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果说到贤君良臣,那么唐太宗李世民和丞相魏征可以说是历代相传的典范楷模了。他们的君臣之谊,贤良之德更是成为千古美谈。唐太宗雄才大略,一代英主,却能够厉行节俭,虚心纳谏,善于接受直言进谏的大臣的金玉良言。而魏征古之良臣,有着高尚的传统士大夫的为政风骨。他为人刚正不阿,不向权贵折腰,且敢于面对君主犯言直谏。这君臣二人有时争锋相对,为了一个问题往往吵的不可开交,但却总是辅车相依,治理国家方面谁也离不开谁。以至于魏征死后,唐太宗痛苦道:“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死了,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啊。”魏征作为正直清明的官员,他亦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语录。譬如“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等等。

而然,这对贤君良臣的美名佳话却在魏征死后不久就彻底破灭了。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出人意料地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跑到魏征墓地亲手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并且破口大骂魏征是个伪君子,真小人,表里不一。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魏征的形象在他死后出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吗?

1、魏征前期是太子李建成党羽,和李世民是死敌

其实这一切都要从李世民登基之前说起。那时后李世民还只是秦王。大唐皇帝是他父亲李渊,而太子是他哥哥李建成。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祖籍在四川省广元剑阁。他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事时,虽然腹有良谋,但却并没得到李建成的重用。当时李渊的各位皇子都在结党营私,人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角逐,相互攻讦,尤其是秦王李世民,他和李建成的冲突日渐加深,明争暗斗也越来越激烈。魏征多次劝谏李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对李世民动手,但都没有被李建成采纳。魏征逐渐灰心丧气,认为李建成不可与谋。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他的另一个弟弟李元吉。此时有人向李世民告发,说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李建成手做僚属,还曾经劝说李建成杀害秦王。 李世民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了过来。 魏征见了李世民,李世民一脸愤怒的样子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李世民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李世民听了,觉得魏征说话正直,很有胆识,而且铮铮铁骨。他不但没加罪于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李世民器重他的气节才能,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何为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2、魏征犯言直谏,有很多次几乎不给唐太宗留情面

魏征敢于“犯言直谏”的性格,在李世民身边的诸多大臣中是不常见的。他往往为了一个问题和唐太宗大加争执,甚至不怕触怒龙颜。唐太宗是通过战争兼并,杀兄逼父才得到天下的,是杀人如麻的开国皇帝。其残暴与威严自是一般人难以挑战的。而魏征就敢,他每每与唐太宗死磕到底,抱着不到南山不回头的心态去诤谏,这就会很让人不爽了。更何况唐太宗还是御宇天下的天子呢。

布衣百姓尚知羞耻,而魏征有时说话做事口无遮拦,不给唐太宗一点面子。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虚心纳谏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唐太宗虽说是皇帝,但毕竟也是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人。又一次唐太宗因为后宫的事大发脾气,闷闷不乐。而魏征有事觐见,唐太宗不得不应,但却根本没有心思去听。听了一会,唐太宗就烦了,就对魏征说:“我有点累了,下次再说吧。”可魏征不依不饶,非要坚持说完,不给太宗一点私人的空间。不但如此,还对太宗大加讽刺,说他怠惰朝政,三心二意。贞观六年的时候,唐太宗想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大唐盛世和自己的功绩,魏征表示坚决反对。唐太宗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结果太宗不得已而作罢。要知道皇帝也是人,他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他的情绪得不到发泄,迟早也会崩溃掉的。而魏征总是企图把太宗约束成为一个圣人,不能有一点过错和情绪,更不在乎他的面子。长此以往,太宗对魏征的不满和怨恨自然会逐步加深。

魏征墓碑为什么被李世民砸了(唐太宗竟怒砸魏征墓碑)(1)

3、因侯君集案受牵连,被唐太宗认为结党营私

魏征生前曾向唐太宗推荐过两个大臣,认为他们都有宰相之才,一个是杜正伦,一个是侯君集。因为魏徵的推荐,杜正伦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为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官至检校吏部尚书。但是,魏征死后,却爆发了唐宫内部的太子李承乾谋反案。

侯君集本是凌烟阁排名第17的功臣。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怀疑有人暗中在太宗面前中伤自己,害怕自己会被废掉,决定谋反。他与侯君集结党,由于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又在东宫任职,于是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东宫。侯君集决定利用李承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事情败露,不但李承乾被废,还查出了贺兰楚石又和侯君集一党。李世民觉得侯君集有安定国家的大功,本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进谏说侯君集罪不容诛。李世民将侯君集处死,将其妻子儿女发配岭南。杜正伦也被流放。这起谋反案牵连甚广,追查之中甚至查到了已经病故的魏征。

由于侯君集是魏征大力推荐并且一手提拔上去的,所以唐太宗怀疑魏征表明清廉正直,实则阳奉阴违,暗地里结党营私。结果魏征死后还不到半年,这起谋反案就令唐太宗对魏征往日的态度与看法烟消云散了。他跑到魏征的墓地,把自己当年亲手为魏征撰写的碑文亲手砸掉。还大骂魏征“荐人失察”和“谏言外流”,是表里不一的小人。

魏征墓碑为什么被李世民砸了(唐太宗竟怒砸魏征墓碑)(2)

其实侯君集案也不过只是一个导火索。唐太宗也不可能就因为这一件事就这样恼羞成怒。他对魏征的恨意应该说是旷日持久,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的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除了政事以外,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唐太宗身为九五之尊,黔首百姓尚且知道要面子,可他魏征却不知道给一代帝王台阶下。这怎么能不招来恨意呢?

参考文献: 《新唐书》 《贞观政要》

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完整版权信息,商用请联系作者,侵权追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