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的歌曲(怀念我的父亲)(1)

时至2020年3月2日父亲去世一周年,由于疫情未能上坟祭拜,愿天堂的父亲谅解。时至清明节,发表此文,以示对父的深切怀念!

父名陈振球,小号仲权,曾用名陈春华,中共党员(1965年3月入党),相当高中文化,于农历1931年10月18日(公历1931年11月27日)亥时,出生在宿松县县凉亭镇太阳村万元坝。1950年元月参加工作,1992年3月退休在家。4父亲在同龄人中数文化水平高的,琴、棋、书、画、体育都能露一手。为人诚实,态度和蔼,乐于助人,性格温和,风趣幽默,韧毅正直,克已奉公,执著认真。

一、风雨童年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进一步膨胀,悍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9.18"事件,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又剧烈较量,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年宿松县还遭遇水灾,更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度日如年。农历10月18日,在处县城20多公里的西北角凉亭乡万元坝,有一个瘦小的男婴——我的父亲,哇哇坠地,祖父、祖母喜忧交加。喜的是一男孩儿,为将来增添一个劳动力,也显家族人丁兴旺;忧的是家里四壁空荡,缺吃少穿,陡增一口,怎能养活?!

由于营养不良,幼小的父亲4个月大在摇篮里还不会伸腿。父亲的整个童年都是跟大人一起主要靠野菜、杂物充饥,有时奶奶用消石灰煮顿粥吃算是加餐,即或偶尔有点好吃的,父辈兄妹四人都舍不得吃,你推我让,相敬相爱。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日子熬得大人面黄肌瘦,煎得小孩皮包骨。

生活上的艰辛尚能忍耐,精神上的打击难以承受。父亲4岁那年,支撑全家顶梁柱的爷爷(陈梓凡),在巢县柘皋镇当长工,不幸被疯狗咬伤,无法医治逝世。整个家庭如晴天霹雳,哄然倾倒!当时奶奶(姜代妹)才40岁,大伯(仲民)16岁,二伯(仲生)12岁,姑母(淑英)8岁。奶奶擦干眼泪,强忍中年失夫的无限悲痛,咬紧牙关,力克危艰,奋力撑住这个不完整的家。奶奶痛爱父辈兄妹,像中国所有贤良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大约是1941年,一天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家乡上空盘旋,并乱投炸弹,当时奶奶和父亲正在一棵树旁,奶奶生怕父亲受到伤害,就让父亲抱住树,奶奶抱住父亲作保护。试想奶奶的血肉之躯怎能抵得住炸弹?幸好他娘儿俩不在炸弹爆炸圈。有一年过年,奶奶为了让父辈兄妹能吃到肉,找本村屠夫赊4两肉,可是哀求的好话说尽,屠夫就是不给,一家老少只好忍受着。那年月全家人受够了有钱有势人的冷眼、欺凌,奶奶个头高,个性强,鼓起勇气,与那些人论理、抗争,吃尽世间苦头,硬是把父亲兄妹拉扯成人。想当年,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逢善欺,逢恶怕,妇女无权益可言,奶奶是多么不容易啊,我也不知奶奶是怎么挺住的。

破船单遇迎面风,漏屋偏遭连阴雨。父亲11岁时,也就是1942年,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最艰难时期,国民党政府剥削、压迫人民更甚,强征暴敛钱粮不说,隔三差五抓壮丁,弄得鸡飞屋檐狗跳墙。这一年,大伯父被抓去当壮丁,不久被折磨客死湖北荆门县,尸体被同去的壮丁贺某某简易掩埋在当地。噩耗传来,全家哭成一团,更令奶奶肝肠寸断,终日以泪洗面。懂事的父亲,天天陪伴奶奶左右,用瘦弱的小手抹干眼泪,劝奶奶别过分伤心,以稚嫩的口气表示,将来一定争气,为家庭分忧,替哥哥尽孝。这几年里还有大伯父的前后两位伯母因难产而死。如此令人心酸的家庭境况,并未得到社会的同情和人们的帮助,反而倍受欺侮和蔑视。有人讽刺说,"又一家完了",有人嘲笑说,"这家门后的讨饭棍在动"。

