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一年前,地铁宣武门站的4号线和2号线之间开始了新增换乘通道的工程建设。
小北拍摄
今年以来,宣武门地铁站2号线只有C(东南)出站口还正常开放,其余三个方向的出站口均因为施工工程,处于封闭状态。
最近,又有消息源显示:北京市发改委批复宣武门地铁站点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
小北拍摄
据说,这一项目是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北京市将以此为样板,探索地铁站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综合利用,引导交通设施与各项城市功能有机融合。
小北拍摄
看这规格,宣武门可是厉害了!
宣武门地铁站
公共空间改造提升
四象限各有妙用
本次改造项目位于西城区宣武门内、外大街与宣武门东、西大街交汇处路口四个象限内,总面积约14600平方米。
小北拍摄
项目统筹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将新建出入口,合理划分场地区域,优化交通组织流线,增加市民休憩空间,打造站城融合示范工程。
有些过于书面是吧?下面小北给您详细拆讲。
东北出入口,宣武门地铁站改造的重头区域,采取坡面屋顶绿化方式与南堂北侧公园绿地连接,实现消隐效果,也将不同高差的平台园林广场、站前广场等有机串联起来,为“寸土寸金”核心区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空间。
小北拍摄
南堂,也就是著名的宣武门教堂,目前教堂正门前和地块口之间,拉上了施工围挡,所做的工作,应该就是上一段文字中的内容。
小北拍摄
此外,还要优化道路断面,将出入口南侧的人行步道增至3.5米,同时在北侧空间增加等候休憩设施,实现地铁客流与学校集散人群分流引导,并为市民提供舒适生活与交往的场所。
小北拍摄
在东南象限,利用地铁出口改造后的闲置空间 ,在保障出入口北侧公交站台的人行空间的前提下,将其分成两个区域,优化自行车停车,并通过设置电子围栏对共享单车加以管控,满足交通换乘与人群疏散等不同需求,服务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
小北拍摄
在西北象限,通过配置多种绿植、优化园林设计增设老年活动区、儿童娱乐区等,保障路径畅通。
小北拍摄
大家是不是看着挺热闹,但让这些新概念名词弄得还是有点云里雾里的?
咱也别整这些了,直接上地标吧。
宣武门的东北口,最大的地标刚才已经说了——南堂;西北口就是新华社总部了;
小北拍摄
东南口,是宣武门商务酒店,当然,它的前身更有名——越秀大酒店;
小北拍摄
西南口嘛,就是新华图片社了,现在这个楼体已呈巨量之姿。
小北拍摄
这几样地标一摆出来,您再对照前面几个象限的前景规划,是不是就清晰多了呢?
未来的宣武门十字路口的四个角,就当是这些有年头的旧貌,要扮上新颜了!
小北拍摄
也是一看到这些,关于宣武门,关于前三门大街的往事,小北就都忆起来了。
宣武门教堂
现在正门前被施工围挡遮住了大半的南堂,绝对是宣武门最靓的标志,初建于明万历33年(1605年),是由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主持修建,但规模较小,且为中式四合院,仅仅装饰有十字架等标志。
小北拍摄
到了1650年(清顺治七年),另一位传教士汤若望,在原址改建为一座大教堂,建筑风格也从中式改为巴洛克式,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
能和近代到中国布道的最出名的两位外国传教士都有关联,可见南堂在北京一众教堂中地位之显赫。
汤若望
对于打小就在这一带上学的小北及同学们而言,南堂是那么的特殊,尤其是到了圣诞节前后的那段时间,这里会举办很多活动,一般在平安夜,会教堂会发送圣诞餐,牛奶和面包这些,在90年代凑热闹、跟风过洋节的学生心中,很有趣味性。
现在的南堂,日常总是封闭状态,想一睹其风采,可能要再等等了。
小北拍摄
新华社大院
火药库,大象房,国会议院......是的,这些才是新华社大院的前世!精不精彩?意不意外。
小北拍摄
话说,在公元1626年5月30日,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城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大概在上午9点钟,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厂附近却突然发生大爆炸,造成半径达750米、面积达2.25平方公里的爆炸范围及2万余人的巨大死伤,史称“天启大爆炸”......
