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1961/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242天
在《恐惧本能:只要好恐惧,不要坏恐惧》中,精读君提到,恐惧力量强大,有好坏之分,对于我们思考和行为,会产生显著影响。更重要的是,恐惧滋生恐惧,恐惧强化恐惧,只有直面恐惧,才能克服恐惧。
不过,恐惧只是影响思考和行为一个要素。学者吴伯凡类比提出认知三原色模型,公式化表达是:认知 = 理性 欲望 恐惧。意思是,除恐惧外,理性和欲望也会影响思考和行为。
每个人、每个情境,三个要素配比不同,认知不同,行为也就不同。
认知三原色为什么是三原色?又要如何调配运用?关于这些问题,读友们可以参考精读君通识词典词条《1122:认知三原色》。全文附后,期待你能读有所得。
精读君
《1122:认知三原色》
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颜色混合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人们很少能看见单纯的、只有一种波长的光。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看见的都是由不同波长光线混合起来的光。从牛顿时代开始,人们就研究颜色混合现象。
不同色光相混合,是遵循加法原则。
例如,红、绿、蓝三原色光,同等混合起来,成为白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白光中红、绿、蓝三原色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白色。
红色光加绿色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红、绿相混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黄色。
红色光加蓝色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红、蓝相混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紫色。
把黄色光和蓝色光相混合成白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黄、蓝相混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白色,黄色光和蓝色光就互为补色。
不同颜料相混合,遵循的是减法原则。
例如,白纸上涂了蓝色,白光照在蓝纸上,蓝颜料把白光中的红色光、绿色光都吸收掉,只剩下蓝色光及一些在光谱上与蓝色相邻近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主要是蓝色。
在调色板上把黄颜料和蓝颜料相混合,白光照在上面,看起来是绿色的,这与黄色光和蓝色光相混合而成白光情况就大不相同。
Q1:什么是认知三原色?
A:
1、认知三原色(Cognitive tricolor),是学者吴伯凡提出的类比概念,公式化表达为:
认知 = 理性 欲望 恐惧。
意思是说,一个人认知以及由此产生行为,是由理性、欲望和恐惧三者混合而成。不同配比,产生不同认知,导致不同行为。
2、三原色遵循还原法。
科学研究运用的还原法,指的是:研究较低层次,以提示由它们组成的较高层次事物或者系统的特性和规则。
以光的颜色为例,前置思考中提到,人们看到自然界有各种颜色的光,就在研究,不同颜色的光,是否是由少数物质混合而成。
人们发现,光有三原色,分别是红色、绿色和蓝色,三者相互独立,任意一种光不能用其它两种光混合而成;但三原色光,经过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其它光色。
例如,红色加绿色,可以得到黄色;绿色加上蓝色,可以得到青色;红色加绿色加蓝色,可以得到白色。
发现三原色后,各种复杂光色,理解起来就变得简单,我们就离光色本质更近一步,同时还能利用光的混合关系,制造出所希望光色。
类似的,学者吴伯凡把三原色类比到人的认知领域,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认知,并且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今天的词条,精读君简介认知三原色,供读友们参考,提高思考力。
Q2:怎样理解认知三原色?
A:
1、理解三要素模型。
在运用认知三原色模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神奇的“3”。
读友们可能会想:为什么是三原色,而不是双原色或者四原色?为什么只要三原色,就能混合出其它颜色?
