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育策略,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第三阶段性报告 (2017、9——2018、11)

总述

《巧用教育策略,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立项后,我校立即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于2015年5月召开了开题会,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环境和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农村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增多和自身的弱点,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多,这一现象不但与社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而且与不良行为习惯学生自身的家庭和心理问题有着莫大的关联。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是客观存在的,家庭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学校的教育对他们有着重大而重要的影响。

不良学习习惯学生是在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比较庞大的群体,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矫正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

不良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和人格表现都明显有别于具备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不专心,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同时他们在家骗父母,在学校骗老师,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父母的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等等。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他们是学校中的另一类弱势群体,如果我们对其漠然视之,忽视或放弃他们,那么就会与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学有所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背道而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机会,因此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矫治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些学生往往需要经过有效的教育对策才能使其发生转变,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正是制约高效课堂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能否有效地进行教育矫正,这关系到高效课堂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对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进行教育矫正首先就要弄清楚其心理发展特点,进而才能寻找合适有效的教育策略矫治途径。

本课题组在2015年确定了《巧用教育策略,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这一课题,三年来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有序、连续的研究。随着高效课堂在全县范围内的推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本课题的研究及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本研究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课堂策略、思想疏导策略的研究,其研究过程及成果必将产生重要的理论价值。

(1)能够促进广大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适应本身职业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平台;

(2)探索农村小学不良学习习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一条适合的教育矫治策略,为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素质提供理论指导;

(3)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实现一定的突破;

(5)为学校的研究型管理、教学、学习提供全新的理念和理论支持,实现革命性的突破。

2、实践价值。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农村学校,学生厌学情结相对较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良行为习惯学生较多,长期困扰和影响农村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学校稳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比例逐年扩大。不良行为习惯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缺少方法,也不懂得教育心理学,在家庭教有过程中致使学生缺少良好的习惯;

(2)目前农村离婚率也比较高,加之其他因素导致单亲家庭孩子增多,缺乏相应的心理指导;

(3)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智力因素、阅读兴趣、教师的知识层面、学校管理等,导致学生心理发生非正常的影响。

本课题主要研究对我校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从心理发展特点上加以分析,消除阻碍他们进步的心理障碍,对他们进行切实可行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矫治,增强其自信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以此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及时有效的抓好不良学习习惯学生教育矫治,是搞好教育教学中必行的一件大事,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方法

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矫治对策,学习习惯辅导的分年级课程的研究。

1、以学校课堂为主阵地,该阶段主要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及校内的行为表现等,有意识的进行实验研究,积累实验材料和经验;

2、分年级教程按一定年级步骤从而形成有效矫治策略。

3、汇集各种资料,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报告。该阶段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课题实施过程中统计的,积累点滴的,零散的、片面的感性认识、经验和教训,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整理。

四、预期目标的达成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我校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主客观原因,进一步研究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寻求有效的教育矫治对策、途径和方法;

2、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深入了解,本着以教育矫治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学生,减少新的课堂不良习惯学生出现的原则,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不良学习习惯学生,提高教师对不良学习习惯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技术成果

(一)课堂“主体十策略”,兼顾“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具有持久性,我们总结整理出培养课堂好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整理出了矫治不良学习习惯辅导的分年级课程的操作步骤 。

(三)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既然把课题命名为《巧用教育策略,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那么我们就在“教育矫治”上下功夫,要想一切办法帮助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取得进步,稳定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的思想情绪,矫正其人格缺陷,提高其学习成绩,教给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的方法,肯定其微小进步,使他学校学习期间,无论是思想还是学习在多方面都产生质的飞跃。

1、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绳,我们每天给它系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长期以来,不良行为习惯教育矫治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尽管不少专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实际教育工作中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教育矫治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矫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认识到了教育矫治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统一了“教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思想,同时每学期教研组都开展了几次“不良学习习惯”教育矫治的专题研讨会,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做好不良学习习惯学生教育矫正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创新了工作方法,提高了教师帮困能力。

为加大教育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力度,除了以上所采取的方法外,我们创新工作方法,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必须找学生谈心,给困难学生提供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习困难学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习困难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最好是家访),通报这部分学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这部分学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班集体为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矫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禁止侮辱性绰号等);

3、规范课堂“课堂好习惯培养的细枝末叶”,向教师提出了学习“课堂主体十策略”的硬性要求,纳入教研管理和履职考评记录。

4、班级教育管理取得了实效。

教育是一门艺术,一种创造。要转变不良学习习惯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师付出艰苦劳动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此如何让学校教育适应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让班级教育促成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矫正,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策略:

