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生态安全评价与建设途径(渭南将营建三大林区)(1)

渭南市林业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卢益民

渭南青年网(记者/景明军姚和平摄影报道)4月27日上午9点,中共渭南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和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渭南市林业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卢益民对”十三五“期间渭南市林业发展设想作了通报。

卢益民说,“十三五”期间,渭南林业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生态、民生两大主题,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持续实施“绿化秦东大地 建设美丽家园”行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全面发展绿色产业,严格保护森林湿地资源,着力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促进渭南林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做出贡献。

“十三五”渭南生态建设具体布局

生态建设营建五大林区(绿化区):南北山地水源涵养林区、南北塬区水土保持林区、中部平原农田防护林区、大荔沙苑防风固沙林区、城乡人居地绿化区。

绿色产业打造“三区三带”:沙区滩区红枣经济林产业区、中部平川用材林产业区、苗木花卉产业区和南北两塬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带、南北山地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带、黄渭洛河沿岸湿地景观旅游产业带。

资源保护构建三大体系:市县乡村四级森林防火体系、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林地林木资源保护体系。

生态文化突出四大载体: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园区、植物园、城市公园,编印一批古树古木、野生动植物宣传资料,创建一批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县、园林化示范镇和绿化家园示范村。

加快生态治理,努力构筑渭南绿色安全生态体系

渭南市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东大门,市域内黄、渭、洛三河穿境,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其中有一近百万亩的荒漠沙丘(沙苑)镶嵌于大荔境内。南部秦岭林区是国家重点水源涵养区。渭北黄土台塬和渭河南部台塬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现有富平石川河、大荔朝邑、合阳徐水河、白水林皋湖、潼关黄河、临渭沋河、卤阳湖、韩城滹水河等8个国家级试点湿地公园,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122万亩,占全省湿地总面积1/4多,位列第一。同时,渭南是平原大市,所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沙治沙、保护恢复湿地,绿化路渠河流、营造农田林网是林业建设和生态治理的主要内容。

“十三五”是渭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林业生态建设将由过去注重人工造林逐步向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并重转变,促进森林资源持续稳步高质量增长。渭南将以深入推进绿化秦东大地、建设绿色文明新渭南成为构筑渭南绿色安全生态体系的主要工程。实行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物种生态红线制度,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广泛开展大规模的全民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推进交通沿线、河流两岸、城镇村庄、旅游景区和荒山荒坡等区域绿化,营建生态建设五大绿化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南北山地水源涵养林区。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依托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开展森林经营抚育,增加植被面积,提高林分质量,加快生态植被恢复进程,增强涵养水源功能。

2、南北塬区水土保持林区。以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为核心,在平缓坡面采用埂边栽植侧柏等常绿乔木,埂内营造以核桃、柿子、花椒等生态经济林,在陡坡及侵蚀沟内营建以侧柏、油松、刺槐等为主的水土保持林,保塬、护被、固土、塬坡沟综合治理,逐步形成保持水土功能完善的林草植被体系。

3、中部平原农田防护林区。以渠路为框架,构建农田防护林网。在黄、渭、洛三河及其支流沿岸、渠道两岸和水库周围,营建以杨树、泡桐等树种为主,采取带、行、片、块结合、农林间作的方式,营建以渠路堤坝为骨架的方格农田防护林网,在土地平整、开阔的区域营建片林,加快镇村绿化步伐,逐步形成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减轻自然灾害,保障粮食增产。

4、大荔沙苑防风固沙林区。以防沙治沙防治荒漠化为主,采用平沙造田、退沙还林、封沙改林(草)等形式,在沙耕地、沙荒地营建刺槐、杨树防风固沙林带和刺槐、红枣防风固沙片林,扩大乔、灌木植被,逐步形成乔灌草有机结合,层次分明的防风固沙林体系。

5、城乡人居地绿化区。扩大和提升中心城市和8个县城绿地面积和绿化水平,创建关中最适宜人居的绿色生态园林城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市域内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村道路以及铁路加快绿化,大力开展园林化示范镇和绿色家园示范村创建活动,加大矿山复垦区植被恢复,广泛开展乡村渠路、村庄巷道、农家庭院绿化,努力营造古朴、自然、乡土浓郁的田园风光。

庆阳市生态安全评价与建设途径(渭南将营建三大林区)(2)

2016年为进一步加快我市造林绿化步伐,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绿化秦东大地 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按照多树种、多层次、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一切能够绿化的城乡土地,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绿化荒山荒地,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全市计划每年造林绿化50万亩,三年共完成150万亩。建设乔灌花草、针叶阔叶相结合,自然景观优美的生态防护景观体系,形成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密度,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城乡一体绿化新格局,实现南北山地森林化、南北台塬绿色化、中部平原园林化。重点实施十大建设工程:

1、南北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

2、南北台塬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

3、交通道路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对市域内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村道路以及铁路,坚持植树造林与环境整治、新建与补植、绿化与美化相结合,选用乔木乡土树种,乔灌花草合理配置,对已绿化路段进行完美提升,对未绿化路段加快绿化,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道路绿化景观。

4、黄渭洛三河沿岸生态景观防护林建设工程。以黄、渭、洛三河沿岸及滩涂区为主,按照生态化、景观化的要求,与沿岸水土流失治理、河岸防护、观光旅游相结合,营建三河及其支流沿岸防护林带,开展湿地植被恢复,建设湿地景观公园,打造三河沿岸绿色滨水生态长廊。

5、城市绿化工程。在中心城市和8个县城,以创建关中最适宜人居的绿色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通过广泛植绿、拆墙透绿、破硬添绿、见缝插绿等形式,对城区道路、公园、广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及闲置地开展绿化。

6、生态乡村建设工程。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以创建园林示范镇、绿色家园示范村、园林式单位为载体,大力开展镇村、工矿、园区、校园、营区等乡村人居地绿化,努力打造生态绿色的居住环境。

7、中部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工程。

8、旅游景区绿化美化提升工程。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丰富植物种类和配置,积极引进优良适生乔、灌、草及花卉,对华山、洽川等风景名胜区,桥陵等9个唐帝陵、少华山、金栗山等7个省级森林公园,西岳庙、仓颉庙、丰图义仓等文物古迹,渭华起义纪念馆、习仲勋陵园、杨振纪念馆等教育基地进行绿化美化,实施景区景点绿化1万亩,使历史人文景观和绿化美化完美融合、相互协调,让游客获得审美心理满足和历史文化体验。

9、水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我市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依托白水苹果、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大荔冬枣等知名品牌,坚持市场引导,集中连片、集约经营,在渭北发展苹果、石榴、红提葡萄等,在中部平原栽培酥梨、葡萄、蜜桃等,在南部栽植猕猴桃、樱桃、杏等,新增水果经济林30万亩,扩大林果面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绿色植被,提高农民收入。

10、沙苑地区防沙治沙工程。2016年开春以来,我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年行动计划意见,扎实部署,认真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呈现出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的可喜局面。截至目前,全市完成造林绿化39.8万亩,占年度50万亩任务的79.6%,各县市区均完成70%以上,从总体情况看,无论是造林进度、规模,还是绿化质量、效果,都好于往年,主要表现在造林规模大、苗木规格高。栽植质量好、绿化成效明显,三年行动开局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