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可以听到“宰相”的称呼,有时候又变成了“丞相”。在古代王朝大部分都采用“宰相”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宰相”则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丞相”的权利也是如此,只不过同宰相的官职还是有差别的,那具体区分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宰相和古代丞相有什么区别(历史上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意思吗)(1)

图片:百官剧照

“宰相”中的“宰”,意为主持,而“相”则是相助之意,引申之后的含义就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者。

“宰相制度”的废除在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稳固皇权,就将这一制度废了。但是他废黜的很可能是“丞相”这一官职,并不是“宰相”。

在《皇明祖训》中就有记载:自古以来,各朝代都沿用三公九卿制,并没有设丞相这一说法。但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设立了“丞相”这个职位。之后汉、唐、宋都承袭了下来。

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过很多贤明的丞相,但是“奸佞”之人更多,利用权势腐败朝政,危害江山社稷。因此,明朝就废除这一官职,以后都不再设立丞相。如果朝中有大臣敢提及重设丞相,甚至会被定罪。

宰相和古代丞相有什么区别(历史上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意思吗)(2)

图片: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剧照

可见,朱元璋都已经下了严令了,一时间也就没人敢提这个事。当然,朱元璋的后人也不敢违背这一祖训,都没有再设丞相,也没有提及恢复“宰相”这一官职。

从职位的性质上来看,“丞相”和“宰相”这两个职位存在着很大的重叠性,很多人都是区分不出来的,认为这两个职位其实就是同一种,只不过是称呼不同罢了。

“丞相”中的相也是帮助、辅佐之意,和宰相差不多。因此我们可以说“相”就是辅佐帝王处理政务的人。像姜尚、周公等就被后世称为了“相”。

不过这“相”也只是一个泛称,他们是无法用“相”这个职称来行使权利的,还得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

宰相和古代丞相有什么区别(历史上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意思吗)(3)

图片:丞相剧照

在战国时期,“相国”这个官职就出现了,很多国家都有开设,并让有德行的人担任,更是文官之中的领袖人物。而“丞相”这一官职是秦国首推出来的,后人也一直沿用,但有时又改成“相国”,来回交替着。

“丞相”的权利也是很大的,直接与中央多个部门接轨,同时还负责所有官员的奖惩之事,所有很容易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丞相专权,从而威胁到皇权,威胁天下的稳定。

在汉朝元寿二年时,“丞相”这一官职被改为“大司徒”,一直采用到东汉末年。但是有王莽、曹操等人操作,在他们的野心下恢复了丞相制度,并自己担任。大司徒这一职位虽然还在,但是远远比不上丞相了。

宰相和古代丞相有什么区别(历史上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意思吗)(4)

图片:曹操剧照

而“宰相”的设立是出自南朝时期,发展到了唐朝之后这一称呼便盛行了起来。这一时期宰相的含义是:能够行使丞相的职权,但是没有百官之首的头衔,也就是说有权而无名。

在南朝时期,只有尚书令和中书令可以称为宰相。但是到了唐朝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成为了宰相。因此,唐朝时期的宰相就是“办着丞相的事,但是却顶着其他头衔”。

从这时起,“宰相”与“丞相”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在概念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宰相”不一定是“丞相”的职位,而“丞相”也不一定是真的“宰相”。

宰相和古代丞相有什么区别(历史上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意思吗)(5)

图片:唐朝时期的宰相剧照

知道了“宰相”与“丞相”有所不同之后,我们再来看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们的不同。

在唐朝时期,很多时候“宰相”是顶着其他头衔办着丞相的事,到了南宋的时候“丞相”这一称呼才得以恢复。此时的“丞相”是真正拥有宰相的实权了。

之后到辽、金政权也效仿中原王朝设立了尚书省,另外还开设了丞相这一官职。不过这些部门都在行使宰相的权利。

到了元朝,也采用了这种重叠的官员制度,而且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设立了“中书省丞相”,负责管理地方的行政。

宰相和古代丞相有什么区别(历史上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意思吗)(6)

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

到了明朝也是基本承袭了元朝的官员制度,不过此时明朝设立的丞相与宰相是没什么区别的。所以明朝废除丞相也就是说宰相也跟着废除了。

当然,我们可以用另一种视角来解读,明朝明令废除的是“丞相”,并没有将宰相给划进来,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设立“宰相”这一官职的,也没有违背祖训。

但是后面的皇帝都没有再设立宰相,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都担心宰相会分割皇权,影响到皇帝的统治,所以都不愿意冒风险踏出这一步。皇帝都有“独揽大权”的心思,不愿分权出来。而这样的结果就是皇帝必须事事亲为,加重了皇帝的负担,可谓有好也有坏。

宰相和古代丞相有什么区别(历史上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意思吗)(7)

图片:担心宰相会分割皇权剧照

到了清朝时,统治者同样追求皇帝集权,一直都在打压宰相制度。但是在唐朝的历史上“丞相”曾得以两次恢复。一次是在武周时期,将“尚书左右仆射”改称为丞相,而唐中宗给改了回来。

到了唐玄宗时期,又下令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改称为左、右丞相,而后天宝年间又给改了回去。那时拥有“丞相”权利的官员称呼上并不叫丞相,而是门下三品官员、中书令等等。

而那些称呼上叫丞相的官员,反而没有“丞相”的权利,是名副其实的“假丞相”。后来在明朝,朱元璋又废黜了丞相,而太平天国时期又恢复了宰相的官职。

宰相和古代丞相有什么区别(历史上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意思吗)(8)

图片:唐玄宗剧照

不管是丞相还是宰相,都是在不断变迁中的,主要是为皇权服务的。宰相制度的频繁变化,是封建君主专制下的必然结果,君主想要专权,这与官僚制度的分权又产生了矛盾。

所以说,在历史上有很多“权相当国”的事件,也有许多皇帝打压权相的事件。例如皇帝重用宦官,以此压制宰相甚至是替换掉宰相。随后,宦官势力渐渐大了又启用宰相来压制宦官势力,如此往返交替。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