(1)以满腔的师爱感化学生。人们常说“爱是力量的源泉”这话说得一点不假。针对离异家庭、特殊学生、外来借读生建立专门的档案,对缺乏母爱(父爱)的学习困难学生投入更多的师爱,多为他们辅导功课,为他们添置必要的学习用品,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眼和老师父母般的关心,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教师的爱与期待有所感应,从而点燃学生养成好习惯之火种。

(2)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人最本质的需要是高度被肯定。在学生时代,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往往超过家长。作为老师平时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心灵中有积极向上因素的思想、行为的火花,给予肯定,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多看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和欣赏学生,为学生设置一个宽容、兴奋、鼓励人前进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对老师逐渐产生感情,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

(3)用正确的疏导鼓励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由于对周围的漠然,常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非规范行为,但这些非规范行为常常蕴含着智慧的因素,老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地进行心理疏导。如学生在数学课上潜心手工制作或绘画等,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大声训斥,而应在课后找他们谈心,首先肯定他们喜欢这些制作是肯动脑筋,心灵手巧的表现;然后再告诉他每节课的任务不同,数学是基础,应打好基础,再搞发明创造,作为学生应把手工制作放到第一课堂或课外去研究它;老师再利用兴趣活动时间开展“个人成果展”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还行”,克服悲观失望的心理障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4)用成功的体验唤醒学生。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总是善于唤醒对方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潜意识。它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人人都能成功;同时向他们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习困难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正面表现自己,比如让他们担任出板报、收发作业等班务工作;抓住一切机会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给与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增强自我肯定意识。

(5)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根据不良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特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学会学习,必须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开展学法交流。比如定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吸取同学之间好的学习方法,请学习进步大的学生现身说法,同学会更感兴趣,容易接受。也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答疑难,改进学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这样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良好气氛和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5、探索出了在课堂教学中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各有特点,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往都有想学好的愿望,只是由于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帮助和督促,使学习障碍积重难返,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环节,从解决问题入手,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及时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加快学习进度,增强学习自信心,具体措施如下:

(1)创造听懂课的机会

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因知识缺乏较多或智力发展较慢等原因,往往不能适应正常的教学进程,进而出现不专心、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在讲授知识的关键处或易错易混的内容时,都要特别提醒他们把手中的事放下来,课堂中注意听讲,排除能够引起注意分散的一切无意干扰,促进形成有意注意。教学中凡是重点、难点内容,都要有意识地放慢教学速度,在他们复述所讲内容或回答简单问题,检査他们是否已初步掌握所教知识,适时辅导,尽量争取使他们在每一节课都有不程度的收获。当然,有些问题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就在课后及时补救。

(2)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课堂提问后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习困难学生思考,然后再指名回答。尽量做到对这部分学生优先提问,优先展示技能,这样方便他们注意听讲,另一方面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做到“四个注意”:一是注意避免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顺利而只提问好学生或越俎代庖;二是注意尽量将练习安排在课内进行,以便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这部分学生所学知识的情况;三是注意对这部分学生辅导,要以启发、再启发为主,不要急于在机械模仿中得出正确答案;四是注意不断给与鼓励、表场,对收获较少的学生不急、不盲目批评,而要用心分析问题,对症下药给以解决。

(3)多创造读、说、议等动口的机会

对思维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来说,动口多读、多说、多议十分重要。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造条件让他们反复读,间插教师的提问、启发,使他们在读与问的过程中就会逐步理解和掌握基本题的结构、思路、方法、算理。在课堂讨论问题时,也尽量鼓励学习其先开口说,大胆议。一方面在说和议中进行出声思维,另一方面也促使他认真听他人说和议,了解正确的思考方法。为了避免他们在说和议中出现错误而失去信心,可以先让好的学生回答,再鼓励他们复述正确的思考过程,或提出类似的问题再说和议,引导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创造多动手、多实践的机会

分析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可以看出,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学习困难学生思维水平往往多停留在依靠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上,他们的手在做什么,眼睛就看什么,头脑也想什么。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动手、多实践就具有更深的意义,如在教有关概念和知识时,鼓励他们亲自比一比、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摆一摆,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接触、从材料中获得较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引导逐渐趋向理性认识。

