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语言暴力的伤害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语言的施暴者和受暴者(1)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道德评价,进行比较,推卸责任和强人所难是我们惯用的手法,让我们的沟通常常处在“暴力”当中而不自知。

道德评价

人们喜欢用评价来代替事实陈述。

看到别人掉了张纸片在地上,就说这个人没有公德心,不讲文明,看到别人有一天晚到了,就说人家从不守时,看到别人有一天早走,就说人家从不加班工作没有上进心。

人们心中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当别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评论别人,认为别人做的不对,应该受到惩罚。

评论招来敌意,因为评论往往意味着批评。即使心不甘情不愿的暂时接受了批评,时间久了也会让对方变得不再友好。

为了孩子教育的问题,我和父母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我跟我妈说,你不要老是帮孩子做这做那的,我跟我爸说你不要老是批评孩子,只看到孩子缺点。结果是我妈还挺委屈,说也没做什么呀,我爸干脆就说我说的都不对,你说的都是对的,那你爱怎么管就怎么管。

你看,就连最爱你的人和你最爱的人之间都会彼此暴力对待。我应该说,妈妈,你每天出门都要帮孩子戴好红领巾,我很担心有一天你忘记了,他也不会主动想起来,因为他没有机会对自己的事情承担责任。我希望你不要帮他做这些事情,让他自己完成,就算有一天他忘记了受了惩罚,他也会因此吸取教训,这样他才能主动承担,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遭受语言暴力的伤害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语言的施暴者和受暴者(2)

进行比较

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人们喜欢用比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别人怎么样,我就要怎么样。

前几天,儿子跟我说他同学在圣诞节的时候会得到他父母送的礼物,是一台电脑。虽然暗暗对一个小学生送台电脑这样的礼物表示惊讶,表面却还是表现得云淡风轻的。儿子接着说他也想要这样的礼物。我说你还小,还不需要这样的礼物。他说那谁谁谁都有呢。我说那他还成绩好,他还踢足球呢,你和他一样吗?他就不啃声了。看他哼哼唧唧的样子,我问他是不是我拿他和别人比较让他不开心,他说是,我说那你为什么要让妈妈和别人的父母一样呢?

人们喜欢用比较来证明自己的评价,别人都不这样,所以你这样就是不对的。

比如孩子就是没有规矩,某某某的孩子就不这样,孩子就是不听话,某某某的孩子就不这样。我爸就经常批评我没有给孩子定好规则,并列举哪家哪家的孩子吃饭都不允许漏一颗米,漏了就要罚写字一篇之类的。

我们有时候没有意识到,进行比较和树立榜样是不同的。榜样是我们内心欣赏并自愿向他学习的人。比较是我们被迫与之对比的人。当我们以比较的方式表达愿望时,往往会招来敌意和对抗,愿望更不容易实现了。

遭受语言暴力的伤害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语言的施暴者和受暴者(3)

逃避责任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可以决定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同时,我们也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我们总是说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我们有很多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是不得不继续干下去,不喜欢这个人,但不得不继续一起生活。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将责任完全的推卸给别人,工作不出色,是因为公司没让你做喜欢的事情,在家里吵架,是因为对方不理解你。

那我们自己呢?是否考虑是自己选择了继续留在公司,得过且过还是兢兢业业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是自己决定继续一起生活,横眉冷对还是积极沟通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只是我们没意识到这一点。

把不得不改成我选择,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遭受语言暴力的伤害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语言的施暴者和受暴者(4)

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前两天晚上和孩子在家看了一部电影,因为他说作业已经完成了。电影很长,两个小时,但全程笑点不断,气氛也很轻松融洽。看完时间也差不多该睡觉了。洗漱过程中,他突然想起有作业上还有一道题没做,说是当时不会,准备回家问我,但是作业忘在学校没带回家。我说那怎么办呢?能不能问一下同学,让同学把那道题目发出来我先给你讲,然后明天一早你去学校赶紧补上。孩子居然拒绝了,几经询问后他才说出理由是在班级群里问别人都会知道他没做,而且第二天早读会就会交作业根本没有时间补作业。我说那问其中一个同学行吗?如果你学会了,晨读后一两分钟就写完了就可以交了呀。结果孩子还是不干。我有点发火,心想咋这么不上进呢?明明可以解决的问题,为啥不按照我说的做呢。

看他态度坚决,我没有再坚持,但是我说从明天开始,你的作业都必须带回家,给妈妈检查。孩子不乐意了,说不想带回家。我说为什么,他说反正不想带回家。然后我禁止了他的小爱使用权(晚上用小爱看的电影),结果他一晚上都没理我。

第二天起床后,头脑清醒的想了想。然后我问刚睡眼朦胧但睁眼一看我还气呼呼扭头不理我的儿子,你昨晚不理妈妈有点生气,是不是因为妈妈让你把所有作业带回家,你觉得是妈妈在惩罚你,所以才不愿意拿回家?他看我一眼,说是。然后我说那妈妈跟你道歉,让你产生这样不好的感受。妈妈本来是想要帮助你,觉得你如果有作业不会,带回来妈妈可以给你讲一讲。如果你不想全部带回来,那带什么作业回来还是你自己决定,但是要答应妈妈,作业需要全部完成,可以吗?他点点头,然后才喜笑颜开地跟我和好如初。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的感觉,我们自己如是,孩子也如是。体会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将会更容易获得别人的理解和认同。

遭受语言暴力的伤害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语言的施暴者和受暴者(5)

暴力不一定非是要打得头破血流。语言的暴力才是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会经历的事情。每天都应该仔细观察,通过陈述事实,真诚地表达感受(很难,因为我们不善于表达情感),根据自己的需要,清晰明确地提出请求(也很难,因为我们希望一切尽在不言中,但是这往往太过理想),这样才不会成为语言的施暴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