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光绪皇帝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场改革运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风俗等方面,其深度、广度都远超洋务运动。然而,就是这一场试图挽救中国命运的运动,只推行了105天就宣告失败了。维新变法运动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又是如何失败的呢?

一,维新变法思想的出现

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强租旅顺、大连,将长城以北纳入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纳入势力范围;法国强租湛江,将云南、广西、广东纳入势力范围;英国强租新界、威海卫,将长江流域、西藏纳入势力范围;日本则在福建渗透势力。如此,中国的民族危机就空前加深了。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无权的光绪皇帝只能听命于人)(1)

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无不寻求救国之路。1894年,孙中山在夏威夷建立了兴中会,开始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华北平原,无数的农民开始参与到反洋教的斗争中。在清朝内部,张之洞等人继续推进洋务运动。而张謇则弃官从商,发展工商业,走实业救国之路。不过,维新派人士则主张要变法图强。

在甲午战争之前,维新变法的思想就已经出现。在洋务运动期间,郭嵩焘、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广泛接触西方文化的人士逐渐了解到了西方经济、军事、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开始对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反思。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无权的光绪皇帝只能听命于人)(2)

在经过较为广泛的学习之后,他们提出了早期维新思想。在政治上,他们主张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实行君民共治,建立议会制度;在经济上,主张私有工商业的发展,学习西方的公司制度,实行以商富国,和外国进行商战,抵制外国的经济入侵;在文化上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建立新式学堂,逐渐废除科举制。在甲午战争之前,他们的思想难以被国人接受。

到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思想家。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用西方民主来解释儒家的“大同”理论。他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认为汉朝以来的“经学”都是伪造的,并非孔子本义。他“托古改制”的理论宣称孔子也主张改革。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过于激进,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被誉为“火山大喷发”。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无权的光绪皇帝只能听命于人)(3)

梁启超、严复等人用西方的进化论思想来宣传变革。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就如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继续抱残守缺,无异于走向灭亡,唯有变法才能图强。谭嗣同的思想更加激进,他对君主专制、纲常礼教进行了直接批判,不仅要求政治变革,还要进行社会变革。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无权的光绪皇帝只能听命于人)(4)

维新思想产生后,遭到了洋务派和保守派的攻击。维新派则大规模创立学堂、报刊以宣传维新思想,到1897年底,维新派创立的学会有33个,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的总量达300多个。学会、学堂和报馆的大量出现,加速了新思想的在社会的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的思想解放高潮。

二,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参加乡试,时值中法战争结束,李鸿章软弱地签订了条约。康有为认为中国必须推行变法,于是给光绪皇帝写下了一封5000字的书信。这是康有为首次公开地宣传变法图强,但是该书被顽固派截留,因而光绪帝没有看到。不过该书在社会上很快传播开了,康有为的名声也大振。

康有为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而气馁,他在广东创立了万木草堂,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政治等学问,弟子主将发展上千人,这些人很多成为变法的领导骨干。他写下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书虽然有诸多牵强附会之处,但是对传统思想造成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因此,两书自出现后就遭到了顽固派的诋毁甚至禁毁。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无权的光绪皇帝只能听命于人)(5)

1895年,康有为和弟子梁启超在北京参加举人会试,这时候,中日马关谈判的消息传来,考生们都惊讶不已,议论纷纷。康有为则立即组织广东、湖南两省的举人联名上书。各省的举人见状,也纷纷上书庆元。康有为连夜奋笔疾书,写出一封1.4万字的书信,陈述割地的危害,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并建议推行政治体制变革。不久,各省举人在康有为的万字书上签名,该书被送到了都察院,此事史称“公车上书”。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无权的光绪皇帝只能听命于人)(6)

都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订为由,拒绝了康有为的意见。“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是康有为的威望进一步提高,成为了维新派的领袖。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向光绪帝写了第三书,重点讲述变法图强的事情,强调不仅要大搞现代化建设,还要广开言路,选拔人才。第三书得到光绪帝的重视,光绪帝随即颁布了“举人才诏”。康有为大受鼓舞,又向光绪帝写了第四书,不过该书再次遭到顽固派截留。

