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 《观书有感》这首诗用四句话给“读书有用”作了最好的诠释。

中国古诗词创作过程中的

哪些轶事趣事系列(441)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

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生于南剑州尤溪。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观书有感》出自于南宋理学家朱熹之手,这首诗短短4句却对读书何用作出了最好的诠释。说到这首诗,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毕竟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极富有哲理意蕴的千古名句。它写于公元1196年,也就是庆元二年,当时朱熹正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在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期间,朱熹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本文所说的就是其中第一首。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开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即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清澈明净,无论是天空的光彩,还是云的浮影都映入了池塘,不停地闪耀晃动、徘徊。如果不是因为朱熹这首诗的题目为“观书有感”,我想人们肯定会以为它是一首写景诗,并且是一首把景物描写得十分生动,以及富有美感的名篇。

但是因为朱熹这首诗的主旨是在说明读书的感受,所以我们便要往理性的一面去解析。我们说“半亩方塘”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便说明里边的水很深,也很清。倘若池塘里的水很浅、很污浊,那么自然就不能反映,或者说不能准确反映出“天光云影”。读书就是这个道理,书读得多了,便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不为世俗小事所忧,反之,就会陷入浑噩的境地。

朱熹也正是因为读书的这个感受,所以进一步思考后,便有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的本意是,如果你要问方塘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输送过来啊。言下之意,便是说人只有不断地去读书,才会有获取到新的知识,也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才能保持内心的澄净,不为世俗小事所忧。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朱熹观书有感是哲理还是道理(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诗用四句话给读书有用作了最好的诠释)(1)

朱熹观书有感是哲理还是道理(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诗用四句话给读书有用作了最好的诠释)(2)

朱熹观书有感是哲理还是道理(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诗用四句话给读书有用作了最好的诠释)(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