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羽绒服产量最多的地方 跟吉林百姓谈大鹅(1)

“绯丽牌”商标及羽绒外套,由刘长吉先生提供

“好汉不提当年勇”的道理我懂,可当我看到许多吉林市市民至今仍保留着三十多年前永吉县羽绒制品厂生产的各类羽绒制品,并不屑加拿大“大鹅”,而乐此不疲地诉说当年永吉县生产的羽绒服如何出口加拿大创汇时,就情不自禁地想去重提这家拥有“超期服役”产品的工厂曾经的光辉岁月。

羽绒服产量最多的地方 跟吉林百姓谈大鹅(2)

已更名为吉林省友谊羽绒厂的永吉县羽绒制品厂正门,图片取自《永吉县志》

改革开放伊始,吉林大地迎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春天。人们卯足了劲儿弄潮时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新时代有所建树。当时,已迁往口前镇的永吉县二轻局领导,也在积极调研、谋划,希望在口前镇,建立起一家能够叫得响的工业企业。经多方考量,以赵局长为核心的决策者们发现生产羽绒制品在当时国内尚属新事物,其于国际和国内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1981年5月,一家名为永吉县羽绒制品厂的企业在口前镇兴华街与连山路交汇口的西南侧建立起来。当时的县领导和二轻局领导对这家局属集体所有制工厂均寄以厚望,不仅将原来二轻局服装综合厂(局属企业,主要为吉林百货公司生产劳保服装)的服装车间数十人全数划拨给新工厂充作骨干,还选调县工业系统有闯劲、懂管理的干将充实到企业担任领导干部。

自占地16363平方米,厂房建筑2735平方米的羽绒制品厂拔地而起,就被笼罩上神秘的光环。千百年来以棉、毛制品御寒的老百姓对这家工厂生产的“羽绒服”充满了怀疑和好奇。许多老年人在听闻有工厂由鸭毛、绸布生产羽绒服作为御寒服装,更是极尽微词,断言在吉林的极寒冬季,穿那种洋玩意儿根本过不了冬。可随着社会发展,当人们从电视、杂志中看到外边世界早就流行穿羽绒服过冬后,进而发现一些先知先觉的农户,向这家工厂售卖平日被丢弃的鸭毛时,人们才开始关注起偏居城镇西南的羽绒制品厂来。

羽绒服产量最多的地方 跟吉林百姓谈大鹅(3)

羽绒制品厂车间,图片取自《永吉县志》

也就是在这时候,永吉县羽绒制品厂的一个个喜讯开始让老百姓不得不刮目相看:自工厂成立开始,在常振家厂长带领下,1982年羽绒服产量就突破万件大关,1984年又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于第二年建成制绒、平缝2条自动生产线,形成年加工50吨原毛、产25万件羽绒服的生产能力。1985年工厂完成产值228.4万元,创利润14.1万元。最可喜的是这个工厂生产出各式男女羽绒服装、枕芯等48种规格的产品,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出口到美国、日本、西德、加拿大、芬兰等国家,并赢得外商信誉。

羽绒服产量最多的地方 跟吉林百姓谈大鹅(4)

永吉县产的羽绒坎肩,吴丽君女士提供

​在关注国际市场的同时,工厂也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培养。​在当年,为了更新百姓们的消费观念,打开国内市场,包括永吉县县长刘景文等人在内,许多领导干部都利用一切机会对外宣传羽绒服这种新式御寒服装。很快,人们群众渐渐被羽绒服色彩艳丽的面料和“洋气”的款式吸引,许多穿过的人更觉得羽绒服有着不可思议的“魔力”——一件羽绒服比棉袄轻,却远比棉袄暖和!很快这种好奇便化作实打实的消费,羽绒服成为一种冬季穿着的时尚。由于产量有限,人们托关系、找门路,去永吉县羽绒制品厂购买各种长短款外套、小坎肩、夹克服、羽绒裤。到八十年代末,吉林地区许多家庭都拥有一件以上的羽绒制品,而这其中永吉县产的羽绒制品比例最高。

羽绒服产量最多的地方 跟吉林百姓谈大鹅(5)

“绯丽牌”商标及羽绒夹克服,由吴丽荣女士提供

​这种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源自可靠的品质保障。由于永吉县产羽绒服使用进口生产线,按外贸标准生产,填充物为鸭绒,含绒量高,注绒充足,蓬松度好,款式又贴近国际潮流。除面料(防雨绸、橡皮绸,一个烟头就能让绒毛满天飞)易燃外,简直无懈可击。尤其是在需求大过供给之时,靠批“条子”购买,更无形中产生了“饥饿营销”的效果,因而一件在今天再平常不过的羽绒服,竟然一度成为紧俏商品。而工厂赢来的众多殊荣也悄悄加持着品牌影响力。当年永吉县羽绒制品厂的产品均以“绯丽”为商标,其中“绯丽牌”629羽绒夹克,就因款式和质量,荣获了国家纺织工业部和吉林省名优产品称号。也正是这种过硬的品质,在三十多年后,许多吉林百姓依旧舍不得丢弃、甚至依旧穿着永吉县出产的“绯丽牌”旧羽绒服过冬。

羽绒服产量最多的地方 跟吉林百姓谈大鹅(6)

或许是吉林人爱得过度,反倒停滞了永吉县羽绒服进取的脚步。当年这家永吉县二轻系统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却在最辉煌时错过了许多做大做强的机会。以至于之后经过更名吉林省友谊羽绒厂,和股份制改造,市场竞争力非但没有腾飞,反倒不断衰弱,进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被南方品牌击败,不得不惨淡离场。如今的永吉县口前镇连山路与兴华街路口,旧时工厂早已踪迹全无,和新世纪许多消失的工厂一样,这里也被建成居民小区。

​抚今忆昔,一味地感慨变迁,难免带有避重就轻、不思进取之嫌,然而对于那些锐意复兴吉林工业光辉,进而为百姓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吉林人,红火的工厂转为小区的历程是那般值得咂摸,那般值得细细回味……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特别鸣谢亲人们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