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婷

据报道,截至9月17日,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肆虐的山火,已使约1.4万平方公里的林地化为焦土。

在关于美国加州山火的众多消息中,有一条尤其引人关注:据路透社消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72个小时内,发生了近11000次雷击,引发超过367起新的山火,其中包括23场大火,数千人被迫撤离。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一年半前发生在四川凉山州的”3.30”木里森林大火。经过森林公安部门侦查后确认,那次火灾是由雷击引发,最终造成31名扑火人员牺牲。而今年6月9日、10日,攀枝花市仁和区也曾因雷击引发山火。

事实上,四川本就是一个雷电多发地区。来自四川省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自五月进入汛期以来,四川各地几乎每天都有雷电预警信号发出。从2020年5月至9月20日,全省共监测到闪电345266次。

在气象灾害中,雷电灾害属于一种小概率灾害。不过,雷电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在气象专家看来,因为雷电灾害的发生存在很大随机性,所以绝不能掉以轻心。

那么,雷电作为一种被人类熟知的自然现象,还有哪些不太为我们所知的冷知识?一起来听四川省气象局防雷中心工程师卜俊伟的讲解。

为什么闪电的符号是这样?

闪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关于闪电的N个冷知识)(1)

因为闪电从空中到地面,本来就不是一个直线式的过程,而是像这样分成一段一段的。

雷电的本质是电荷。离子电荷产生于积雨云内部。

云中有很多水粒子,水滴摩擦产生电荷。电荷有轻重之分,重的电荷聚集在云的下部,轻的电荷则聚集在云的上部。当云层下部积攒了足够多的电荷,就会感应到近地面电性相反的电荷,从而形成电压。

随着云层内集聚的电荷越来越多,当达到云层所能承载的电荷极限强度时,还在持续不断增加的电荷必须寻找突破口。由于与地面之间存在感应电压,云层下部的电荷就选择向下突破。

而空气本身并非一种有效的电导体,因此电荷每次只能击穿一段空气,形成气柱,等到积攒了足够多的电荷,又再向下击穿一段空气……如此一段一段地突破,直至到达地面。这个过程,在气象学上叫做“先导过程”。

闪电形成的先导过程虽然说起来很长,但实际上发生在不过短短的一瞬间。所以,我们肉眼看到的或者说感觉到的闪电,就好像是一条直线。

研究人员是怎么观测闪电的?

闪电分为云际闪、云内闪、云空闪和云地闪。目前,研究人员最关注的是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主要影响的云地闪。

最初,气象部门只能通过人工观测闪电。人工观测方式的局限显而易见:一方面,人的视线和听力受观测环境影响很大;另一方面,观测者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只能说知道了闪电正在发生,却没有办法观测记录闪电的次数。因此,那时气象部门基本没有开展对雷电的预警业务,只能进行像“今天有大雨,可能间或发生闪电”这样定性式的预报。

2005年,我省第一套云地闪监测网建成。这个监测网络由25个观测站组成,其中每个观测站的有效探测范围达100公里左右,整个云地闪监测网基本上覆盖全川100%市县。这套当时在国内外都堪称“先进”的观测设备,使我们对闪电的观测和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个云地闪观测网络主要是利用“时差法”来观测闪电。根据闪电抵达探测仪的时间,可以判断出该闪电与探测仪之间的距离。由于每一个探测仪与闪电的空间位置有差异,同一个闪电被不同探测仪“看到”的时间也是有差异的。以探测站点为中心,以探测仪与闪电的空间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那么,当所有探测到同一闪电的观测站都画出一个圆,这些圆的交集就是闪电发生的真正位置。

“现在,通过云地闪观测网,我们不仅可以对每一条闪电信息做精确定位,还能准确记录它发生的强度、日期、时间等要素,从而针对每年的雷电观测数据作出定量分析研究。”卜俊伟说,以这些观测数据为基础,气象部门开展了雷电预报业务,并且不断优化提高预报模型的精度,现行的雷电防护工程标准也是基于这些研究来确定的。

据悉,随着技术进步,四川省气象局正在组建三维闪电观测网。届时,三维闪电观测网不仅可以监测云地闪,还可以监测到云内闪、云际闪。

闪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关于闪电的N个冷知识)(2)

2019年四川雷电活动分布图

四川的雷电有什么特点?

