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夏、商、周时期,统治者们为了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把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将土地和居民分给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并允许他们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权力。比较著名的诸侯国有晋、秦、楚、齐等。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1)

晋文公

周秦之变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分封而改郡县。之后汉承秦制,在沿袭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是为“郡国并行制”。著名的“七国之乱”(楚、赵、吴等)便是发生在此时期。

秦汉之后,从三国时期一直到清朝,各个朝代在行政区划管理上也是不同程度实行了“分封制”,但分封已不再是主体,慢慢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分封和爵位上的赏赐,封王们对封地慢慢失去了所有权和行政权。比较著名的封王有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等。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2)

清朝的王爷

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朝代在变,“分封”的本质也渐渐地由实到虚,但是诸侯王的封号却一直是那几个——晋、秦、齐、楚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些个封号之间又是否有尊卑次序呢?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

这些封号的由来

这些诸侯王的封号最早出现在西周,所以,一切还得从西周说起。

当年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后,摆在周朝统治者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以周族极少的人口来统治广袤的中原大地,于是,周人便建立了分封建国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周朝宗室和有功之臣。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3)

在这种政治体系下,行政权和土地所有权很好地进行了统一,真正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第一批诸侯的封号便于此时产生。

此处仅列举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国的封号的由来:

“齐”的由来:齐国的始封君主是著名的吕望,即姜子牙。关于“齐”的由来,众说纷纭,《史记》中有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

齐之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史记》

也即是说,临淄附近有天齐渊,因渊得名而叫“齐”。在古代“齐”字与“脐”字相通,形象为水流或三泉并出,故“天齐”的意思是天的肚脐、天的中心,而“齐”地就有“天的中心”之意。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4)

古“齐”字

“晋”的由来:晋国的始封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姬虞,受封于古时唐尧的故地,所以一开始封国的名字为(李渊的封号来源),所以姬虞也被称作唐叔虞。

唐叔虞死后,传位于其子姬燮,姬燮在位期间,将国都迁于晋水旁,古人有依地而名的习惯,于是晋侯燮便将国号改为了“晋”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5)

古“晋”字

“秦”的由来:秦国的始封君主是嬴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秦地,成为周的附庸国,号称秦嬴。后来经历一次次的抵御西戎才正式成为诸侯国。所以“秦”的由来和其封地有关。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6)

“楚”的由来: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关于“楚”的由来, 据说是楚国先祖鬻(yu,第四声)熊的妻子妣厉生熊丽时,剖腹产死去,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7)

荆楚

综上,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并没有给予他们这些“封号”,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把封地给到这些诸侯,然后这些诸侯依据人名、地名、传说、典故等因素,建立起了自己的封号,使这些封地有了最初的国名。

历朝继承这些封号的原因

文章开头提到,在先后经历了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制之后,从三国时期一直到清朝,“分封”渐渐地由实变虚,更多时候成为了一种爵位的赏赐。

但是君王在分封的时候却依然沿用了先秦时期的封号,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先秦时期,各诸侯的封号渐渐形成了他们地盘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比如,秦国的地盘即秦地,楚国的地盘即楚地,齐国和鲁国的地盘即齐鲁大地等。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8)

先秦封地

对于实行“半分封”的朝代,如西汉、明朝等,封王们是有实际地盘的,所以他们的封地在哪儿他们就是什么王。

比如燕王朱棣,因为明朝朱元璋采取的还是“半分封”,所以朱棣是有分封之实的,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属先秦时期燕国的地盘,因此被称为燕地,所以朱棣被称为燕王。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9)

朱棣

其二,对于那些将封王作为一种爵位赏赐的朝代,在封王的时候为了象征性地延续周礼,所以在封王的时候依然使用这些封号,以表示对周礼的尊重。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10)

周礼

东周时期的“礼乐崩坏”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意味着礼乐文化的崩溃。 从秦朝开始,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进入长达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帝国时代。在这两千多年间,礼乐文化始终是中国历朝历代治理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而礼乐文化中,“礼”的部分主要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正好和封王的意义是匹配的,所以历朝在封王的时候都会参照周礼,继续沿用周朝诸王的封号。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先秦时期的封号就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这些封号的尊卑次序

自古以来,兄弟之间即有长幼之分,功绩也有大小之别,尤其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所以封王作为对于王室子弟和功臣的赏赐,当然也会有尊卑次序。而这种尊卑次序自然而然就体现在封号上了。

一般来讲,以“晋、秦、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东周时期,这四个国家的的实力最为强大。

比如秦王李世民和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排行老二,仅在太子李建成之下,所以被封为秦王。李元吉是李渊的四子,所以他只能被封为齐王,地位自然低于李世民的秦王。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11)

李世民

接下来便是“鲁、赵、魏、梁、燕、代、陈、韩、宋、吴、越”等封号,由于东周时期这些封地的诸侯国势力较小,所以这些封号是要比上面的四个封号低一个等级的。

再往下,后世也有以州、省之名来分封亲王的,等级相对来说更低,如肃王,得名于肃州,相王,得名于相州。

当然,以上都是亲王的封号,只有皇帝的亲儿子才能够享受。在亲王之下,还设有郡王,比较著名的有兰陵王、中山王等,此处不再赘述。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12)

兰陵王

所以,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封王也是严格地遵循长幼之分和功绩大小的,以形成尊卑之序,而这种尊卑之别就体现在这些封号上。

总结

“晋、秦、齐、楚、燕”等称号,最初形成于分封制度下的周朝,并慢慢成为了华夏大地各个区域的代名词。

后来历朝历代在分封诸王的时候,诸王的封地在哪儿就会以此地的称号作为该诸侯王的封号,另一方面,为了象征性地遵循周礼,体现尊卑之分,也会把周朝的封号继续沿用,一直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年。

秦王为什么要斩赵王(秦王赵王燕王)(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