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今安徽石台人,晚唐现实主义诗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黄巢起义爆发,他从长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受到朱温推荐,得中大顺进士。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大部分时间闲居,曾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享年58岁。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

时人不识凌云木的下一句(时人不识凌云木)(1)

今天复习杜荀鹤的《小松》,原文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时人不识凌云木的下一句(时人不识凌云木)(2)

这首诗的大意是:长满松针的小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丛中,从而被无情地埋没了。到现在,它已经慢慢长大了,渐渐地才发现它比那些野草高出了许多。当时,那些人目光短浅,不认得这是将来可以高耸入云的小松树。直等到它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松树,人们才说它高大。

时人不识凌云木的下一句(时人不识凌云木)(3)

据记载,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晚唐时期政坛腐朽没落,歪风邪气横行,再加上“帝里无相识”,也就是上面没人,上面没有门路,以至于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同埋没深草里的“小松”,杜荀鹤因此创作了这首《小松》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时人不识凌云木的下一句(时人不识凌云木)(4)

杜荀鹤的这首《小松》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整体来看,全诗集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于一体。生动地刻画了小松虽小,但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最后引申出,如能识别出小松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才之能,才是有远见,才更有意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堪称经典。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你还在学习或者打拼阶段,即使你有些才华,也没有人把你放在眼里,只有当你成功了,他们才会认为你是人才。所以,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做最好的自己,早晚他们会为你喝彩的。

2021年11月2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