帙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邑人张守宣编手抄本《海丰乡土志》之《氏族》载有无棣20家名门望族,谷中虚家族位列第六:“谷氏,明朝洪武间由三河迁海丰。万历间,讳中虚者,以进士官兵部左侍郎。传至今,二十三世。”(谷中虚·《戒子姪》)谷中虚与妻杨氏(封淑人)育有三子一女。长子谷茂春,字正轩,文林郎、左军都督府经历司都事;次子谷茂楠,早逝;三子谷茂枞,附贡,光禄寺署正。谷中虚孙谷迁乔,举人;从孙谷之颖,贡生,气度俊伟,格量弘济。读书破万卷,不为一家言。善擘窠大书,与同乡高知彰(进士,仕至河北南宫县知县)斋亭联额,互相挥翰,如苏轼和米芾之故事,一时竟为美谈。谷中虚曾孙谷应响、谷应宿、谷应声等均为岁贡,或出仕训导或博学尔雅。早在隆庆六年(1572年),也就是谷中虚急流勇退那一年,56岁的杨巍就在《辞兵部右侍郎疏》中乞休致回故里养老。直到万历十八年(1590年),74岁的杨巍经过四十余次上疏恳请告老归田,终于该年二月二十八日获万历帝恩准,诏曰:“卿秉铨公正,朕方倚毗,乃以年老屡疏乞休,情词恳切,准致仕”,并给予月米岁夫,颁赐羊酒新钞。杨巍不论是在四海为官还是隐退乡里时,周济学子,捐赠学田,严格要求杨氏子孙要清白做人,安守本分,耕耘稼穑,读书取仕。钦定《四库全书》之《存家诗稿》卷七收录杨巍七言绝句一首《次韵示子孙》:“谩说科名难预期,灯窗辛苦是男儿。七篇文字如前辈,不待秋来已自知。”(谢文焕·《学田记》)杨巍家族与谷中虚家族一样,都是无棣20家名门望族之一,杨氏位列第十一:“杨氏,明永乐二年,由淮安迁海丰。万历间,讳巍者,以进士官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建祠,春秋祀。国朝乾隆间,讳纲者,以进士官南漳知县。光绪间,讳修田者,以举人官光州知州。传至今,二十二世。”(张守宣《海丰乡土志·氏族》)杨巍初娶陈氏(赠一品夫人)、继娶马氏(封一品夫人),侧室前尹氏(封宜人)、后尹氏(封宜人),育有三子一女、七孙五孙女、五曾孙十一曾孙女。杨巍长子杨尔士,字叔高,廪生,荫中书舍人,例授征仕郎,诰赠奉政大夫、户部云南清吏司员外郎;三子杨尔陶,字叔处,举人,初任河南怀庆府推官,起复补山西汾州,行取江南松江府同知,诰授奉政大夫。杨巍长孙杨去疵,字子密,廪生,荫中书舍人,诰授奉政大夫、户部云南清吏司员外郎;七孙杨去骄,字子惕,廪贡生,荫中书舍人,任广东布政使司理问,敕授承务郎。杨巍九世孙杨纲,字宪文,进士,授湖北襄阳府南漳县知县,值楚匪扰境,设计防御,悉中机宜,又发仓活流民无算,惠声载道。后,署宜昌府同知,地多山田,争讼恒累年不已。躬亲视其地势,为立界,讼息民悦,勒石志遗爱。生平爱才如命,曾掌蒲城书院,品题者皆擢巍科。杨巍十二世孙杨修田,字礼耕,举人,历任河南洧川、华西、虞城知县,信阳州、邓州知州,汝州直隶州知州,浙川厅抚民同知,光州直隶州知州加四级,在任候补知府,诰授朝议大夫,晋授资政大夫。修城郭,善折狱,均徭赋,剔吏弊,皆有政声,赏戴花翎。据《杨氏家乘》记载,杨巍科进士后,开启了无棣“海丰杨氏”科贡举仕之盛况。杨氏一门,有进士2人、文武举人13人、贡生(监生、太学生)67人;一品官4人、二品官4人、三品官6人、四品官8人,五品官以下者42人。由此,杨氏族望盛于明清两朝长达400余年之久,实为无棣乃至鲁北津南之望族。 