(5)创造暴露和矫正错误的机会。由于他们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和不良学习习惯,致使他们经常不愿意暴露和不想了解自己的错误,只有知错才能纠错,所以教师要在主动创造良好环境,多形式、多渠道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大胆地暴露自己的错误上下工夫。要抓住“准确”、“求实”、“及时”三个环节,及时搜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信息,随时发现和排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尽量减少和缩短错误的理解及模糊的概念在脑子里停留的时间:一要准确,就是吸引学生反馈的信息要准确。课堂提问时如果齐答或问“会做吗?”“懂不懂?”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加思索地随声附和;有些练习如果与全体学生同步进行,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课堂提问和练习必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练,然后再指明回答或指定有代表性的学生演示,这样反馈的信息相对较准确,也能得到及时了解和弥补。二要求实,就是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能真实地反映本人对知识掌握和理解。根据问题口头回答的,老师可以多问“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理解”等,对书面作业要严格督促各自独立思考,严禁抄袭。三要及时,就是要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辅导、矫正。学生的作业要尽量安排课内完成,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辅导。对个别没掌握的学生才能进行课外辅导,再布置少量巩固性作业。

6、提高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了学困生数量。实施课题研究的班级原有学习困难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适时的鼓励,以这些闪光点作为进步的基点来带动其它方面的进步,学习成绩普遍有所提高,学科考试平均分与班级平均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更值得可喜的是有部分学习困难学生已经走出了“学困生”行列,学校整体学科成绩在不断提升;

7、持续追踪了特殊学生跟踪档案,丰富了的教育矫治学习困难学生方面的资料;

8、研究了对不良习惯学生的评价方案,(有待进一步成熟)对他们的评价,不能单局限于学校考查课目的成绩上,而应从他们的品德表现、劳动纪律表现、在科学等试验课程的表现以及在音体美等专业课堂上的综合表现来客观地评价他们。

六、课堂阶段展区

在这三年时间里,课题组的教师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本领,提升了课堂教学能力,承担部分公开课任务均获得好评,同时课题组教师也善于反思和总结,所撰写的论文也频频在各级获奖,为一线课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阶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三义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矫治策略的研究,整理出培养课堂好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并整理出分年级进行良好学习习惯辅导课程。

以学校课堂为主阵地,该阶段主要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及校内的行为表现等,有意识的进行实验研究,积累实验材料和经验,分年级教程,从而形成有效矫治策略。汇集各种资料,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该阶段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课题实施过程中统计的,积累点滴的、零散的、片面的感性认识、经验和教训,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

七、主题课堂实践活动总荟

1、林晓涛老师语文课堂展示《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储丽梅老师主评《一堂精彩的古诗教学示范课》

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林晓涛

一、 教材分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富于启发意义而又历久常新。诗的大意为: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令人感到清新明快,觉得愈读愈爱读!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再看题目,乃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寓意更加深刻。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时,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的这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趣高雅!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描写,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以理入诗,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

二、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从低年级上来,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科书的课文作最好的示范阅读文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所以班里的优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透彻,对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很到位,并能灵活地将在课文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日记或作文中去。中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但不能自觉地应用。中下的学生阅读、理解都比较困难,就谈不上主动积累了,甚至连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都成问题。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五、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习惯培养】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而让学生自行、主动预习课文,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措施之一。通常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进行教学:其一,熟悉课文中的汉字;其二,将课文事先阅读三遍左右;其三,弄清不懂词语的含义;其四,记录下预习期间不明白的内容,并整理理解的内容。

六、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七、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图书角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老师想在图书角挂句名言,以鼓励更多的同学去读书,你们觉得挂哪句名言比较合适呢?

2、师:刚才同学们向老师推荐了这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特别指导读:读书好,好(读hào)读书,读好hǎo书。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有这么大的成就,这跟他一生的勤奋分不开的,他读书时不光读,还注重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到这跟什么有关系?(跟读书有关系)

【设计意图】用名言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习惯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没有搞小动作的机会。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往往在于他能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交流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蕴含的道理。】生开始交流自学,师巡视。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为”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习惯培养】以榜样做示范,激发学生思考。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哪儿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谁来写一写。是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习惯培养】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要学好知识,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为此,教师就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专心听讲,勇于钻研,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指导读全诗: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学生达成提高性目标,不必每个学生都理解到位,但要求学生都参与,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老师的适当指导,感悟第二首《观书有感》,使学生加深对朱熹的说理性古诗的理解。

【习惯培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不敢发问,满足与一般理解的倾向,教师对各类学生的质疑都要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小结:同学们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齐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五)、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习惯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培养 。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 清←源头活水

心智 明←读书汲取

九、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一首借物喻理的古诗,寓意不是那么明显。诗文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池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句,通过与周边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整首诗在围绕什么写。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总结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说得不错呀!大家也能明白了。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揭示诗的含义总算水到渠成了!

