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这三个字,程序猿们表示脑子都要炸了。汉语里三个字的虚词极少,而这么长的实词,几乎只能是名词。所以说——要是真有锟斤拷这种东西,那它到底是个啥?

来一通学匪式考据:拷字,《说文》中并无此字。《康熙字典》里训为:掠也、打也。拿来揍人的家伙,应该是个兵器。锟者,刀剑器也;斤者,斧钺器也。既要像刀剑一样有尖有刃,又得像斧子一样一头沉,那么“锟斤拷”这种东西,想来应该是这种造型:

什么是辕门射戟(锟斤拷原来辕门射戟射的竟是这么个玩意儿)(1)

考虑到中国古代没有这种东西,那么把“锟斤拷”放在三国,就该是这个样子:

什么是辕门射戟(锟斤拷原来辕门射戟射的竟是这么个玩意儿)(2)

这件武器的正名叫,跟很多人认识的那种带月牙的长枪不一样,这种戟是古兵器戈的表亲。青铜时代,在戈上加装枪头,称为戟。埋在地里枪杆烂掉,再挖出来就成了单独的枪头和戈头,民国的考古界为这事儿还打了很长时间的笔墨官司。到了铁器时代,索性把戈头简化成横向的小枝,跟枪头打造成整体式,吕布辕门射戟,射的就是这么个物件。

看见戟的造型,很容易有脑洞大开的用户把戟头单独拿来缠上柄绳当成短兵器使用。考虑到锟是刀剑,斤是短柄的伐木斧,倒是这种脑洞式的用法更合乎“锟斤拷”的题意,是为手戟。《释名》中对手戟的解释是:手所持擿之戟也。这种东西出现于东汉末年,晋代之后再无相关记录,与三国相始终,简直可以说手戟就是三国。

手戟的著名使用记录有:

刘备在长坂坡被杀得大败,有人说赵云投了曹操。皇叔二话不说抄起手戟就砸。挨打的那碎催是谁,正史上没写,罗贯中把屎盆子扣给了糜芳,删掉了皇叔抄家伙的桥段——反正糜芳的名声已经够臭了,屎盆子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至于说为什么没写皇叔动手的事儿……赵匡胤那杆水晶石的“柱斧”甩出去已经能把人门牙打掉,要是一手戟抡上去,轻则命丧当场,下手再重点能把天灵盖给削没了,破坏了皇叔的形象事小,十二年后该让谁给关羽挖坑使绊子才是大问题。

曹操小时候曾经摸进十常侍之一张让的宅子。当年正热血愤青的曹老板光天化日私闯官宅,估计十有八九是要行刺,未及动手就被张让发现,卫兵蜂拥而至,曹操抄起手戟一路乱打冲出房去翻墙而过,虽然翻墙逃跑的动作十分不好看,但在众人围攻之下竟然毫发无伤,多年之后碰上部队炸营,一人一剑镇压一场暴乱的记录当非虚言。

董卓生性暴躁,跟吕布一句话没说好,一手戟就抡上去了。吕布反应快,没砸着,加上跟董卓的侍女私通心里有鬼,赶快点头哈腰赔礼道歉把事情敷衍过去。董卓不把杀人当回事,过后就忘,吕布那边却是已经结了梁子了。这事儿到了罗贯中那会儿,已经没人知道手戟是什么东西,于是就写成吕布私会貂蝉,被董卓撞见捡起长戟追打投掷——武人家里备着兵器架是人之常情,但是哪有扛着长戟去约会的……

用戟的三国武将,最出名的,除了吕布,就只有典韦。怀揣十余杆小戟充当暗器,手提双戟重八十斤,按今天的斤两计算,左右手各拿一把二十多斤的大家伙,堪称戟王。全尺寸的长柄武器无法单手挥舞,再考虑到二十斤的重量,典韦所用,应该是不装木柲,通身用铁打造的短戟或者叫巨型手戟。张绣投降之后,帐下众人吓得不敢正眼看典韦,更不敢动手去偷,双盗戟的戏码无从上演,于是起兵造反时,就只好和全副武装的典韦硬碰硬。当日只见典韦手持双戟,在满城大火中怒吼奋战,后人有诗赞曰:

手持两把锟斤拷,口中疾呼烫烫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