雷和闪电,是一种天气现象的两种表现形式。云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则是雷声。在四川,雷电多发时段主要在汛期,即5-10月之间。据四川省气象局防雷中心观测,四川5-10月发生的雷电数量占全年观测到的闪电总数的85%以上。

经过多年观测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了四川雷电发生的几个重要特点:

(1)一般来说,每天的凌晨零点到三点左右是最容易发生闪电的时间段,早上相对会少一些。

(2)强降水往往伴随着强闪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降水多的地方,闪电发生频次肯定比降水少的地方多。

(3)同一时间段内,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闪电发生的累计次数高于盆地,但是因为地域广阔,高原地区单位面积土地上的雷电发生密度反而相比盆地区更低。

(4)闪电的时候,云层会大量释放电荷,观测站就是通过接收云层向地面释放的电荷来进行观测。观测站接收到的电荷,如果以正电荷为主,叫正闪;如果以负电荷为主,就叫负闪。正闪的强度一般高于负闪。长期观测显示,高原地区的闪电以正闪为主,而平原和丘陵地区的闪电以负闪为主。正闪的强度高于负闪,一般可以达到负闪的数倍[无法确定具体几倍,因为负闪也有比较强的]。

针对这些特点,四川各城市在防雷工作中可以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对于居住分散的高原地区,最重要的首先是做好雷电预报工作,其次一定要把防雷电基本知识宣传到家到户;而对于高层建筑较多的平原、丘陵地区,则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做好相应的防雷工程,做到在不可避免接受闪电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雷电灾害引起的损失。

闪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关于闪电的N个冷知识)(3)

2019年四川雷电密度图

为什么说预测雷电比预测暴雨更难?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号,在表述中总是含有“可能发生”这样的字眼,相比之下,暴雨预警时则往往使用“预计”这样的词语,让人感觉更加具有确定性。这样的区别原因何在?

卜俊伟解释说,目前,降水预测的理论相对比较完善,观测手段也更丰富、有效,而人们虽然对雷电产生的原理比较清楚,但在观测上还存在不少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对云层的观测手段比较欠缺。

研究人员常用于观测云中电荷的仪器叫大气电场仪。从电荷在云层中积累开始,到最终放电的一次过程,通常只有几分钟时间,一片云全部放电过程完成,可观测的时间最多也就一、两个小时,非常短暂。更大的问题是,“天上到底哪片云会发生闪电”这个问题充满了随机性。研究人员无法提前锁定即将发生闪电的云层,受观测仪器所限,电荷在云层中快速积累的过程也无法观测,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我们的雷电预警预报能力。

“总的说来,我们在雷电预报预警能力上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对雷电的原理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观测手段还需要改进,观测精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卜俊伟坦言。

闪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关于闪电的N个冷知识)(4)

纳入气象部门业务运行的云地闪观测网站点分布图

有避雷针的房子一定很安全吗?

以前我们知道一个安全常识:打雷的时候要切断家中电子设备的电源,比如拔掉插头拔掉。现在楼房一般都安装有避雷针,那么,还有必要拔插头吗?

“还是有必要的。”卜俊伟解释说,防雷工程可以极大地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伤害几率,降低发生雷电灾害的可能性,但并不等于提供百分之百的“绝对保护”。当发生雷电的时候,最安全的做法还是把所有带电设备全部关闭,并切断电源。

具体地说,安装有完善防雷设施的新建筑,在雷雨天气不是很厉害的时候可以不拔电源,但是对于电线裸露在建筑物外部的老旧建筑,遇到雷雨天气时,室内电源是一定要拔掉的,否则,闪电带来的高压电流可能会顺着电裸露的电线入侵室内电器。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城市里随处可见的高层建筑来说,怎么判断防雷工程做得好不好?

“事实上,人们常说的‘避雷针’是不准确的,这类防雷设备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接闪器’。”卜俊伟告诉记者,任何建筑都有可能接闪,而且建筑物越高,就越容易接闪。通常,一个“避雷针”这样的接闪器,其保护范围大约是以这跟针为中心划一个半径为45米的圆球。因此,对于高度超过45米的建筑物,仅凭单独的一根避雷针,既不能防止对建筑物侧面的雷击,也不能保护到较低的楼层。

世界最高的电视塔——广州塔就是一个示范性防雷工程。由于广州塔塔身主体高达454米且顶部带有天线桅杆,从云层直接打到天线桅杆的直击雷是防雷首要考虑对象。对此,设计师在天线桅杆上专门安置了防雷接闪装置,在塔身顶部设计了避雷网格,而且将塔身的各楼层金属栏杆、金属门窗、玻璃幕墙等都直接跟塔身的防雷装置联结,且联结点不少于两处,确保侧击雷带来的电流也可以被引到地面。

对于高度超过45米的高层建筑来说,在雷电天气是否安全,就要看它是否有这样的侧击保护:在建筑物侧面按照一定间距安装一圈接闪器,通过接闪器主动做好对地连接,把雷击电流导入地下。“对于能量极大、危险性也最大的直击雷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防护措施。”卜俊伟说。

人们常说“雷击火”“天打雷劈”。对人类造成伤害的到底是雷还是闪电?

