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是教师通过系统地考察课堂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专业发展过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思考和实践?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思考和实践(研课是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思考和实践

研课”是教师通过系统地考察课堂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专业发展过程。

1 研课的两个目标:

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研课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堂的感受、经历和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和经验,对课堂的各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为了研究,教师需要钻研教学理论和学科理论,检验师生活动,分析优缺点,发现问题,解释困惑,用自己的教学认识思考、批判眼前的教学现实,用眼前的教学现实反馈、发展自己的教学认识。研课能够通过调动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增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觉意识和实践智慧,因而成为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教师研课的根本目的。

二是提高课堂效益,研课不仅是为了改进一节课, 而是为了持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构建高质量的教学环境,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果的因素很多,研课不仅要认识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学会驾驭宏观的教学因素,还要辨析教学细节,找出某一阶段或者某一环节的成败得失,学会恰当处理微观的教学事件。因此,研课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通过对一节课的分析和改进,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不仅改善一节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提高了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觉察能力和参与质量,从反思走向自觉,从自觉走向创造,持续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少人以为,研课的首要目的是改进课堂。其实,一节课无论怎样改进,都不会完美,无论上几遍,总会有遗憾,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具有重复性。所以,研课的首要目的是促进教师成长。

2 研课六个环节:

一般认为,研课是一种集体教研活动。但是,作为一个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教研。集体教研要以个体教研为基础,在自己教研的基础上参加集体教研,提出自己的观点,以集体教研来拓展和深化自己的教研,在没有集体的时候,教师个人仍要开展自己的教研。个体研课可以研别人的课,也可以研自己的课。

个体研课的主要环节是: 确定研课目标→收集课案→观课→研究→修改设计→总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重新上课,检验并再认识自己的研究成果。

个体研课的目标与教师本人的经验、需要相联系,但必须超越狭隘的个人经验和功利需求,因为,研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持续地改进课堂教学。任何一节课都有值得借鉴的优点和值得防范的缺憾, 都是引来新的经验和更深刻的认识。因此,研课要站得高、看得细、看得远,在课堂的宏观和微观认识上都有收获。

收集课案主要是收集教学录像或教学实录。课案应具有典型性、启发性,能反映完整的教学过程和局部特征。录像最好整理成文字稿,并注明重要的情节、动作和时刻。

观课的主要任务是熟悉课堂进程,了解课堂情况,获得感性认识,提出初步的想法和疑问。

研究是研课的核心环节,是从“教与学对应”和“教与学科对应”两个方面对课堂进行整体的和局部的深入分析、广泛求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获得课堂成败的实践反思,同时还获得教学观念、学科思想、自我成长的理性反思和价值追求。

修改设计是在研究的基础上, 对当前课堂的目标、 内容、过程、方法、环节等要素进行合理的改进或重新组织。这是研究从认识走向实践的重要步骤, 也是研课之所以改进课堂的具体体现。

总结环节非常重要,把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梳理出来,本身就是在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除了总结课堂本身的研究成果,还要总结本课研究对教学理论、学科理论的普遍意义,以及研究和改进对自己的启示, 还要整理好有关的文献和资料,以备它用。

3 研课的四个原则:

3.1 坚持求真求实

研课是做研究,要求真知、求实效。一节课作为一个现象, 之所以产生有自己的现实背景和哲学基础, 有设计思路、学科认识水平、教学加工方法、教学观、学生观等全局的、

整体的影响因素,也有情境设计、师生对话、板书、生成等局部的、细节的影响因素。研课就是要探索、解释这些现象的根源,寻求类似事件的规律性认识,并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研课不是空谈理论,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既联系理论、又联系实践的中层研究。

3.2 坚持两个对应

研课是关于一节具体的课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更是学科的教学研究。研课有两个必须坚持的抓手:一是“教与学对应” ,二是“教与学科对应” 。缺少前者,就难以把握课堂的一般性质,使研课失去教学的本质,缺少后者,就难以说明学科内在因素与教学的关系,使研课变成空洞的说教。

3.3 坚持双向建构

研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层研究, 是建立在两种研究方式上的双向建构:一是自上而下的理论演绎方式,一是自下而上的实践归纳方式。前者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分析、解释和指导课堂活动,规范教学过程,增强教师教学的自觉性。后者依据一定的课堂观察和经验,通过反思、归纳、概括来反映教学活动规律,形成新经验、新策略,上升为理性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经验,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4 坚持持续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研课的收益只有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坚持过程才能体现出来。 一次研课可能只研一节课,但长期积累,自觉实践,就会教学相长,融会贯通,实现经验型教师向创造型教师的转变。

4 研课的六个内容:

“世事洞明皆学问” , 研课总体上可分为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整体分析是对影响课堂整体进程和效果的教学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核心知识、学科思想、课堂路线、教学导向、教师信念等。局部分析是对课堂教学的局部特征、技术细节的分析,如课题引入、环节过渡、例题选用、课堂生成、课堂总结、师生交互、课堂语言、智力参与、思维过程、媒体使用、时间分配、课堂节奏、课堂调控等。主要介绍操作性较强六个方面。

4.1 学科知识的分析

本课的基础概念是什么?核心概念是什么?思想和方法是什么?与本课教学有关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学习的关键点、重点、难点、突破点是哪些?学习过程渗透了哪些大观点、 大方法?怎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

4.2 教学目标的分析

课标要求的目标是什么?教师预设的目标是什么?预设目标是否合理?课堂还可以、 还应该达成什么目标?设计课堂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进?怎样改进?

4.3 教学路线的分析

本课的总体路线是什么?各环节、 各步骤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教学路线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反映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有什么样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教学过程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有什么具体的优点和不足?有什么启发和经验?怎样改进教学路线,怎样重新设计教学路线?

4.4 课题引入的分析

各环节是否有明确的课题?是如何引入课题的?引入课题的作用是什么?课题与知识本质是什么关系, 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学生的注意指向有什么特点?对课题的表征有什么特点?学生生成了什么问题?生成与预设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怎样改进课题设计,怎样改进课题引入?

4.5 师生交互的分析

师生活动是如何进行的?教师如何启发引导?用了哪些启发性提示语?学生表现如何?有多少思维成分?反映出怎样的思维品质?师生交互的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引导的目的?是否带给学生有益的经验和过程知识?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如何提高教师的作用?怎样改进师生对话?

4.6 例题选用的分析

例题是怎样设制的?在促进理解、发展思维、突破重难点、强化技能等方面的作用是什么?例题、习题的演练方式是什么,演练是否顺利?学生对例题、习题反应如何?出现了什么样的认知困难?出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体验?为什么会出现?例题、 习题是否充足?与本课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的关系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