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郑州3月31日电(见习记者 丁玉玺)张志和,文学博士,河南邓州人,自幼酷爱书法,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启功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并学习和研究。毕业后张志和一直留在北京,时有机会经常回到恩师启功先生身边向他请教。
“先生教授古典文学,他的学问却并不限于文学这个领域,讲课也好,谈学问也好,随机提出任何问题,或者他看到你有什么疑问,都可给你指出或作具体解答。”张志和向我们记者讲述了他与恩师的不解之缘。
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在作博士论文时,我就用文献学的方法,对《三国演义》做考证研究。”张志和说道。这期间,他开始写了一些考证该书的文章,其中一篇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之后他把发表拙文的刊物呈给先生,第二周再去时,先生把这本《学报》拿出来,并对他说:“文章我看完了,写得非常好。但有个问题需要探讨,文中提到一个叫‘伍伯’的人。这个‘伍伯’不是人名,而是官职!”《三国演义》里“关云长水淹七军”一段,写庞德出征时,手下有一员骁将名叫“伍伯”。
启功先生告诉他:“这个事儿明朝人已经搞错了。汉朝就有这个官职。‘伍伯’就是军队里的伍长,也就是现在的班长;衙门里打板子的差役也叫‘伍伯’;大官出行时,前面鸣锣开道的也叫这个。你回去查查资料。”
经过恩师的点拨张志和回去一查,果然如此。“这个事儿不是你的错。但它是小说演绎,错了无关紧要。我们是做学问的,要严谨,你在论述到这个地方时,下面加一条注释,说明一下才好。”恩师的话,张志和一直铭记在心,在后来出版拙著《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时,他按照先生的教诲,在相关的地方加了条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