诗词载史,祭文缅怀 杨巍宦游四十余年,不仅仕途通达,其理学、文学均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知名学者、古清淡诗派代表人物,其传世诗作分别辑为《存家诗稿》《存家续稿诗》,共三册十卷近千首,前八卷在清朝乾隆年间被录入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四库全书》之《存家诗稿》)杨巍诗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居多,次为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古诗等,主要以镇守边陲生活的感慨、对大好河山的歌咏、与友人的酬答、对民众疾苦的感伤和回乡纪实等五个方面。钦定《四库全书·存家诗稿》载有杨巍与谷中虚尽兴游玩、即景抒怀等方面的诗作四首,将二人的志同道合永载史册。 秋日同谷司马游西河明·杨巍风烟摇落九河秋,我辈携觞岂浪游。欲向古今穷故道,还从天地乞沧洲。沙凫暮有千群起,霜叶晴看两岸浮。纵使乘槎上银汉,何如此处老渔舟。 壬申九日登览旷亭,忆旧会兼喜谷司马初还次前韵明·杨巍往事真如昨,登高复此间。岁时人半老,江海客初还。暮雁声偏疾,寒花色自斑。不须多感慨,东望有牛山。 饮谷司马荷花池明·杨巍不到濂溪上,谁知花正开。清临明月浦,美映九莲台。过雨看逾好,无风香亦来。眷兹君子德,日暮更衔杯。 秋日登无棣古城呈谷司马明·杨巍草色潇然遍野城,高秋登眺雍门情。丘墟那复论前代,变幻真堪笑此生。魏豹坟边四履尽,淮阴垒外九河平。古今俯仰元超忽,底事犹耽世上名。 谷中虚与杨巍相比,亦素有文名,著有兵书《水陆兵律令操法》四卷。谷中虚扬历中外二十八年,风采独持,岩岩乔岳。虽权势临之,亦执正不阿。他在十七八岁时即常志古贤哲行事,特慕同朝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薛瑄(谥号“文清”),敬仰而私学之,并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梓薛瑄要语刊行于世。谷中虚所辑《薛文清公要语》(二卷)江户写本,现存日本内阁文库。谷中虚著有奏议、诗文类,不存稿。天启元年(1621年),谷中虚孙谷迁乔与葛曦侄葛如麟编辑整理《少司马谷公文集》(两卷,一说八卷),刻本,现存国家图书馆。(谷中虚·《薛文清公要语》序)谷中虚与杨巍从读举子业前就是同窗好友,诰封“一品夫人”的杨巍母亲安氏视谷中虚如骨肉,谷中虚亦视杨巍母亲若其母。万历七年(1579年)四月二十三日,104岁的安氏端坐而逝。赐进士第、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滨州张西铭撰《明累封太淑人杨母安氏墓志铭》,谷中虚为墓志铭顿首拜书丹,并追想音容,恸其心曲,挥泪撰《祭杨太夫人文》:“于维太夫人,膺百顺之全福,登期颐之上寿,不但今时所罕伦,盖亦古昔所希觏。笃生二嗣,茂昌厥宗,卓卓少宰,昭代名公。望重寰宇,帝赖赞襄,辞荣枫陛,归侍萱堂。少宰公至养至敬,无一时而不承欢;太夫人既顺既豫,无一日而不怡颜。有妇克孝,有女克贤,诸孙奇荦,余庆绵绵。见太平于六世,享康宁于百年,福拟天人,寿同地仟。盖钟海岱之祯祥,禀乾坤之间气,惟夙根不凡,故福寿独异。于维太夫人,谦雍崇礼,庄慎无失,宗戚乡党,普沾惠恤,贫贱富贵,待之如一。相坦菴翁,躬行仁义,声播东方;诲少宰公,泽润生民,勋树边疆。