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au

末代皇帝官方剧照(末代皇帝修复版)(1)

早前广州深圳主办意大利影展,终于如愿在大银幕重看《末代皇帝》,有生之年大银幕必看系列又圆一部杰作。

曾经问过别人一个假设问题,假如明天戏院大银幕将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你可以在大银幕的最后一天看四部电影(这是个人在电影节时一天观影最高的记录),你会选择哪四部?我的答案是: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星光伴我心》)、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和莱昂内的《西部往事》。

158分钟的国语版

放映的版本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修复版,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国语配音版。这个版本首先当然是里面的中国人终于说回中文,看上去更符合真实,不过配音多少还是有个别对白与原声的表达效果有点差异,因为剧本毕竟是西方人写的,对白是英文,有些对白的内涵和情感配音难以代替原声。比如少年溥仪对奶妈阿嬷的依恋他说:she is my butterfly.配音版译做“我已经离不开她了。”意思没错,但那种依恋尤其是以比喻表达出的情感就没了。还有片中那句贯穿溥仪一生的open the door配音版也很难在不同的场景体现出不同的情绪。

末代皇帝官方剧照(末代皇帝修复版)(2)

资料馆这个版本片长158分钟,比我们常看的国际版少了6分钟,入场前以为减掉的会是67年的戏,尤其是游街那段,但原来并非如此。配音版67年的戏基本保留完整,仅做了少量对叙事无太大重要的剪短,像骑自行车的北京市民在等红绿灯,在人群中看到年老的溥仪,这场戏被几秒带过,但游街和批斗的戏都完整保留。还有川岛芳子和婉容的同性关系也被缩短。这个版本应该也就是当年国内放映的版本,能允许有那么大段67年的戏出现在国内大银幕也是社会环境气氛使然,如果是今天,《末代皇帝》任你贝托鲁奇技艺如何高,你也过不了“技术原因”。

《末代皇帝》当年9项奥斯卡奖把贝托鲁奇的事业推向了高峰,这么多年来中外无数影评对它分析和评论,均认为这是贝托鲁奇导演生涯的杰作之一。我坐在大银幕前重看,最直接带来的震撼还是那场溥仪登基大典。贝托鲁奇当年被特批允许在紫禁城实景拍摄,既是享受这等待遇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外国导演,放到今天,有横店影视城,有电脑合成特效何须实景。当然重点是,当年还没有通过文物保护相关法例。

据说当年《末代皇帝》在奥斯卡大放异彩,但在国内却没多少反响,反倒是人大会议有人质疑为什么会让一个外国人进入故宫拍摄电影,指责破坏中国历史文物。在《末代皇帝》里演绎了典狱长,也是时任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当时回应,电影拍摄的文物保护法还未通过,这些法律都是在电影拍摄结束之后实施的。实际上80年代中前期,贝托鲁奇不是唯一在故宫实景拍电影的导演。在他之前,李翰祥被允许回大陆拍戏,也是在故宫实景,拍下了两部名作《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末代皇帝官方剧照(末代皇帝修复版)(3)

全片最恢宏的镜头

最恢宏一场戏的最大“功臣”

一部投资巨大的大片制作,镜头设计场面调度却如此细致讲究,在今天几乎不可能找到一部像《末代皇帝》这样的大制作。登基大典那场戏从太和殿内溥仪坐在龙椅到太和殿外群臣跪拜,整个调度过程精彩流畅,场景的转换拍出不同的气氛。先是大殿内沉稳庄严,飘动黄色的大殿门帘挡着殿外的状况,以显殿内庄重。紧接着坐不住的溥仪从龙椅上走下,先是一个很短的溥仪主观镜头从金銮殿上走下,然后侧面低角度的镜头随着溥仪移动,小溥仪对门帘外景象充满好奇,接着从背后拍溥仪冲向那块门帘,这也留下了本片最经典的一个画面。

从太和殿出来只见群臣整齐站立,一个四十几秒的长拍镜头在群臣中跟随着小溥仪走下太和殿,走到大殿前的梯级,长镜头升高然后panshot 群臣跪拜天子,全片最为气势恢弘的一幕出现。尽管你没见过真正的大清天子登基是怎样,但看到紫禁城实景拍出来的这一幕会令你相信真实的皇帝登基就是如此。也难怪会有观点认为,《末代皇帝》在视觉气势上最大的“功臣”是故宫。

