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汉字的时候,发现很多汉字都和它的偏旁部首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比如:杨柳松柏,都是“木”字边;江河湖海,都是“水”字边;鸡鸭鹅,都是“鸟”字边;鲢鲤鳙鳜,都是“鱼”字边。而学到人身体相关的字,如肝脾肺肾时,却是“月”字边。不禁奇怪,这些字和“月”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些字并不是“月”字边,而是“肉”字边。
那为什么看起来明明是“月”字呢?
汉字的起源和演化
甲骨文目前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随着书写载体和书写方式的变化,逐步发展出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月”字与“肉”字演化过程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很多字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来看一看“月”字与“肉”字的变化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在甲骨文到小篆的过程中,“月”字与“肉”字是什么相像的,直到隶书才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也正因为这两个字之间的相近关系,古人在写带有这两个偏旁部首的字时,将其合二为一,统称为“肉月旁”。
这也就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肉月旁”的字偏旁都是一样的,其中和肉相关的字的偏旁为“肉”,有肝、脾、肺、肾、脑、脚、肢等;和月相关的字的偏旁为“月”,有朔、望、期、朦、胧等字。
那五脏六腑中的“心”字为什么没有偏旁呢?我们再来看看“心”字的变化过程就知道了。
“心”字变化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在甲骨文中,“心”字完全就是一个心脏的简笔画,只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才形成今天看到的“心”字。这就是中国汉字里面的象形,由图画文字直接演变过来。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刚才说的“月”字也是象形,像一弯月亮的形状。
古代传说仓颉造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从第一个的简单到今天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记录方式,还蕴含了华夏民族的智慧和伟大思想。
学好汉字,用好汉字,作为中国人义不容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