然则天下之治内者,孰知太夫人阃德之隆;天下之为母者,孰如太夫人慈教之功。功德并懋,食报斯丰,矧太夫人之存也。四受封诰,纶悖辉煌,其殁也锡祭锡葬。恩渥异常,徽音不朽,千载流芳,虚重叨眷属,久荷庥帡。昔与令子,同榜汇征,余是以敬太夫人若吾母,太夫人亦视余如骨肉,乃今永别,旌帛在目,追想音容,恸我心曲。顾惟太夫人,平生慧哲,了了弗眩,端坐而逝,炯炯弗乱,其栖真于净土,其飞神于洞天,太夫人盖万古常存矣。岂曰寿百岁而考终焉。”(谷中虚·《祭杨太夫人文》)杨巍母安氏辞世后,杨巍堂叔父杨国光、从兄杨嶷先后去世,谷中虚声情并茂撰《祭一斋杨公文》《祭杨伯化文》,感人至深。杨国光,号一斋,监生,仕至河南襄城主簿,敕授登仕郎。谷中虚与杨国光同岁,两人少年时即相处且相得。谷中虚隐退归故里后,二人更是朝夕相处甚欢。后,杨国光因病不满六十岁即病逝,谷中虚抚棺悲恸,撰《祭一斋杨公文》表衷曲:“呜呼,君遽尔弃尘世耶。余与君同岁,少相处、且相得也,自归田来,旦夕相过从,论心甚欢,君遽舍我而逝耶。曩昔君候选铨部,得佐襄城,乡士咸谓,君素未谙吏事,或不能厥官。君履任则职业毕举矣。然则知君其谁耶,盖君平生于事若不理会,于人或多疏慢,乃事之是非、人之臧否,则胸中了了。口语似放易,而机事则密;质性颇戆直,而宅心则实。余常以逆耳之言告君,君不以为疑;君或有忤余之言,余亦不以为讶,诚谅君无他肠也。呜呼!君之心行悃厚,殊无所污负,而天何夺之速耶。君相貌酷似若翁,若翁年八十余,君亦宜寿矣,胡享年未及六十耶。君始婴腹疽之疾,医药罔功,容体渐悴,而任气发嗔,动作烦劳不休。余每戒君自摄,竟弗听,至于大故,非有以致之耶,抑莫之致而至者耶。然术者占君庚辰岁数当止,果卧病不起矣,岂生死有数,亦可以推测而知耶。而君又预定葬穴,时出不祥语,此或为之兆耶,亦自知其病不可愈耶。呜呼,君蚤岁嗜饮,不好治生,家徒四壁立,戚甚。晚年更勤渠缩约,计入量出,积喉粮,置田屋,生业稍裕矣,乃疾竟不得享其逸,此岂非命耶。呜呼,人孰不死,有后不亡,君之仲子,醇笃善良,必克厥家,两孙俱头角昂然,后其昌乎。君可以瞑目于地下矣,宁复有遗憾耶,君之疾革也,余问君所欲言,君虽气息仅属,犹以子孙托余。呜呼,浮世若梦,铿老回卒,寿天同归,非延非促。少偕君嬉,今为君哭,数十年间,隙驹倏忽。君既化矣,灵明旁烛,万缘缘空,有情识不。感今忆昔,临棺一嘱,灵兮洋洋,鉴余衷曲。”(谷中虚·《祭杨伯化文》《祭一斋杨公文》)杨嶷,字伯化,号希山,仕至经历,例授修职郎。谷中虚在《祭杨伯化文》里连用三个“呜呼伯化”、二个“呜呼恸哉”、一个“呜呼哀哉”,读之催人泪下:“呜呼伯化,平生质直,而无机心,脺颜秀司,修伟出群,胡为不寿,忽谢世尘。呜呼伯化,不事货殖,孳孳力田,栽树灌蔬,缮圃治园,家计井井,溘然弃捐。呜呼伯化,有亲衰老,未送厥终,有子幼稚,未睹其成,天道茫茫,遽夺尔龄。呜呼恸哉!忆昔花下,饮尔芳尊,曾几何时,顿成古今。呜呼恸哉!处世若梦,百年瞬息,乘机归尽,绕回维一。有尽者形,不灭者性,生寄死归,顺受其正,伯化又奚憾哉。存无黑业,殁不沉沦,伯化逝矣。抛身入身,遗骸就殡,设奠将忱,辞以道情,闻乎不闻,呜呼哀哉!” 朝廷赐葬,同祀乡贤 万历十三年(1585年)五月十四日一大早,谷中虚向母亲门氏请安拜别,向夫人杨氏及长子、三子交代了家事,随后到郊园与友人观花、下棋、饮酒。第二天,谷中虚溘然长逝,享年六十有一。赐进士第、翰林院检讨、山东德平人葛曦在《兵部左侍郎谷公行状》感叹:“岂公之精明神识,得于静定者然耶?”谷中虚过世后,山东巡抚、巡按御史以谷中虚恤典请,万历帝命如例给祭葬。