具体原因,读友们可以拓展阅读和思考。精读君请读友们做抽象,不是具象原色,而是抽象三要素,三要素混合生成复杂事物。
对此,精读君联想到,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生万物”这种现象很有趣,以精读君所知,目前似乎也没有得到合理解释。但读友们可以观察,很多领域都存在三要素模型。
比如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三要素模型: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本我
位于人格结构最低层,是由先天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
位于人格结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③超我
位于人格结构最高层,是道德化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每个人三种人格要素,混合比例不同,行为表现也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混合比例不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物理学中三体问题,三个天体质量、初始位置、速度不同,就会产生非常复杂运动情况。
也就是说,仅仅是三个天体,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无法完全精准预测每个天体在任意时刻位置。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三个天体成一条直线,边上两个围绕中间天体转;三个天体呈三角形,围绕三角形中心旋转等,人们才能精确计算任意时刻三个天体位置和速度。
如果不能精确计算,这可能会成为很大问题。假设我们在一个行星上,和两个类似太阳恒星,构成一个三体系统。
我们地球所在太阳系,每天太阳东升西落,一年春夏秋秋冬规律变化,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以及地球自转,运动轨迹都可以精确计算,并且呈周期性变化。
但两恒星和一行星三体系统,运动轨迹不能精准计算,没有规律,就可能出现一些对生命致命情形。例如,突然离一个太阳很近;或者突然天空中出现两个太阳。
那么,如果你是这个行星上生命,估且称之为“三体人”,你会怎样应对?这种情境,就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小说《三体》故事背景,读友们有兴趣可以拓展阅读。
通过如上两个案例,读友们可以感受到“三生万物”,三个要素可以组合成非常复杂事物或者变化。
如此,我们进行逆向思考,任何复杂事物,也可以运用还原法,拆解成三个要素,虽然可能不够精准,但有条件达到相当高解释效度。
吴伯凡举《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为例,本书在大框架上就运用三要素模型,去掉细节,将欧洲思想观念拆分成“科学理性”、“信仰”和“强盗精神”三个要素。
科学理性代表是古希腊,信仰代表是希伯来,强盗精神代表是日尔曼蛮族。三种要素配比不同,使得欧洲历史呈现出不一样变化。
例如,中世纪期间,信仰和海盗精神为主,科学理性较少,使得中世纪一千年,成为蒙昧、宗教色彩浓厚,又充满传奇故事年代。
这种三要素框架未必就准确,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化繁为简,抓住关键。类似的,理解三要素模型后,我们就能够更深刻理解和运用认知三原色模型。
2、分析认知三原色。
如上所述,吴伯凡认知三原色模型指的是:认知 = 理性 欲望 恐惧。
也就是说,一个人认知以及由此产生行为,是由理性、欲望和恐惧三者混合而成。不同配比,产生不同认知,导致不同行为。
对此,吴伯凡举一只碗和猪大肠为例来说明。
拿一个干净的碗,装上粪便等脏东西,再用最强力洗涤剂把碗反复洗,高温杀菌消毒,和一开始一样干净。但如果一个人知道这个过程,通常都不会再用这个碗吃饭喝水。
人的这种行为,我们可以运用认知三原色模型来分析。
理性上我们判断这只碗干净,但本能上对于不洁物质恐惧很深,而对于获取这只碗欲望较低,最终我们就会弃用这只碗。
但对于食物猪大肠而言,虽然和那只碗很类似,也是不洁物质容器,但很多人吃起来却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比较两种行为认知三原色,在理性判断和对不洁物质恐惧上没什么差别,差别就在于猪大肠经过烹饪后会很好吃,让人产生很强食用欲望。
于是,就产生弃用碗和吃猪大肠两种显著不同行为。
以上是两个不同情境,在同一情境中,如果认知三原色配比不同,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比如说,心理学中有一个实验,在一定高度上用窄木板搭个桥,连接两处。
如果是在平地或者很低高度上,每个人都能轻松走过去。因为理性判断没有危险,也没有恐惧情绪。
如果提高高度,例如10米高,即便理性判断,木板虽窄,其实和平地一样不难走过去,很多人却不敢走。
原因就在于,认知三原色中,人本能中对于高度恐惧,显著升高。
如果想要让人走过去,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让人产生走过去欲望。例如,给10万元奖金,就有不少人愿意走。
也就是说,同一种情境中,由于一些因素发生改变,导致认知三原色配比不同,最后就可能出现截然相反行为。