有文献记载:王恭厂距象房较近,大爆炸时,象房倒塌,大象逃逸,上街奔跑,踏伤百姓多人......原来这王恭厂南侧,便是象房,里面饲养着供奉明清两代皇室仪仗的大象。
到了清末,国力衰微,仪仗队的作用在减退,为了维持统治,慈禧太后和满汉贵族们实施“新政”,开始“预备立宪”,选中了象房,将其改为资政院,算是清政府仿照西方国家的议会产物。
随着辛亥革命胜利,南方革命党成立的临时参议院迁至北京,在清朝资政院的旧址举行了开院典礼。1912年4月,国会建筑群也开始筹备建设,其中参议院仍设在资政院旧址。
军阀混战的年代,各路神仙于此粉墨登场,“直系”的曹锟,就曾在国会会堂上,导演了一出“贿赂总统”的大戏。
直到1949年9月,集通讯社、广播电台和中央党报三任于一身的新华社进驻了这个大院,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这样的新华社大院,是不是足够有料?
小北拍摄
SOGO崇光百货
曾经,宣武门的商业氛围,也和崇文门一样红火,热闹。崇文门有新世界,宣武门有SOGO。
小北拍摄
如今,在新世界几期商业体的带动下,崇文门已成北京老城区里商圈的顶流,而宣武门,商圈的概念却一直没能成型,且SOGO也没落了。
小北拍摄
这个在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有着巨大体量的商业综合体的陨落让人唏嘘,它代表着那个年代京城商超的天花板,可后来却成了电视广告里皮草大促的清理场。
小北拍摄
前三门大街沿线板楼
对于小北这代北京孩子而言,前三门大街本来是有极为特殊意义的地理划线,就在10多年前,这条街,就是西城与宣武,东城与崇文的区界。
小北拍摄
如今崇文宣武已经分别归并到了东西城,行政区划概念的消弭,让这条大街的南北距离似乎拉近了很多。
小北拍摄
就比如沿街南侧那一排,从长椿街到东便门附近,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大板楼,在并归东西城后,身价可真是涨了不少呐!
小北拍摄
这些楼体多数建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后,用料夯实,非常的坚固,安装空调钻一个眼,有时需要个把小时才能完活。
小北拍摄
这话或许夸张,但却是楼体坚如磐石的表现。
去年,一则《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有关于重新前三门护城河的规划。这个规划若能真的落成,那这一大排高板楼,怕是要被动了。
小北拍摄
所谓的前三门护城河,西起西便门,东至东便门全长7.74公里,开挖于公元1419年,明朝将元大都南城墙南移,并开挖新护城河而成,在旧京护城河“日”字形格局形成, 前三门护城河就是指“日”字中间的那“一横”。
明代嘉靖年后,随着外城的修建,它成了一条城内的景观河。同时,从南方北上的漕船,也要经过这条河的东段进入内城,给皇家运送粮草。
当然在明清时代,这条护城河的西便门到宣武门一段,还有个用途,便是供皇家象苑(前文提过)的大象嬉水,所以附近那条象来街(后来更名长椿街)便是由此得名。
建国后,因为北京雨季的时涝时旱,前三门护城河水时而会有漫出河床,直逼城墙或堤岸枯竭的状况发生,事后的维修工作颇为劳民伤财,故而填满这条护城河道的计划被提上日程。
1965年,前三门护城河被用沙袋围堰逼到了河床的左侧,河床被挖深。两年后,一条巨大的混凝土方涵呈现在原来的河底位置,河水被引入方涵,而几乎与此同时,前三门的城墙连同西便门、宣武门、崇文门城楼也被夷为平地,北京内城、外城之间形式上的壁垒被拆除了,随之湮灭的历史印迹,却也是不计其数......
随后的日子里,在填平的护城河的古道,也就是今天的前三门大街的沿线上,才盖起了一排排板塔结合的楼房。
捋清了脉络,也就了然了宣武门及其平行沿线的那些年那些事,在今天宣武门地铁站西北口的外面,还留有一处宣武门旧址的石碑,旧时的宣武门城楼就在这里么?
小北拍摄
或许是,又或许不是,总之,任何风物,总要经岁月洗礼,自是常事。
最爱大北京整理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