随后,康有为和其弟子在全国各地创立了会社,以联络支持变法的人士。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立了强学会,结果得到了许多官僚的支持。户部郎中陈炽、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等10多位京官都加入其中,翁同龢、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都表示出资金来帮助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张謇,陈立三,汪康年、黄遵宪、章太炎等人相继入会。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无权的光绪皇帝只能听命于人)(7)

强学会旧照

强学会多谈判甲午战争失败的事情,李鸿章备受指责,同时他们也拒绝了李鸿章的资助。结果李鸿章的党羽以“结党营私”之名查封了强学会。但康有为没有被吓到,他又组织维新派在北京创立了10个政治性的学会。1898年,保国会成立,该会在北京和上海设置总部,在全国府县设置分会,影响巨大。顽固派多次想查封保国会,但是保国会已经形成了全国的影响力,加上光绪帝暗中保护,使得保国会得以坚持下来。

康有为创立的保国会实际上已经初具近代政党的性质和规模,这往往是被被忽略的一点。保国会的创立,也为“戊戌变法”准备了条件。

三,戊戌变法的推行和失败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光绪帝感到中国有被瓜分的危险,清朝似乎快要灭亡了。光绪帝不想当一个亡国之君,于是在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宣布实行变法。

6月16日,光绪帝首次召见康有为,商量变法图强的措施。康有为提出“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但是由于光绪帝并未掌握一切权力,总有“奈掣肘何”之叹,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如此才能减少变法的阻力。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无权的光绪皇帝只能听命于人)(8)

光绪帝

随后,光绪帝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得到了上奏特权,而梁启超、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人也出任军机章京,负责批阅官员奏章,代拟皇帝预颁诏书。于是,一个以光绪帝为中心的维新变法团体就正式形成了。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

在政治上,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允许旗人自谋生计,减少国家财政负担。

在社会上,允许自由创办报馆、学会、广开言路,允许百姓上书言论。

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建立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产总局,筑路开矿;广办邮政,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在军事上,裁汰旧军,建立新式军队,大规模建立军工厂,推行保甲制度。

在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将八股取士改为策论;开办京师大学堂,广设各级学校,提倡西学;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学、游历。

以上措施是维新派和光绪帝相互妥协的产物,之前维新派宣传的君主立宪,设立议会并没有在措施中,可见变法的首要目标不是改变政治体制,而是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认为当时中国民智未开,还未达到设立议会的条件,这也是符合中国现实状态的。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无权的光绪皇帝只能听命于人)(9)

但是维新变法的措施却遭到了顽固派的大肆攻击,许多地方官员对新政措施拖延议复、借词推托、粉饰应付,甚至直接拒绝推行。因此,想要真正推行变法,那就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官员撤换,而慈禧太后牢牢掌握了人事变动之权和军事大权,这使得变法就必然要走到慈禧太后的对立面。

变法进行了8月,至8月下旬,光绪奉慈禧面谕,诏令9月在天津进行阅兵,这是慈禧要发动政变的预兆。光绪帝感到事态严重,决定做出最后的一搏。9月18日,光绪帝秘密召见康有为,两人抱头痛哭。康有为提出铤而走险,决定说服袁世凯“勤王”,刺杀北洋大臣荣禄,掌握军权,拥护光绪帝。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无权的光绪皇帝只能听命于人)(10)

袁世凯在接受光绪帝的召见后,表面上答应此事,暗中却将机密告诉了荣禄和慈禧太后。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软禁在中南海瀛台,重新临朝“训政”,维新派人士遭到了囚禁、屠杀,支持变法的官员被流放或者革职。整个维新变法的措施,除了除经济措施和京师大学堂之外,其他全部废除。

慈禧太后几乎是对变法进行了“一票否决”,也就是认为变法都是错误的,这就是政客的特征,而非政治家。两年后,八国联军侵华,清廷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而慈禧太后这才开始有所醒悟,重新将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推行,美其名曰曰“新政”。但1900年之后,中国社会各界基本对清朝已经失望,改革也无法挽救清朝了。可以说,维新变法的失败宣告清朝自救运动的彻底失败,也宣告中国再次失去了一次复兴的机会。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无权的光绪皇帝只能听命于人)(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