一堂精彩的古诗教学示范课

——《观书有感》评课稿

评课教师 储丽梅

今天,我有幸听了林晓涛老师执教的《观书有感》一课,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让我觉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林老师那亲切,温和的语气,那大方得体的教态,那甜美的笑容,那犹如书法家的板书,都让我觉得是那么的美。林老师课堂的精彩,来自于她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来自于她那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入新颖自然

用读书名言导入新课,自然贴切,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比好成绩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日能养成的。林老师在这节课中注重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写字习惯〈大拇指不要压在食指上,身体坐正〉、查字典〈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就去请教身边的老师――字典〉这些话共提醒了6次,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林老师在这节课中,做的非常到位,她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诗句的意思,而是抓住:鉴渠 徘徊等词语,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讲到“鉴”她让学生查字典,看这个字有几种解释,然后同桌讨论在课文中的解释应该是哪种,在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是这种解释。在讲“渠”的意思时,李老师还利用家乡的方言,又写出两首带有“渠”字的诗句。这样,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学生记住了“渠”字的用法。又如:讲到“为”字,林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读第二声?学生发现,原来这里是“因为”的意思,所以必须要读第四声。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字音,又掌握了字义。在熟读的基础上,林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独特的韵味。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发现“开”、“徊”、“来”都是押韵的,既而林老师根据古音,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诗,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了解古诗的兴趣。

四、注重评价

林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真实的,贴切的,而且不是单一的。如;她评价一个学生的写字说“你的字很干净,端正,看出你是个聪慧的男孩”。在评价一个女生有勇气回答问题时说:“虽然你的回答不够完整,但你的勇气令我佩服,希望你继续努力”。在大部分学生回答正确时,她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真棒!”另外,李老师还注重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如;在一个学生背完诗,就请另一个同学说说他背的怎么样?好不好?好在哪?这样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五、教学方法新颖独特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林老师打破常规,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林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联想画面,学生很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理解上,用自己的语言绘出了鲜活的诗的画面,并且将理性认识还推进了一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自主获得语言到独立想象画面,再到深刻把握诗意,都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逐步实现的,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确实得到了体现。

七、师生间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理解泉水的清澈是因为源源活水的不断注入。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深刻领悟。这节课林老师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领悟到了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不过,在这节课里,我还有两个问题想提出来与林老师共同探讨:

1、一些重点词的意思,课后还是让学生读读写写,这样可以适应考试。

2、这是一首说理诗,蕴藏的含义比较深刻,因此在讲本意时应该有意识为后面理解寓意做些铺垫。但很遗憾,本节课在本意和寓意之间的转化没有做好铺垫,显得较为生硬。

总之,林老师在这节课中,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她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了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八、课题活动简讯总荟

1、2017年10月通海县三义小学课题简讯:好习惯,恒持之,益终身

好习惯 恒持之 益终身

自通海县三义小学2015年3月开展《《巧用教育策略,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教育活动以来,学校不断学习与借鉴培养好习惯教育的各种经验,学生的整体风貌、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以及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在广泛宣传、深入学习、明确任务、创设开展养成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中形成态势,强化指导、严格巡查、家校联动、和谐互助、规范行为,把课堂好习惯教育活动引向纵深,走向成功。

我校在此项课题活动中,矫治学生的习惯首先从“实”和“小”做起。“实”就是脚踏实地,从现实做起,从实际出发,从实处抓起,逐步提高,长远渗透,静待花开;“小”就是以小见大,循序渐进,深层推进。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必须要从课堂点滴小事抓起,本着“近一点、小一点”的原则延伸至课堂内外。学校利用每周的德育主题开展了各种活动来渗透好习惯的培养,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环环紧扣,坚持经常性系列活动把培养好习惯教育活动推向了高潮。