类似的,读友们可以在各种情境下,去识别认知三原色构成,从而更准确归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三原色模型可能不够精准。例如,情绪有很多种,不同情绪之间有差异。
但如果粗略来看,忽视一些细节,在很多情境下,认知三原色模型已足够使用。例如,一个人愤怒情绪,通常是对危险恐惧所引起,就可以归到恐惧这类认知原色。
也就是说,如果差异影响不显著,我们可以把各个因素,都归类到三种认知原色之中。
3、调配认知三原色。
当我们识别特定情境下认知三原色后,就更有条件对症下药,通过调配认知三原色,来助推产生我们期待中行为。
比如说,以一个人戒烟为例,我们来分析认知三原色。
从理性来看,虽然大量研究证明吸烟有害健康,但不同的人认知不同。
例如,有些人对概率理解不深刻,又容易陷入确认偏误陷阱,只注意吸烟不危及生命个例,然后又抱着侥幸心理,就会判断吸烟未必有害健康,有害也未必轮到自己。
从欲望来看,烟中尼古丁容易产生海洛因效应,让人上瘾。
如果烟瘾较大,长期依赖,这种欲望烟民往往已经难以摆脱,因为这种欲望已经绑架烟民。烟民与其是说追求快感,还不如说是为了摆脱烟瘾发作痛苦。
从恐惧来看,吸烟造成危害通常不会马上显现,而烟盒上警告所产生恐惧并不切身。
也就是说,烟民容易陷入青蛙效应,陷入温水煮青蛙境地,虽然有些恐惧,但恐惧感往往不是很强。
不同烟民,认知三原色配比不同,戒烟意愿、动力等都不一样,最后能否戒烟,也就因人而异。
例如,读友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不少烟民理性上虽然想戒烟,但烟瘾很强,恐惧不足,通常只会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放弃。
但如果能够针对性地调配认知三原色,就可以提高戒烟成功概率。
例如,吴伯凡一个朋友戒烟成功,原因是去检查身体时,医生说,“你长期吸烟,如果再继续吸一个月,很可能会得肺癌”。
由于医生是权威,而且一个月很短,肺癌后果很严重,他本身也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才去检查,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他就一下子戒烟成功。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读友们会发现他关于吸烟认知三原色发生显著变化。
理性上关于吸烟有害健康判断,因为医生结论而显著增强;恐惧由于身体不适感以及医生判断,而急剧放大;两者合力,压倒吸烟欲望。
精读君要提醒的是,认知三原色中,理性、欲望和恐惧,其实会相互影响。
比如说,仍以戒烟为例,读友们如果观察会发现,子女苦口婆心,说吸烟有害健康,往往效果不好,这是因为子女通常不是医生,没有权威标签。
同样的话,如果是在三甲医院,由有权威主任医生来说,并且是对着异常指标频出的检查报告来讲解,同时再拿着正常人的肺和长年吸烟者的肺的相对写实模型或者影像报告来作说明,吸烟有害健康知识,就会有很强说服效果。
在这种情境下,理性知识就容易被烟民接受,并且加强对香烟危害恐惧效果。
类似的,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欲望作祟,理性份额就会相应减少;而恐惧增加时,理性份额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
从认知三原色视角,读友们也能更深刻理解巴菲特观点:“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贪婪属于欲望一类,巴菲特能力强在,能够保持理性、欲望和恐惧三者之间较好配比,不像普通股民要么过于贪婪、要么过于恐惧,出现明显失衡。
因此,在调配认知三原色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单独调整某个原色。例如,理性不足,就锻炼批判性思维。二是,调配不同原色比例。例如,增加一点欲望,减少一点恐惧。
吴伯凡举了一个案例,他的一个朋友要和太太离婚。他发现朋友有些迷信,信奉一些神秘现象,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你这么多年挣这么多钱,有没有想过,是你老婆旺财,她是你的一个隐秘的财神啊!你离婚以后,财神不在了,你的钱不就哗啦哗啦全没有了?”
这个朋友一听,表情一下子变得庄重,重重点头表示认可。过几天他还打开手机,让吴伯凡看他太太照片,说:“你说我老婆长得还可以,是吧?”
吴伯凡回复说:“当然了,你怎么现在才发现这个事呢?”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吴伯凡晓之以理、施力理性,估计没有什么效果;但加强朋友恐惧,并且增加其内心挣更多钱欲望,改变认知三原色配比,效果就很好。
不仅如此,吴伯凡朋友后续认知也发生改变,虽然太太没有变化,但他看太太眼光也产生不同,看出太太更多的好。
无论是改变自己,还是要改变别人,就要看看认知三原色中,哪些占比特别高或者特别低,再针对性做调配。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提醒的是,大脑是多元政体。
大脑看似统一,其实分派。也就是说,我们大脑时时都在进行比赛,哪一派占上风,最后就按哪一派意见来认知和行动。
后置思考:
①你自己或朋友哪个现象,可用认知三原色来解释?
②对于后续你想促成的改变,你会从哪个方面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