雷是一种声音。放电过程中,先导通道产生大量的热量,挤压通道周边的空气,产生爆炸声,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雷声。真正造成伤害的,其实是闪电不是雷。

事实上,雷声只能用于判断闪电与你之间的距离。如果你一定要等听到雷声发现闪电很近了,才决定“我要躲!”,不好意思,你可能已经没有机会再躲了。

“越是在空旷的地方,突兀于地面的树木越容易吸引闪电,如果你在树下,很容易遭到不幸。”卜俊伟提醒,千万不要有“没听见打雷,那我去树下避避雨”这样的想法。

由于电流总是会寻找电阻最小的“捷径”来泄流,因此,电阻远远小于树木的人体,就成为闪电泄流的优选。当闪电击中树木时,即使你并没有直接接触到树木,只是保持一定距离站在树荫下,也会被侧身电压击中。

所以,安全的做法应该是:一旦看见有大片的积雨云,看见有大雨,就不要再走到树底下去了,越早远离树木越好,越早进入安全的(低矮的建筑或者有防雷设施的高层建筑)室内避雨越好。

如果面对雷电,你确定自己已经无处可躲,那就赶紧采取这个有效的救命招式吧——双脚紧紧并拢,尽量下蹲,避免跨步电压伤害,然后慢慢往安全地带移动。

我们可以收集闪电并加以利用吗?

虽然闪电常常带来灾难,但闪电并非一无是处。事实上,闪电已被证实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闪电发生时,会电离空气中的氮,形成植物生长需要的氮肥;闪电在放电过程中,会电解空气中的氧分子生成一些臭氧,而少量臭氧有消毒杀菌净化空气的作用。

那么,闪电的能量如此之高,能不能收集起来加以利用呢?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利用闪电的实验、实践。”卜俊伟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闪电的利用成本太高。人类在现实中加以利用的能量,必定是可以持续收集、存储的。但是,想要找到一个常年发生闪电的区域,基本上不可能。高原上的正闪虽然数量多、能量强,但是高原的单位土地面积上发生闪电的密度实际上是很低的,比如凉山州一年最多的时候有12万条闪电,摊到单位平方公里上一年也不过就发生几次。

第二,技术上无法实现。单次发生的闪电,一般都是比较强的直流电,是随机无序的,而且闪电的时间很短,瞬时电流可高达几万安,人类目前根本没有设备能够承接如此强大的电流。

球形闪电:雷电家族里的“熊孩子”

球形闪电的形成机理至今尚无定论,仍是未解之谜。

球形闪电就是民间常说的“滚地雷”。它的形状像一个圆球,大小约15~40厘米,一般出现在地面上。它的颜色除了普通的橙色、红色以外,还有绿色等多彩的颜色。

在雷电家族中,球形闪电是一个“熊孩子”,蕴含着令人吃惊的能量。

球形闪电多半出现在强雷雨的恶劣天气里。这种火球喜欢钻洞,有时会从烟囱、窗户、门缝等窜入屋内,然后再溜出屋去。当它出现的时候,只要你不动,它基本上也不会动你。

球形闪电存活的时间一般短则几秒、长则两分钟左右。因为很少见,而且存活时间极短、个性还非常活跃,科学家难以看到它、更难以抓住它,对它的研究很有限。

不过,躲避球形闪电的方法,跟其他闪电是一样的——当闪电发生的时候,如果在建筑物内,要尽快把门窗关好,切断球形闪电侵入的通道;如果在户外,最有效的仍然是抱头并脚下蹲,远离高大树木。

开车遇到电闪雷鸣,要不要下车躲避?

这种情况下,你最好是老老实实地呆在车里,没有必要下车,

因为:首先,你的车子比较矮,周边通常会有比车子更高的存在,闪电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其次,门窗紧闭的汽车,本身就是一个“法拉第笼”式的绝缘体。

所以,电闪雷鸣的天气里,呆在汽车里是安全的,至少比在户外安全得多。除非雷电直接打到你的车上,当然,发生这种事件的概率很小。

户外遇到打雷闪电,要不要抱住孩子?

不要!抱住孩子的危险程度,比孩子独自一人的时候更大。

在户外,遇到打雷闪电,有些人出于本能反应要用手去护小孩。这样做其实没有必要,甚至是危险的。

事实上,你只需要叫小孩子站在大人旁边,就比大人更安全。这是因为小孩个子矮,不容易成为目标。不过应该叫小孩站得离你远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