2017年以来,课题教育的实施已经进入后期阶段。11月21日中午,全体课题组成员聚集在三义小学共同探讨学习。首先听取林晓涛老师的古诗教学《观书有感》课堂展示课,储丽梅老师联系“课堂主体十策略”的渗透,做了《一堂精彩的古诗教学示范课》点评;然后课题论点交流,陈云凤老师《以说促思,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吴翠莲老师《培养小学数学课堂表达能力的尝试》,李彩兰老师《读、说、问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王琳琳老师总结了课题今后的走向以及“课堂主体十策略”——1、歌谣引导;2、欣赏激励,多元性评价;3、榜样引领;4、活动巩固;5、提醒修正;6、个案跟踪;7、低声躬行;8、班级文化评比督导;9、家校合力,共促成长;10、农村学生特质,注重细节。接着,九龙中心校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做了针对性指导:李金昌老师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提出了课题教育要多学科融合,才能让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沈秀华老师提出了课题走向的九点发展性目标;苏梅老师肯定了课题教育以来学校整体风貌、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欣喜变化,同时也提出了尝试几种新的学习方式。最后,王建明校长对全体课题组成员提出了“三个一”要求:第一切实加强对广大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记“课堂主体十策略”;第二提升自己业务技能的理论性、实效性和课操作性,长期坚持,落实学校养成教育;第三把自己的教学得失提升到论文形式,进行传播与共享。

我校课题教育实验过程,即注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又深化了教学实践对实验的促进作用,在实验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的反复实验论证,为培养农村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他们走积极的人生路,做受人尊敬的有素质的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1)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2)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3)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4)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5)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6)

2、通海县三义小学县级科研课题第三阶段活动简报:整理课题成果 迈向新起点

整理课题成果 迈向新起点

2018年12月6日上午,三义小学县级科研课题《巧用教育策略,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第三阶段活动在学校隆重举行。组长王建明校长首先代表三义小学行政向课题活动致辞。课题实施执行人王琳琳老师就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方法,以及三年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了详细的汇报。之后,县教育科学研究室专家储敏和谭文运分别对课题研究的细节、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点评,在肯定该课题研究成效的基础上,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坦诚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两位专家在发言中对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的辩证关系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鼓励全体教师勇于投身教育科学研究实践,争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在肯定我校在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课题组以本次活动为起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全面推广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真正发挥科研促进教学的作用,把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为我们后期结题工作做了细致地规范性指导。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7)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8)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9)

3、2018年4月通海县三义小学县级课题推进会:教研课改出彩,课堂效率高效

教研课改出彩 课堂效率高效

通海县三义小学县级课题《《巧用教育策略,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进入后期总结性阶段。2018年4月19日下午5时,学校课题组成员聚集一堂,听张敏主任《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六大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的学习培训讲座。张敏彻底分析了“影响学习的十大好习惯”和“六大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有旁征博引的经典引用,有专家学者的理念依据,有典型实用的一线案例,也有年轻教师的迷惑质疑……大家相对自己的课堂提出了很多的见解,不愧为一堂名副其实的教研实战课。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10)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11)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12)

九、课题活动其他展区总荟

1、三义小学教师粉笔字比赛活动:提高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成长。教师粉笔字技能活动,提升提升了教师们的审美情趣和书法水平。

提高专业技能 促进教师成长

粉笔字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粉笔字的书写水平不仅直接关乎教师的自身形象和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学生练一手好字起到至关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了继承和发展我国书法艺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彰显自我审美意识,更为了做好学生的榜样,培养学生优良的书写能力,根据三义小学校课题项目计划,于2018年3月14日举办了教师粉笔字比赛。

此次比赛活动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成长”为主题,要求老师在限定时间内,在黑板上自行书写以《石灰吟》这首明代于谦的七言绝句。作品有的笔锋分明、丰筋多力,有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有的自然舒展、运笔秀巧……一份份作品充分展示出三义小学教师的书写才能。比赛结束,推荐张敏、胡艳华、刘洪三位老师参加九龙中心校组织的粉笔字大赛。

本次粉笔字比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营造了三义小学教学文化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审美情趣和书法水平,对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具体评分细则:

1、 书写规范、工整,无错别字。

2、 字体大小适中、美观。单字结构合理,重心平稳、舒展,主笔突出,点画呼应,大小一致。

3、 章法布局合理,行列整齐,风格统一,文笔流畅、版面清洁。

4、 执笔书写姿势正确,笔法:起、行、结,提按、方圆、转折快行、慢行等准确无误。

5、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13)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14)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15)

2、教师演讲比赛好习惯铸就美好明天,促进我校教师注重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好习惯铸就美好明天

2018年4月11日下午,三义小学举行了“好习惯铸就美好明天”的主题演讲比赛。参加这次比赛活动的共12位教师选手,比赛设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六名。