末代皇帝官方剧照(末代皇帝修复版)(4)

投资巨大的制作,镜头设计却如此细致讲究

贝托鲁奇后来回忆拍紫禁城这些场面,动用如此多群众演员,自己一个意大利人又语言不通,但当时两位年轻导演在执行上帮了很大忙,一位是陈凯歌,一位是张艺谋。陈凯歌当时已经拍出了成名作《黄土地》,却在《末代皇帝》里跑了个龙套当一个门卫,坊间说是陈凯歌仰慕贝托鲁奇,来跑个龙套也愿意,实际上当年这位年轻的第五代导演不仅是跑龙套,也帮忙拍了一些群戏令贝托鲁奇感到十分满意。

贝托鲁奇对溥仪的好奇

影片故事改编自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有关溥仪的资料十分丰富,编剧马克派普罗(Mark Peploe)和贝托鲁奇把选取主要讲述溥仪从3岁登基到1945年日本投降被俘这段人生经历,然后到了新中国初期作为战犯他接受了审判和劳改。影片当年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但不久前听台湾导演王正方的音频节目谈老朋友贝托鲁奇和重新评价《末代皇帝》,他认为电影的剧本是有问题的。他认为《末代皇帝》“有景无情”,剧情匆匆带过,抓不住重点,电影最好部分也是最有意思的是溥仪在紫禁城里的那段经历,越到后面越有点看不下去,觉得没趣。

王正方对剧本的看法并不全无道理,大银幕再看确实全片最吸引人的是前半部分,越到后面虽然不像王正方所说看不下去,但剧情精彩相比前面是有一点点“泄气”。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个剧本问题,剧本好坏并非以有趣与否衡量。剧本是“直线”的创作,是编剧在浩瀚的资料搜集里面抽取他希望呈现和表达的内容再经加工创作而成,《末代皇帝》并不是一部旨在追求剧情有趣或无趣的电影。

末代皇帝官方剧照(末代皇帝修复版)(5)

人是否真的可以改造

《末代皇帝》的艺术水准体现在,编导把一位一生充满传奇也是充满悲剧的末代皇帝塑造的丰满和深刻。这里面充满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好奇,也是贝托鲁奇对这位东方封建帝国最后一位君主的好奇,这是贝托鲁奇眼中的溥仪。同是实景的清宫戏,他与李翰祥电影的皇帝完全不同。

贝托鲁奇对溥仪的兴趣在于他是否相信“人是可以改造的”,这位新中国的“非常公民”到底有什么凭证可以说明他最终通过劳改和再教育,最后重获新生?所以影片以新中国成立不久,战犯溥仪受审作为叙事开端,用倒叙展开故事。

末代皇帝官方剧照(末代皇帝修复版)(6)

一生未离开过被安排的溥仪

“改造”意味着被人操控。片初1950年中年溥仪在洗手间试图自杀,士兵在外面喊open the door,镜头对着溥仪的大特写,他听到门外这句话,回想起了自己的前半生,此时镜头一转回到了1908年,这是他被人操控的大半生悲剧的开始。在紫禁城那段日子,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变化,他却如囚禁在紫禁城。伪满洲国时期,他又被日本人控制,而更可悲的是,他天真以为自己现在是独立的君主,不被人操控,可以亲自施政,但原来他依然走不出那扇门。

影片讲到日本战败为止,溥仪1959年被释放,入狱改造十年,出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60年,溥仪被分配到植物园当花匠和售票员,60年代之后的事电影都无过多交代。溥仪的感情生活电影也只说到他与婉容和文秀,在溥仪生命里还有三个女人。十几年前,内地拍过溥仪的连续剧《溥仪与他的五个女人》,最后改名《非常公民》播出,由香港栋笃笑之神黄子华饰演溥仪。溥仪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是1962年在周恩来安排下两人结婚,两人一起生活了5年,直到1967年溥仪病逝。看来终溥仪一生,他都没得到过真正的自由,一生都没离开过被别人安排,哪怕是自己的感情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