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姚峥华

有些作家的作品,一出版你会比较注意,它自带营养,会帮助你弥补一些知识缺陷,或是他的新思创见对你有所启发。我承认余世存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全文(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1)

这些年,不单是他自己的作品,还有他给其他书做的序,哪怕只言片语,总能从中看到一些思想的火花,以至于你会把书放一放,再想一想。

这次,余老师出版了《己亥 余世存读龚自珍》,作品的体例与他之前的另一部作品《老子传》有点相像。

当年他把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一字一句地用余氏方式翻译了一遍,加入情景还原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环境、生存状况、行为规范,透过这些原本为周景王铸在无射钟的律文,描画出一个他心目中的老子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余世存通过找寻老子,找寻自我。

这次,我猜想,余老师有可能通过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镜像自身,以及当下的社会百态?

余世存自2017年开始研究龚自珍和他的《己亥杂诗》。

他之所以研究龚自珍,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己亥的亥作为十二地支中最后一个时序,带有总结的意味,也预示着新的变化。

龚自珍写下《己亥杂诗》是1839年己亥年,这是历史轮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成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文明冲突的前奏。

而2019年又是一个己亥年。重新关注180年前己亥年的龚自珍,余世存希望能帮助我们有准备地面对新的文明碰撞与对话,认清中国在文明竞赛中的方向。

时间点的契合非常重要。

二、余世存认为龚自珍的历史价值,更多体现在他的眼光、识见和启蒙思想上。

龚自珍父亲这一系是走仕途的,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仕途都很顺。他母亲这一系是研究学术的,外公是段玉裁,大名鼎鼎的学者。所以,他的家世可以说政学一身。这种家庭环境使他在关心学术的同时又敏感于现实政治和社会。

在龚自珍的己亥年,中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此时龚自珍47岁,人生面临着重大转折。他的叔父在朝廷当了高官,成了他的上司。按照官场规则,他要避嫌。这种情况下,龚自珍选择回乡。

1839年农历己亥年他辞去公职,离开首都北京,南下返乡,后又北上,接家眷一起回家。其间他行走九千里路,写成315首诗,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它让龚自珍得以跻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离开官场,并非被贬被逐,而是权衡之下的自我选择,所以,这一年不能说是龚自珍的至暗时刻。只是人习惯了体制内尤其是官场的生活,一旦脱离,总有种种不适。这种不适体现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让他回到地面,站在精神回归自由的角度,从而对社会转型和国家变局有了深刻的思考,也因此写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名句,作为思想启蒙先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人都认为龚自珍最出名的学问是公羊学,公羊学在鸦片战争后影响了像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启蒙思想家。康梁就是利用“公羊学”的“三世”、“托古改制”等学说,作为其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

所以,在余世存看来,要想了解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乃至胡适、鲁迅这些重要人物的思想流变,必须往前研究龚自珍。要了解“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要往前追溯到龚自珍。龚自珍在己亥年的呐喊,对后世中国知识界、思想界有警醒和借鉴的意义。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全文(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2)

三、在文学上,余世存认为龚自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可与李白、杜甫、苏轼等并列的旧体诗词大家,他的《己亥杂诗》既是自传,也是他的神曲。

以前读书人喜欢玩一个叫“集龚”的游戏。集是收集,也就是在熟读龚自珍的诗的基础上,把他的诗句拿来不断地转接,从而变成一首新诗。比如他的《己亥杂诗》,每首都可以拿出来打乱顺序,在这首诗里面挑一句话,在另外一首诗里面找一句话,拼凑出一首新诗。这个游戏,在同治光绪年间开始流行。冰心老人也曾说她年轻时就很喜欢玩“集龚”游戏。

余世存在读龚自珍的诗之后,也喜欢上“集龚”。十多年来,他集龚有三首。其中有一首读来很有味道,如:华年心力九分殚,进退雍容史上难。何敢自矜医国手,几人怒马出长安?

余世存认为《己亥杂诗》是传统中国的人格美学、生活美学的示范,全面反映了传统中国个体生命的大视野、大情怀。

在余世存读龚自珍的书中,余世存以315首诗为线索,采用第一人称、心灵独白的手法,描摹、还原了1839年龚自珍的传奇经历乃至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文学成就。其中既拼接出了龚自珍离开仕途的精神解放图景,又有余世存对龚自珍思想的一次重估和详尽考察。

这既是一本阅读笔记,同时可看作余世存与龚自珍穿越180年、三个甲子两人的精神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