奶奶带着父亲兄妹三人在冷酷的世道艰难前行,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有顽强地与人抗争、与天抗争、与黑暗社会抗争。全家人外出躲过战乱,逃过饥荒,在时局稍安定的日子里就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夜以继日地忘我劳作,弄口吃的。二伯从12岁开始顶家立业,耕田耙地,姑母尚未成人就学习做挂面,慢慢地生活基本能维持,父亲年幼尚无劳动能力就克服困难发奋读书。"一唱雄鸡天下白",雨过天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父亲也已长大成人,行进在苦海的小木船,算是靠了岸。

二、艰苦求学

宿松有句俗语叫做"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虽然那时家里生活很穷困,为遵循大伯父去当壮丁时"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把小弟读书"的嘱咐,全家千方百计揭尽全力让父亲读书。自1938年至1949年,父亲艰难地走着零零碎碎的求学之路。

那年头日本侵华变本加厉,抗日战火蔓延全国,凉亭范围内仅有的一所公立小学停办,有钱人家的孩子念私塾,穷人家的孩子无书读。父亲7岁那年,大人听说太湖县山里有一所专为穷苦孩子办的学校,还给吃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好事。于是大伯父带领几个孩子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找到那个学校。学校经考察同意接收了我父亲和另外一个孤儿。虽然学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年幼懂事的父亲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高兴地认真学习。没过几个月由于生水痘,离校回家再也没有去。好不容易有学上,又很快失学了。后来得知这是亲共产党进步人士办的学校,也未维系多长时间。由于奶奶的执著和二伯父的努力,后来父亲也在亲友的帮助下找了一些念书的机会。情因时局战乱,百姓穷困,文化落后,生活无保障,所以父亲学无定处,先后在本村、邻村黎家垅、本乡陈家墩、趾凤河私立崇文小学、宿松中学、大石门、巢县柘皋镇等处读过书,师从陈玉丰、陈子加、陈丙容、王训典、贺济清、姜佐平、陈养尊、赵术初(赵朴初之兄)等先生。学习时间较长是崇文小学,有两年半,其他地方都只有一年或几个月,甚至几天。

父亲读书诚实认真,不怕困苦,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读书期间挨冻受饿,用竹子筒带些咸菜,就是一日三餐的主菜,有时还没有,奶奶放在咸菜里的一个小小猪油团,父亲常舍不得吃,又带回家,奶奶看了暗暗落泪。虽然当时父亲读书的条件比我现在想象的还要难,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得同学敬佩,常获老师好评。贺济清先生在他作文上作过这样的批语:"伶牙俐齿,说来本本原原,孺子诚可教也";姜佐平先生在父亲的作文本上写过这样的话:"写情写景,深得欧苏笔法,从此加工,将来可与八大家并驾";陈洪范是那时在家乡读书较有名气的人,也对家父的文章作过评价:"词清意达,首尾相应,将为我族后起之秀"。情知以上评语是对父亲的鼓励,但他毕竟在同龄人中读书较出色。"陈振球"名字还是在崇文小学念书时赵术初老师奖励取的。父亲插班进崇文小学,读两年半毕业后,以第七名的好成绩考取当时宿松最高学府宿松中学。进宿松中学的学费,还是他自己找在县城工作的本家陈克中借的,花了15块银元,学习不到半个月,学校因解放战争而解散。

三、兴趣爱好

父亲年轻时爱好比较广泛,才艺出众。唱歌嗓子好,还能边拉二胡边唱黄梅戏,在复兴工作时常上台为演出伴奏;在县城工作时乒乓球台前有他的身影,篮球场上是前锋;钢笔字圆润流畅好认,毛笔书法略显柳体功底,劲秀挺拔;图画水平,足以应付红色年代出专栏、办墙刊。父亲的文化为他的工作和生命履程提供了不少难得的帮助。撰文作诗拟联在同龄人中算得佼佼者。

在陈家墩念书时,一天傍晚,有一司姓游馆先生来到学堂,老师陈养尊不屑一顾,无须自己出马,在众多学生中选择家父出个对子给对方对,我父亲正在洗澡,身穿裤叉手捏浴巾出来,见景生情,随口而出"龙浴三江,忽闻门外传儒子",那司先生好半天都对不出,脸红脖子粗,不好意思扭头要走,养尊先生急唤学生一人给一半筒米,并对司说,"我知道你是司聂元的后代,为难了说一声,不要班门弄斧",司先生收下米迅速作揖而别。由此看出父亲有一些吟诗作对天赋。

