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开国皇帝都是能人,毕竟建立国家,开国称帝,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相当有难度,没两把刷子怎么行。可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开国皇帝,“恭俭之德虽充,雄武之量不足”,一生无所作为,最后还被臣子活活气死了,可谓窝囊到了极点。

今天就给大家聊聊这个堪称史上最窝囊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

离奇身世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司马睿生于洛阳。

和许多帝王一样,史书都爱将大人物的生平描绘的浓墨重彩。据《晋书》记载,司马睿落地时“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如始刈。”等到他长大一些后,“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

意思是司马睿鼻子丰隆,额头隆起,目光有神,回视的时候非常有光彩,更奇特的是有一撮白毛出现在他前额的左边。

这不同于常人的特征,被当时大家认为是大富大贵的标志。如此奇特的相貌,加上显赫的家世(司马睿是司马懿曾孙,司马炎从子),妥妥的男一号标配啊。

但是,现实生活总是比小说来的狗血。

一个男人活得多么的窝囊(一个男人最窝囊的时候)(1)

话说曹魏时期,有一本流传很广的谶书叫《玄石图》,谶语是古代一种八卦迷信,指事后应验的话,而这本《玄石图》上恰巧记有“牛继马后”的预言。

不知怎么的,司马懿看到这本书马上就联想到了司马家,觉得书中的意思是指司马氏的江山很可能被牛氏取代。这可不得了,好不容易得到的江山可不能被别人夺走,为绝后患,司马懿查到手下确有一位将领名叫牛金,便派人请他赴宴,“以毒酒鸩”之。

司马懿以为这样便可高枕无忧,哪成想,谶书不假,事情偏偏坏在了自家孙媳妇身上。

据传,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夏侯氏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上也叫牛金的一个小吏勾搭成奸,后生下了司马睿。

这件事虽是传说,但《晋书》、《宋书》上都言之凿凿,《魏书》则干脆直接说:“司马睿,……晋将牛金子也。”司马睿也因此被戏称为牛睿

率军南渡

按照总裁文的套路,生于贵胄之家又身世为谜的人在后期一定会发愤图强逆转颓势,最后登上荣耀之巅。但是,司马睿的登顶之路却没有小说撰写的那般精彩绝伦。

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年满15岁的司马睿依例进位琅琊王。因为血缘比较疏远,再加上也没人重视,这位新晋琅琊王的日常生活就是跟一些文人雅士交往。这其中就有司马睿的好友王导,此人日后对司马睿的人生起到很大的影响。

随着当时八王之乱的发展,司马睿结束了安乐王爷的日子,开始被卷入战事,并被任命去看管后方(305年)。司马睿想到自己无兵无权,而且没有军事经验,于是请好友王导担任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可是战乱实在是太严重了,直接导致了民族斗争,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作乱,烧杀抢掠,搞得人心惶惶,而朝廷忙于内战,根本就顾不过来。

相较于兵荒马乱的北方,未受到战争影响的南方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渡江南下。

一个男人活得多么的窝囊(一个男人最窝囊的时候)(2)

有一就有二,司马睿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公元313年,西晋皇室与贵族纷纷逃难到江南;身处水深火热的洛阳、山东琅琊等地的百姓也觉得大难临头,跟着军队仪仗纷纷南渡,史称“永嘉南渡”。

据统计,永嘉年间中原人口总计约700万,南渡的人口为90万,占了总人口的1/8。

这是有史以来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正是这1/8的南渡人口,成为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得以延续的血脉。也正是这次,在很大程度上客观的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话说来到建邺的司马睿,本以为可以引领群雄,但是没想到,江南的名门望族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毕竟司马睿只是皇家的“远房”,而且名气和能力都很一般,想让人认可确实很难。

这时候,王导再一次发挥自己智囊团的作用,他利用自己士族大家的身份,亲自上手,一方面拉拢北方逃到南方的其他士族,安排工作,另一方年,对南方当地的士族豪门软硬兼施。

经过此一番操作,司马睿总算在江南站稳了脚跟。

天降帝位

公元313年,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司马邺在长安称帝。

公元316年,匈奴人刘聪率兵攻下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匈奴汉国皇帝刘聪的大将刘曜俘虏了,西晋至此宣告灭亡。

而这时候在建邺的司马睿,成了北方汉族士族最后的希望。

公元317年,司马睿改元称王,构建了东晋王朝的政治框架,即位为晋王,年号建武。

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大臣刘琨、段匹磾、刘翰等一百八十多人劝进之下,即皇帝位,史称晋元帝,为东晋开国皇帝。

一个男人活得多么的窝囊(一个男人最窝囊的时候)(3)

君弱臣强

无论是八王之乱时的出谋划策,还是做出率军南渡的重要决策,以及帮助司马睿登上皇位后的稳定朝局,王导以及王氏家族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司马睿为了感谢王导以及王氏家族的鼎立支持,给予了他们高官厚禄,让王导掌朝内大权,让王敦(王导堂哥)掌军事,并且提拔王氏子弟的亲信,一时间,民间据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江山是王氏和司马氏共同拥有的。

因为司马睿对王家的纵容,使得王家在朝廷上的势力过大,特别是王导和王敦,以至于到后来,许多重大事情都是王家来处理,司马睿根本没有话语权。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但王家怎么可能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势。

一个男人活得多么的窝囊(一个男人最窝囊的时候)(4)

公元322年,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发动叛乱。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后赵石勒。

司马睿一败涂地,“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

司马睿见自己败局已定,便“脱戎衣,著朝服”,对着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邪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

在历代开国皇帝中,能被臣子搞得这样狼狈、窝囊,没有尊严的,司马睿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但是这话说出来,王敦丝毫不为所动,只管为自己加官进爵,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后来,他又回去了自己的领地,遥控朝政,并又给自己升了官,开始有一方国主的模样,收四方的赋税等等。

至此,司马睿和他的东晋完全成了摆设,朝中的所有事情都由王敦做主。

公元322年,司马睿见自己名为天子,却无实权,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不久后就病死了,享年四十七岁。

一个男人活得多么的窝囊(一个男人最窝囊的时候)(5)

公元322年,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王敦又一次起兵造反,这一次明帝没有退缩,而是发兵讨伐,王敦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病死,才让东晋皇室转危为安。

王敦虽然死了,明帝并没有对王导落井下石,相反,还继续重用他,等到明帝去世后,继位的晋成帝司马衍年纪小,对王导的依赖更加严重,所发的诏书都使用“敬问”这样的词语,不敢摆丝毫的皇帝架子。

王与马共天下格局的形成,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也是司马皇族能继续延续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