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个世纪前,法国人文主义者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发出了一个这样的讨论,在他看来,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往往是“灌输式”的,而非一种理性教育。
什么是灌输式教育与经历体验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是指启发式教育的对称。也叫注入式教育,更形象些的说法是填鸭式教育。“填鸭”的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不顾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和他们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水平,把现成的知识结论、教育理念一股脑的灌输给孩子,并不会过多的考虑孩子在接受能力以及理解程度等方面的自主性。教育的方式是灌输式传达,不需要孩子去进行思考探索来获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被动的。
灌输式教育被人们所诟病的是其被动性,孩子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一种被强迫的状态,照本宣科式的教育观念传达,使得孩子们更加像是没有思想的机器。孩子也极有可能会出现巨大的逆反心理。
此外,灌输式教育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孩子们接受的是固定形式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思维会受到影响而越发地僵化,缺少学习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最近看到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灌输》,这部短片不到5分钟,而且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对白,全是动作画面。
视频
画面中大家可以看到的是所有空白的小酒杯整齐划一的步伐,然后去大红酒杯接受思想灌输,空白小酒杯接受到大红酒杯的灌输后慢慢地强迫自己喝大红酒杯一样大,然后每一个都被标注上冰冷冷的数字。
灌输不断进行,直到585号出现了反抗意识,但他遭到了其他小玻璃杯的嘲笑,最终585号抵挡不住压力只好变成大玻璃杯,最后由他变成领导者再给其他玻璃被灌输液体。
这个动画提醒我们:不要盲目地跟从任何人,当个体被强迫灌输一种思想时,我们就会变为一个个"小玻璃杯",即丧失了自我和独立。唯有善于思考、甘于质疑才能摆脱灌输,重获独立。要有自己的思想,善于思考,不随波逐流,同时也反省不要强制灌输别人错误思想。
动画《灌输》描绘的是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利用酒精和酒杯来隐喻思想的重量和灌输。每一个胆小的酒杯都试图逃避"成人仪式",但是个性和独立却被贴上"异类"的标签,为了能够有有自己的独立人格,酒杯们都要付出努力甚至是代价。
有这样一种孩子:他们习惯于被动,被动地学习、被动地生活,甚至不会去自己思考,人云亦云。别人把答案放在面前,他才会伸手全盘接受。这样的孩子生活得很安逸,但是遇到困难、没有帮助,他就不能用自己的想法解决,尽管懂得很多道理,但依旧没法运用在自己身上。
还有另一种孩子:他们倾向于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看见一种未知事物喜欢独立思考并且有自己的见解。遇到问题时,孩子会自己寻找答案,还会质疑其他"正确答案"。同样是判断问题,能独立思考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别人的意见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参考。
独立思考,决定了孩子面对问题的应对能力,也是家庭教育质量高低的体现。一个孩子能够独立思考,体现了他的家长也有独立能力,能够把客观理性的道理教育给孩子。反之,孩子人云亦云,不仅是懒惰的表现,还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不足。
为什么说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很重要?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孩子应对未来、面对生活的能力基础,没有独立性就意味着孩子丧失了自我。
从知识的价值角度来说,传授知识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能。知识就是力量并未过时。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告诉我们,知识不仅可以转化成个人的能力、素养和智慧,还可以转化成社会生产力,是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的核心要素。用所谓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概念来否定教育传授知识的功能,是极其错误的。显然,灌输式教学符合教育传授知识的要求。
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依然实用。灌输式教学的特点就是简单、快捷、高效,教师熟练,学生习惯,课堂容量大。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无论改革的花样怎样翻新,似乎还是灌输式教学更接地气,更受老师欢迎。
从教育的贡献这个角度来说,当今这个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已经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国提供了基本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味苦打硬拼的灌输式教学必然是痛苦的,不仅学生痛苦,教师也痛苦。只有把辛苦的教育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探寻美好、发现美好、呈现美好、享受美好的过程,教育生活才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教育者如果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主动放弃灌输式教学,让自己的课堂变成智慧课堂,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的一趟美好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