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现场,吴彬名作《十面灵璧图卷》以4.46亿元落槌于电话委托买家,加佣金共计5.129亿元拍卖成交,刷新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成交世界纪录。这件被誉为明代奇石的“奇作”为何能拍出天价?画作背后还有哪些故事?

画法奇特

十个角度描绘奇石

拍卖行资料显示,《十面灵璧图卷》出自明代宫廷画家吴彬之手,约公元1610年作。其作者被认为是晚明人物“变形主义画风”和“复兴北宋经典山水画风”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享有“画仙”之誉。他受到神宗朱翊钧召见,授以中书舍人,官工部主事。但是他在未当官前,纯粹是一位隐迹山林的民间画家,自称“枝隐头陀”。

十面灵璧图卷原石(画块石头拍出5.12亿)(1)

吴彬《十面灵璧图》第一图:前正面(图据澎湃新闻)

《十面灵璧图卷》描绘的是“石隐庵居士”米万钟所藏罕见奇石“非非石”,整幅画分成十个画面,也就是画家分别从正面、背面、左面、右面等十个角度以真实尺寸描绘了“非非石”,画面上的奇石宛如升腾的火焰,极富动感。用现代人的说法是该画作“用三维方式解决三维的问题”,除中国传统绘画笔墨外,又参以几何原理、音律节奏、五行之说。

非非石是米家藏石中的上品,这件长卷也是一幅特出之作,成为明代绘画中前卫创新的代表,也是最受推崇、具有传奇性的明代巅峰画作之一。

天价之作

31年前就拍出百万美金

不仅画法奇特,这幅画的由来也有一个故事。收藏这块奇石的米万钟本人是明代书画大家,不过他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建造了位于北京海淀的那座著名的勺园。之所以称其为勺园,即取“海淀一勺”之意。今天的学者考证,当时的勺园占地约百亩,一望尽水,复以长堤、幽亭、虹桥相映衬,有江南水乡之趣,是明末北京最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不幸的是,勺园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被毁。到清代,勺园旧地重建了一座建筑。乾隆以来成为官员赴圆明园途中歇息的场所,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朝见清帝时也曾驻此。如今,勺园故址已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

而勺园曾经的主人米万钟以“好石”著称,毕生耗费大量精力收集奇石。万历戊申年,他于南京六合县任职时得到一方灵璧石,此石造型雄奇,面面可观,兼具五行之美,峥嵘嵯峨,有三山五岳气象。米万钟欣喜不已,乃延请好友画家吴彬为石造像,是为本卷创作缘起。画成后,米万钟还走信千里之外,请当时的画坛领袖董其昌、陈继儒、李维祯、致仕回乡的前内阁首辅叶向高等好友为此画题写跋文。

《十面灵璧图卷》每幅图右边都有米万钟的题识,图文相配,奇石的形态和精神呼之欲出。文中对明代晚期政治生态的勾勒、传承次序构建的历史维度等多方面价值,均令世人瞩目。1989年12月,《十面灵璧图卷》第一次在纽约苏富比拍卖面世,当时即以121万美元的天价成交,轰动一时,成为苏富比拍卖成立以来首次打破中国书画超越百万美元的成交纪录。31年后,2020年10月18日晚,这件作品再次现身拍场,最终以5.129亿元的成交价刷新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成交纪录。

十面灵璧图卷原石(画块石头拍出5.12亿)(2)

《十面灵璧图卷》

赏石之风盛行

北宋开始流行为石配图

古人对石头情有独钟,赏石之风盛行,这些天地精气结成的奇石也经常成为画家描绘的对象,被画入图中,以便主人作长久的赏玩或向亲朋知交们炫示。

在中国,奇石的收藏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喜爱太湖石,并撰文《太湖石记》,此文章成为了研究太湖石收藏、鉴赏重要的文献。到了北宋,米万钟的先祖米芾爱石如痴如癫,见到奇石竟跪倒下拜。宋徽宗的皇家园林艮岳里陈列了各样异石,他对其中一块名为“祥龙石”尤为迷恋,绘有《祥龙石图卷》以留念。祥龙石今日已不得见,但画卷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时,也开始流行为石配图,制成石谱,如杜绾《云林石谱》、渔阳公《渔阳石谱》、常懋《宣和石谱》等,到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最称完备。

链接:

那些创下天价的艺术品

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

2020年8月18日晚,北京永乐拍卖2020年夏拍“现当代艺术夜场”,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以1.61亿元成交,超越2013年1.8亿港元成交的《最后的晚餐》,刷新了曾梵志个人拍卖纪录,并创造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最高拍卖价格。

《面具系列1996 No.6》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中极其罕见的多人群像画作。画中五男三女总共八人,一字型排开,身着成人衣装,头戴白色面具。《面具系列1996 No. 6》是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巅峰之作,堪称“面具”系列之最。

十面灵璧图卷原石(画块石头拍出5.12亿)(3)

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2017年12月17日晚,在北京保利秋拍“震古烁今——从北宋到当代的中国书画专场”中,齐白石创作于1925年的《山水十二条屏》备受瞩目。经过持续20多分钟68次的叫价,《山水十二条屏》最终以8.1亿元落槌,加佣金以9.315亿元成交。

从这套《山水十二条屏》创作时间1925年来看,当时的齐白石62岁,正是“衰年变法”改变绘画风格的第四个年头,他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都跨越到一个新时期。这时的齐白石抛却此前中国山水的程式,进入“一洗凡尘万事空”的真山真水创作境界,这件作品几乎囊括了齐白石所有山水画题材,真可谓齐白石山水创作升华的集大成者。

十面灵璧图卷原石(画块石头拍出5.12亿)(4)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其中四屏)(图据澎湃新闻)

曾巩《局事帖》

中国嘉德2016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专场上,曾经在2009年刷新当时中国书法作品拍卖纪录的曾巩《局事帖》以1.3亿元起拍,1.8亿元落槌,最终以2.07亿元成交。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局事帖》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曾巩传世墨迹,是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人的一封信。当时的曾巩已是花甲老人,外放12年迟迟未能回归京城,因此,这封书信中阐发了作者内心苦闷沉郁的心境,读来意味深长。写完《局事帖》不久,曾巩终于得召返京。但仅过了三年,他便离世了。

李可染《万山红遍》

2015年11月15日,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拍出1.84亿元天价。这件中国嘉德2015秋拍“大观之夜——近现代”专场的重点拍品在拍卖前就牵动行业内外的心。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的高峰期。他曾在1956年远赴苏、浙、徽、湘、川各省,连续写生七八个月。1957年,李可染与关良在德累斯顿、易北河等地大量写生,以传统笔墨写异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1959年又赴桂林写生,创作了一批表现漓江山水的重要作品。李可染的对景写生与创作的实践是和他对传统绘画理论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鸡缸杯

2014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中,绘有公鸡、母鸡领幼雏于花石间觅食“天伦”图、小如掌中物的鸡缸杯以总成交价2.8亿港元拍出。

十面灵璧图卷原石(画块石头拍出5.12亿)(5)

鸡缸杯

鸡缸杯,酒器,直径约8厘米,烧制于明代成化时期,距今约600年,因其杯壁上画有公鸡、母鸡,故称鸡缸杯。成化斗彩鸡缸杯为皇家御用酒杯,烧造时要求高,因此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宫廷,次品则被销毁,因而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鸡缸杯色彩缤纷鲜明,绘画率真可人,被业内称为“神品”,现存于世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公认为是真品且保存完整的,只有10只。

封面新闻段祯

综合中新网、澎湃新闻、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晚报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