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加大人才引进,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成为今年珠海两会代表、委员聚焦的一大热点。珠海市人大代表张亚隆为此提交建议,认为珠海有能力、有条件、有必要打造成为继广州、深圳之后,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发展的“第三极”。

珠海大湾区一体化规划(建议珠海打造继广深之后)(1)

打造湾区人口发展“第三极”,带动珠海、珠江西岸发展

在这份题为《关于加大人才引进,将珠海打造成为大湾区人口发展“第三极”的建议》中,张亚隆简单对比了湾区和珠海人才分布的基本情况,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是全国人才高地,总体而言,人口及人才分布呈现由珠江口东岸向西岸逐渐递减的格局,广州、深圳作为大湾区人口高度集聚、人才磁吸效应最为强劲的两大“极点”,截止2020年末,常住人口分别为1867万余人、1756万余人,东莞亦迈入“千万人口俱乐部”,而珠江口西岸人口相对稀疏,集聚效应、磁吸效应不足。

张亚隆表示,在我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人口红利消失、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全国各大城市近年来不断加码人才政策,“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当前正迎来“四区”叠加的历史机遇,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必要打造继广深之后、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并重的湾区人口发展“第三极”,通过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打造湾区人才高地,引领带动珠海和珠江西岸发展,以人才驱动发展,使珠海真正成为与广佛、港深旗鼓相当、各擅胜场的湾区三大极点城市之一。

珠海仍面临人口基数小、人才外流两大短板

张亚隆指出,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城市之一,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高校聚集区域,近几年不断加码人才新政、户籍新政,吸引大量人口落户,人才持续涌入,常住人口增速频频跃居全省之首,但仍存在两个突出短板。

“第一是人口基数小,尚未形成人口规模优势”,张亚隆表示,由于人口发展的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截止2020年末,珠海常住人口243.9万余人,对比历史,珠海进步斐然,但相比其它城市,仍是大湾区中人口规模最小的城市,与珠海在湾区所承担的功能角色、未来的城市定位、所处的地理区位并不匹配,“招工难、引才难等问题在实体经济中依然凸显。人口基数少,必然导致人才不足,这仍是制约珠海高质量发展、阻碍珠海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

张亚隆称,珠海面临的第二个突出短板是人才外流,本地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水平“倒挂”。他进一步援引数据称,珠海作为广东第二大高校聚集区,截止2020年末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 14.38 万人 ,每年约有三、四万人毕业,但由于本地缺乏对口企业和岗位,缺乏优势产业、企业,发展机会不足,珠海精心培养的大学生大部分毕业后不得不流向外地。

如何提升城市人才竞争力?

优化政策、练好内功,为人才长期发展培育沃土

“人才是发展第一要素。长期来看,珠海要实现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关键要练好内功,通过提升经济和商业环境、完善城市配套等,持续提升人口、人才吸引力。”提及如何提升城市人口、尤其是对人才的吸引力,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张亚隆针对主要存在的短板提出了2点建议。

他表示,首先是优化政策,持续提高城市人口竞争力,实现人才引进数量、质量并重。

从历史来看,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低、中、高不同层次的人口支撑,做大人口基数与提高人口素质并行不悖。珠海应适时总结前一阶段各类人才政策的实施成效、进展,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经验,及时调整、优化现有落户、人才新政,一方面既要在从宏观上把握好人才引进的结构和层次,使人才引进工作与本地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相适应,将培育和扶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以及产业规划和人才引进规划全面匹配。

“另一方面又要全市上下一盘棋,通过完善人才政策考核与评价机制等,把全市各级机关单位、企业和机构调动起来,让大家认识到珠海需要什么人才,如何吸引人才,如何做好人才服务,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真正实现引进人口的数量、质量并重”,张亚隆说。

第二个建议是练好内功,扎实基础,为人才长期发展培育沃土。张亚隆表示,人口增长,短期可以通过货币补贴、户籍新政等推进,但长期来看,关键是要练好内功,提升城市的就业机会、改善城市环境、优化人文环境,增强创新创业氛围、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治理效能,通过引进具有龙头和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凝聚一批中小企业,把地方经济和产业做大做强,以产业聚集带动人才聚集,以人才聚集促进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南都记者杨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