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毛泽东18岁了。中国的革命怒潮此起彼伏。实际上,这时已经是武昌起义的前夜了。
进入春寒料峭的时节,毛泽东乘坐轮船,来到湖南省省会长沙,接着考入湘乡驻省中学。
革命党人在长沙的活动非常积极,反对清政府的宣传有声有色。受到革命党人的影响,清政府编练的、驻守长沙的新军开始倾向革命。
长沙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让毛泽东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读到了革命党人主办的《民立报》,破天荒第一次真切地听到了革命的呼声。
《民立报》上登载了黄兴发动黄花岗起义的消息,这深深地震撼了毛泽东的思想,对他的革命自觉、革命意识、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毛泽东说:“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动。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
在黄花岗起义的影响下,毛泽东的革命行动开始了。
首先,他写了一篇具有强烈革命性质的文章,支持革命,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崭新的民国,请回孙中山当民国大总统,康有为当内阁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文章写好后,他将其贴在了学校的墙壁上。从文章内容看,很明显毛泽东没有搞清楚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保皇思想之间的根本区别,但他的革命勇气是值得赞赏的。
其次,毛泽东湘乡驻省中学公开倡议剪辫子,并且自己带头剪掉了辫子。很快,他联合剪辫子的积极分子,将一些口头答应剪辫子但犹豫不决的同学的辫子减掉了。这就表明,毛泽东已经从行动上彻底抛弃了清朝臣民的标志——辫子,与清政府彻底决裂,果断、大无畏地走向了反抗的道路。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打响。
与湖北省相邻的湖南省自然最先受到影响。湖北军政府成立后,派代表来到长沙联络革命党人,要求他们发动起义,响应武昌起义。其中一名代表在毛泽东就读的湘乡驻省中学做了振奋人心的演讲。
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回忆道:“当场有七八学生站起来,支持他的主张,强烈抨击清廷,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
随着革命的暴风雨到来,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接受革命的洗礼。他和朋友们整理好行装,准备去武汉参加革命军。但恰在这时,革命党人在长沙起义,建立了湖南军政府。于是,毛泽东参加了湖南革命军,成了一名列兵,具体单位是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
毛泽东每个月有7元的军饷。在接受军事训练之余,他用自己的军饷购买书籍和报纸,了解全国的革命形势。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大部分省份宣布脱离清廷,宣告独立。后来,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促成全国统一,孙中山最终以让出大总统的职位为条件,向袁世凯妥协。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统一的民国正式建立,辛亥革命的主要政治目标“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实现,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结束。毛泽东也认为自己参军的目标实现了,于是在当了半年兵后,决定离开军队,考入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也就是后来的湖南省立第一中学。
谁也没有想到,毛泽东竟然参加了湖南革命,成为辛亥革命的一员,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但对他的革命自觉、革命意识、革命思想的形成,对他的革命斗志、革命行动的考验都是积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