1949年父亲躲战乱,到巢县柘皋,顺便寻个读书的地方,几个月以后,喜闻家乡解放,于是写诗一首,表达由愁变喜的心情:

兵荒马乱离学堂,数月从师在异乡。

闻道如今风鹤靖,天宽地阔任翱翔。

工作后两首诗值得玩味。

观菊感

秋风萧瑟菊金黄, 信步东篱一径香。

蜂蝶纷纷亲近吻, 村姑采摘伴红妆。

喜秋

秋风秋雨伴新秋, 秋水秋山秋意稠。

无限秋情收眼底, 秋然图画挂秋楼。

退休在家几年后,回望人生路他发出感叹:

一事无成两鬓霜, 越思越想越凄凉。

如今悔恨当思晚, 但愿儿孙奋发强。

1994年至1998年父亲身体不太好,前后患颈椎骨增生、萎缩性胃炎、肝炎等症,经县医院和合肥安医治疗和体育锻炼,明显见好,于是写下如下诗句表达心情:

近年终日病缠身, 力乏精疲面改形。

胃患未除眩且晕, 肝炎讵料乙加丁。

宗师赐教养生法, 良友帮传益智经。

尽管夕阳遭雾笼, 如今桑榆又还青。

父亲拟的几副对联很值得我铭记。

一是他热爱大自然,赞美我县小孤山对联两副:

· 胜景由何处飞来,高耸青云,竟作中流砥柱;

小孤乃天公建造,名扬大地,堪称仙境蓬莱。

· 屹立江心作砥柱,其形匪小;

高擎天顶伴嫦娥,此态何孤?

二是挽联五副:

· 红军战士联:

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英勇顽强,赤胆丹心为

革命;

对党忠、对民忠、对解放事业忠,勤劳俭朴,节衣缩食到

终生。

· 悼二伯父:

叹二哥偶染沉疴,竟然连理枝残,今朝分离且约你来生再

同手足;

怪小弟无能为力,痛恨阎罗眼瞎,异日相会定教他远死不

共地天。

· 悼姑母:

沐雨栉风,为儿为女,田地间勤劳耕耘,痛哭吾姐苦一世;

披星戴月,索食索衣,山河里遍洒血汗,难禁阿弟泪长年。

· 代拟哭夫联(上有老母下有幼儿)

问良人,何其忍心,上未完恩,下未完教,撒手抛苦室,

一路凄风乘鹤去;

叫妾妇,焉可度日,老无所靠,幼无所依,躬身泣灵堂,

两行血泪送君归。

· 父亲以乐观处世,能正确对待生老病死,竟为他自己戏拟

一副挽联,此联体现了他的品格和胸怀:

驾雾腾云登天堂,炼成一身仙骨,期来生,更好为人民服务;

排山倒海入地狱,呼集八面鬼雄,约再世,虔诚替祖国效劳。

三是代拟的三副新婚联:

· 夫唱妇随凤凰鸣矣;

郎才女貌琴瑟友之。

· 芝兰腾芳,同歌荣华富贵;

鱼水永合,共享福寿康宁。

· 排水疏沟今宵巧播良种;

同心协力来日喜庆丰收。

第三副新婚联,是父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差望江县,因无粮票吃饭,见机而作。不多时,只见红纸摊开,毛笔飞舞,一副新婚对联展现在众人面前,围观人群赞赏不已,结果换来菜足饭饱。

四是几副其他对联:

1992年3月,父亲从挚爱的工作岗位上依依不舍地退下来,他用对联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遵循国策,应当告退;

服务人民,岂肯罢休?