本次比赛由学校课题组主办,都是经过能代表本班级教师最好水平的优秀选手。比赛中各教师代表满怀激情、声音洪亮、精神昂扬,充分展示了当代好老师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赢得台下师生阵阵热烈的掌声。本次比赛由我校语文老师组成的评委现场评分,比赛结束当场宣布比赛结果,林晓涛和马开平老师因其出色的表现荣获一等奖, 周雪娇、吴庆华老师荣获二等奖,程慧等几位获得三等奖。

这次比赛让师生从思想上树立和明确了好习惯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扎实推进了我校养成教育计划的实施,有效的提升了我校师生的文明礼仪及综合素养。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16)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17)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18)

3、省级优秀论文目录(附表27)

姓名

论文名称

等级

张敏

浅谈后进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省二等奖

吴艳春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之我见

省三等奖

许翠玲

如何促进家校合力

省二等奖

胡艳华

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省三等奖

程慧

巧用策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省三等奖

李彩兰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省三等奖

吴翠莲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省三等奖

储丽梅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省三等奖

谭跃娣

小学生数学听课习惯的培养

省一等奖

马翠香

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省三等奖

储从尚

小学体育课培养学生好习惯的三环节

省三等奖

马开平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课

省三等奖

吴庆华

浅谈数学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省三等奖

陈云凤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省三等奖

刘洪

利用小学三年级由铅笔到钢笔过渡的特点

省三等奖

林晓涛

如何进行班级管理

省三等奖

叶艳芬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省二等奖

程梅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省三等奖

程梅

小学生课前预习之我见

省三等奖

王晓兰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省三等奖

王琳琳

巧用策略,矫正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省二等奖

王艳红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

省二等奖

周雪娇

用策略,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省三等奖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19)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20)

小学生不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性报告)(21)

4、教育小故事(附表28)

姓名

作品名称

胡艳华

学会宽容

李彩兰

轮值日

储丽梅

爱心献于生

马翠香

教育孩子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吴庆华

与爱同行

陈云凤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刘洪

我的教育小故事

林晓涛

做孩子们的知心老师

叶艳芬

我的教育故事

程梅

播种诚信的种子

王艳红

我的教学小故事

周雪娇

爱心、耐心、诚信铸就的教育

十、课题研究未来的方向

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差异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产生学习困难学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因此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是一个水恒的课题。中外很多学者致力于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并积累了很多教育矫治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的经验。

三年多来,通过《巧用教育策略,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实验课题的研究,三义小学制度更加完善,学习风气更浓、校貌大为改观,良好的班风已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规范,校园随时随地干净整洁,教学秩序井然,环境优雅舒适,家长反响良好,多次得到兄弟学校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了三义小学特色教育的有效实施,取得了较大进步,全校学生在县以上各种征文或作业展评比赛中获奖多人获奖多达百人,涌现了一批书法、唱歌、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小能手。

参加实验的相关人员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步成为三义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学校青年教师自从参加课题研究后,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经验,总结得失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综上所述,三义小学对“《巧用教育策略,矫治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 ”的研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有很多的局限性:

1、由于条件的制约、方法的欠缺,我们的研究成果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还有差距,还有部分学生的良好的习惯仍需要广大教师与家长付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2、从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关系看,存在形式主义的隐患。由于种种原因,重分数形式而轻习惯培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割裂了分数和素质育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从习惯培养的过程来看,同样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我们在课堂上中仍注重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轻视学生自我教育的倾向;

4、从习惯培养的延续性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片断性教育,轻习惯培养内容的延续性、整体性。

如何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作为学生个性的一部分稳定下来,保证学生今后的行为习惯、发展,仍然是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反思、摸索的一个问题。教育专家韩凤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求,品德不良的学生也不例外。矫正学习不良习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根据情况、分别对待。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责任是把他 们的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失足。外国的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良儿童乃是失败了的老师的象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积极自信地面对他人和社会。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在教育中充分运用这一心理规律,积极地保护学生的自尊,给学生提供各种获得成功体验的光彩,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各种成就,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创造辉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的智慧》  主编 林崇德

3、《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4、《德育纲要》

5、《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孙云晓 邹泓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06、5

6、《德育新论》鲁洁王逄贤主编 江苏省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7、《好习惯,好人生》孙云晓 邹泓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2005、7

8、《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孙云晓 孙宏艳主编

9、《综合教育研究——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案例与反思》 蓝玲 2015、7

10、《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黄波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11

11、《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李文娟 郭香萍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