万历十五年(1587年)四月十六日,万历帝遣山东布政司堂上官薛亨至无棣。《谕祭原任兵部左侍郎谷中虚文》云:“维尔发迹贤科,践更中外。历抚南服,晋贰夏卿。既乞归田,尚期推毂;倏焉沦没,良可悼伤。谕祭特颁,用示恩恤。尔灵不昧,庶克歆承!”(《谕祭原任兵部左侍郎谷中虚文》(1670年版《海丰县志·艺文志·制书》))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初八日,谷中虚被葬于无棣。据《海丰县志·杂志》(1670年版)载:“明左司马谷公墓:在县南一里许,御祭碑一,诰敕碑二,翁仲(石像)四,石兽六,华表二,神道碑一。”《无棣县志·丛志》(1925年版)则载:“兵部侍郎谷中虚墓,在县东南三里。”2011年7月,谷中虚墓被无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年后的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十月初,杨巍预感不久将离世,便立下《遗嘱》,明确规定自己死后不乞恩典、不要祭文、不受牲祭、不列冥器。同年十一月三十日亥时,杨巍于尚义里故居之正寝,凭几作答章丘李明府书,辄令取玉台巾,深衣大带,袖《夜台永览》一册、名公诗扇一柄,呼水盥面,端坐而逝,享年九十有二。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杨巍葬于无棣。据《海丰县志·杂志》(1670年版)载:“明太宰少保杨公墓:在县东北一里许,御祭碑四,华表二,石坊,翁仲四,石兽六,神道碑大司空刘元霖撰文。”《无棣县志·丛志》(1925年版)则载:“赠少保杨巍墓,在县北二里。”杨巍下葬之时,万历帝赐谕为其祭九坛、为杨巍已逝两位夫人祭一坛,并遣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带管分守济南道右参议兼按察使司佥事张五典至无棣致祭。《谕祭荣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杨巍文》云:“惟卿:宅心平恕,莅政宽洪。邑有遗棠,囊余谏草。逮历官乎籓臬,遂洊抚乎封疆。乃自夏卿,进登铨宰。进退允孚乎名实,庶职修明;鉴衡不爽于人伦,群材乡用。久还初服,备乐天真。再荷注存,弥光晚节。令终无忝,崇恤宜加。祭葬并颁,灵其歆服!”赐谕《祭上柱国少保梦山公安葬文》,又连下七道《祭上柱国少保梦山公七七文》,特谕杨巍崇祀山东无棣、江苏武进及山西通省名宦祠。(《谕祭荣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杨巍文》(1670年版《海丰县志·艺文志·制书》))杨巍过世9年后的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万历帝还赐杨巍以“少牢”,遣地方官春秋致祭。杨巍过世38年后的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顺治仍以“少牢”之礼致祭杨巍。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谷中虚、杨巍同户部尚书王佐同时入祀无棣乡贤祠,以春秋仲月上丁日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