父亲曾用"宿松吟联"名称四字嵌过一联,很有气势,联曰:

宿鹤腾飞,吟扬海地歌百世;

松针怒放,联展鸿图颂千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妻子开了个小店,父亲用春联形

式,教育我们要遵循经商之道,联曰:

新店新风,礼貌待客;

实货实价,文明经商。

父亲写过不少诗、联、文,可存留的不多,仅录一二,以表子尊父情。

四、用心工作

父亲出身贫寒,幼年丧父,毫无家庭背景,所以他十分看重、珍惜所从事的工作。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对党忠诚,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重道德品质修养,重原则,讲诚信,实事求是,不浮不燥不傲,不吹不捧不拍,作风正派;遵纪守法,服从组织,勤政廉政,不计名利;团结同志,与人为善,诚实亲和,密切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克俭节约;说话传神,言辞清楚,逻辑性强,不带哼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沉稳干练,工作方法灵活,讲究策略,总是尽最大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他历经诸多政治风雨,由于是非明析,判断得当,把握有度,加之言行谨慎,办事稳妥,一生没有犯过错误,连检讨都没写过。父亲虽未得过金杯银杯,但享誉较好的口碑。我们晚辈应重点领悟父亲的以下三种精神:

(1) 忠诚事业的责任精神。父亲对待工作,当作事业

来做,忠心耿耿。他常说,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党和人民赋予了你的职责,就应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做好,否则就对不起党对自己的培养和人民给予的奉禄。那时候家住凉亭农村,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为了工作,不回家过年、过节司空见惯,每年大约回家四、五次,每次只住一、两天,我和弟妹们难与父亲见面,已习以为常,家里内外大小事全由母亲承担,除非非要父亲不可的。上世纪50年代,共和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公务多,任务重,纷繁复杂,生活条件又艰苦,父亲劳累病倒,严重胃出血,虽体力不支,但他仍顽强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同事们劝他住院医治,他却搪塞着,忍着剧烈疼痛,继续奋战在中心工作第一线上。父亲担任县石油公司经理职务期间,使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安全不可当儿戏,防火重于泰山,这常使他日不安食,夜不安寝,越是放假他就越忙,他总让同事回家团聚,自己却坚守值班。

(2) 不甘示弱的进取精神。父亲从小就争强好胜,不

甘示弱,一生注重形象,珍重声誉,不断进取,总是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尊重。他从事过政界和商界多个单位,除了要有一般的文化知识,还必具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少不了智慧和策略。由于爱琢磨,肯钻研,他均能出色地胜任所履行的职务,得到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一路吃红饭,声望传四方。例如,参加工作不久,组织上要他任行政会计。账务不懂、珠算不会的父亲,还是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为能胜任工作,他从学珠算入手,看人家打算盘,早起晚睡背口诀,利用一切空余时间练拨珠。由于勤学苦练,后来会计还干得挺不错。又如,他由县百货公司调到当时的县委政工组定案审批办公室,凭一股钻劲,迅速由外行变内行,及时进入角色。由他所主办的案件,材料文字练达,证据确凿,事清性准,逻辑严密,深得上下称赞。再如,在石油公司和五交化公司任经理时,担任"一把手",又面临新的自我进修,他严抓人员、业务双管理,上联下查勤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发言、回报信口拈来,实事、数据一清二楚。职工无不口服心服,敬佩之声不绝于耳。

(3) 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父亲的无畏精神是对党的

忠诚,对人民的忠心,对事业的忠实,反映出优秀的个人品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无畏权势。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上不辜负领导,下无愧于群众,拍马溜须差不干,利国益民事常为,纵有顶头上司发难,也无所畏惧,据理力争,竭力维护正义。

二是工作上无私无畏。俗话说无私就无畏,他工作几十年,手中也曾掌握过一定的权力,但从未利用权力为自己谋过官位、为家庭谋过钱财、为子女谋过利益。因此,父亲在工作中,说话办事底气足,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三是无畏牺牲,为革命工作父亲多次历险。

第一次是刚解放在普济任乡长时,根据上级要求拆毁当地一个庙宇,群众不知内情,记恨于家父。一日,手持扁担、锄头的众村民,愤怒围攻乡政府,并扬言要打死陈某某。乡政府里只有两三人,硬拼可能真有很大危险,父亲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智勇兼施,软硬并举,化险为夷,避免了一次流血事件,此事件的妥善处理,赢得老百姓的进一步拥护和爱戴;

第二次是1954年在长江防汛,因公乘民船行进在在长江上,突然狂风大作,人被掀入滔滔江水里,幸亏即时得救;

第三次仍是那年防汛期间,因公务紧急,一人夜间骑自行车,疾奔在江堤上,要不是眼急手快紧急刹车,就会冲进前边的断截江堤的深沟里,发生车毁人亡的事故;

第四次是1958年在岳西大炼钢铁返家过年之际,撤离时,两种危险并存。一是岳西的老百姓要求赔偿山林,不让走,还要打架;二是在急匆匆的撤离过程中与望江队产生了矛盾,也有打架的苗头,走不了。当时父亲是宿松领队,是矛盾的焦点,在紧要关头,父亲勇敢向前,运用智慧,发挥口才,摆脱了危险,顺利撤离回家。

六、家庭困扰

父亲一生时乖命蹇,幼年丧父亡兄,童年战乱饥寒,中年家庭多灾,老年病魔缠身,年轻时就青丝变白发,大个子却骨瘦如柴。他用坚韧的毅力与命运顽强抗争,以乐观豁达的胸怀积极处世,精神压力无所惧,坚定信心志不移,从不怨天尤人,一心奋发图强。

父母生孩子十多个,仅存兄妹四人,然而,四人没有在医院少花钱,都是不同程度地从死神中夺来。父母抚育我们成长,一衣一饭,凉热冷暖,点点滴滴,朝朝暮暮,无不比人家父母付出更多的心血。父亲对子女严格要求,不打不骂,言传身教,以理达情。比如教我要好好念书,只是说,"不用心念书将来靠什么吃饭?"不用棍棒相逼迫,话语简单,寓意深刻;再如教育我们要爱书不爱财,是这样说:"钱,人人都喜欢,你比别人更喜欢,人家就容不了你,有知识,才有立足之地"。

在父亲的生命历程上,最困扰他的是家庭灾难频发。1962年腊月24日深夜由烤妹妹尿裤引发火灾,虽未烧毁房屋,但我和6个月的妹妹重伤,母亲轻伤,妹妹医治无效夭亡,我双手致残,面相受损,当时在县医院和合肥安医治疗近半年,从此父亲欠下还不清的债务;1964年,不足一岁的庆华,患严重麻疹生命垂危,父亲在青阳县搞社教获悉,连夜从老山里急奔回家,因医治及时,抢回了妹妹的命;1972年,萍华的肩上患毛细血管瘤,放血不止,心急如焚的父亲,带着萍华辗转合肥、上海治疗,在上海医治历时五月有余;贺华6、7个月时,遭重病侵袭,是在县医院里抢救回来的;1978年,母亲的坐骨神经痛,由零星发痛到疼痛不止,父亲陪母亲在趾凤龙须冲医治一个多月;父亲自己也多次住院,四次手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家养鸡鸡夭折,看猪猪短命,做事不逢时,没遇好运气。想当年,为维持家庭生计,父亲用尽心思节省开支,克勤克俭,香烟待客自己抽旱烟,食堂饭菜拣便宜的吃,穿化肥袋做的裤子,冬天单薄破旧棉衣不御寒就缠个布带捆紧,出差带酱钵买饭不买菜……。为补贴家用,在文化大革命躲避武斗之际,父亲干过生产队挑窑泥、到太湖深山砍柴驮树、改造房屋用独轮车推土砖等重活。

由于家庭不幸频繁发生,父亲青壮年时期,都是在借债中度日。经济的拮据,家庭的重负,虽束缚了父亲些许抱负,但并没有影响父亲的生活信念,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创建了良好的家风。改革开放春风起,家随国盛杨柳青。随着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和儿女逐渐长大成人,父亲才得已松了口气。眼下,虽二老常生病吃药,退休工资所剩无几,但生活无忧。

父亲,多少年来,你一直站在岁月的河岸上,为儿女们默默导航——说话要像泉水流过山涧一样清亮透彻;举止要像麋鹿走过草地一样温文尔雅;为人要像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一样坦诚无私;处事要像太阳把光芒洒向大地一样光明磊落。你那悠长的目光,是仁爱与期冀的阳光地带,而为了营造壮美的风景,我注定要跋涉一生。

PAGE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