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集、单集70分钟、全剧400 分钟。张大磊、双雪涛、董宝石。
对于近日上线爱奇艺的剧版《平原上的摩西》,想要定位它,至少要用到这么两组关键词。
6集,单集70分钟,全剧400 分钟,指向它在形式和体裁上的冒险。爱奇艺的创新精神,让《平原上的摩西》拥有了依照故事容量按需调配体裁样式的自由。这不仅是对国际流媒体平台“迷你剧”创作经验的学习,也是对国产短剧集边界的再探索。
张大磊,双雪涛,董宝石指向内容上的作者风格。剧版《平原上的摩西》将故事背景从东北搬到了张大磊的故乡呼和浩特,但它依旧流淌着双雪涛正宗的乡愁。董宝石的参演与流行文化中的“东北文艺复兴”梗产生了有趣互文,但《平原上的摩西》还原的却不是“梗”中的北方刻板印象。
要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平原上的摩西》是一锅不循菜谱、小火慢炖的好菜。没有最极致的悬疑,也不是易于解读的生活流,它确实挑战着普通观众的看剧经验。但这样的挑战是有价值的,因为影视创作的边界正是由这样的一次次挑战而拓宽的。
庄德增与傅东心的婚礼
在上线的同一天,第73届柏林电影节也传来了《平原上的摩西》入围剧集展映单元,成为该单元创立9年来首部入围华语剧集的好消息。可以说,正是因为手握体裁创新和作者化探索两只锦囊,不断自我挑战的中国剧集才能成功挺进国际影视艺术的顶级竞技圈。
6集,探索国剧一种新可能
《平原上的摩西》选择做成6集,是一个冒险的决定。
从播出周期来看,VIP会员首日可看3集且随后每日更新1集,这意味着《平原上的摩西》的会员播出周期仅有1月16日-19日4天的时间。超短的播出周期,挑战的不仅是观众的追剧体力,还有商业化和营销的空间。从全剧时长来评估,400 分钟的片长原本也是可以拆分成12集的体量。按照市场惯性思维,剪为12集显然更符合观众的收视习惯。
但爱奇艺还是力挺主创将剧集剪成6集——因为从12集到6集,表面上看是从限定剧到迷你剧的天平偏移,实际上是对观众从断续到沉浸的观看方式引导,是对内容决定形式、体裁适配故事容量的艺术规律的尊重。
分集海报
中国电视剧创作在进入连续剧时期以来,“长篇”和“连续”因其在商业模式上的价值,长期形塑了中国电视剧的体裁形式。但事实上,不同体量的故事对篇幅、体裁有着不同的要求。
灵活的剧集范式有助于更多好故事与观众见面。这也正是2022年12月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主张统筹发挥短剧和中长剧集等不同类型剧集优势特长,根据题材特点和内容含量合理安排篇幅的根本原因所在。
6集的《平原上的摩西》迈出的,便是短剧集迷你化的一步。
《平原上的摩西》诞生于爱奇艺的迷雾剧场也并非偶然。这不仅是因为“悬疑”元素的链接,还因为迷雾剧场本就是爱奇艺为短剧的市场化生存而探索出的一个厂牌。2020年的夏天,迷雾剧场以矩阵式排播、营销、招商的方式,为12集短剧找到了合理的商业模式。如今,迷雾剧场迈入第三个年头,对悬疑类型叙事的升级和短剧的体裁形式探索,既是它的内生动力也是两个发展引擎。
环望中国长视频生态,恐怕也只有爱奇艺,能给像《平原上的摩西》这样的体裁冒险和作者化探索提供足够空间,让庄树、李斐、庄德增、傅东心……这一串被读者在心里捂到温热的名字,真的能跟观众荧屏相见。
两个“作者”的碰撞回到《平原上的摩西》剧集本身,这是一次宝贵的“双强”碰撞,也是剧集市场稀缺的作者化改编。
所谓“双强”碰撞,是张大磊和双雪涛在故事世界形塑上的势均力敌。
双雪涛笔下的《平原上的摩西》是碎片拼成的东北生活回忆录。故事在几个主角的限制视角中轮番展开,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来回跳跃。他专注地写着每个人的全部历史,在混乱中埋下伏笔,在不经意中吐出悬念。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的东北城市空间不是故事主角,只是在人物背后若隐若现。
张大磊在改编时很显然读懂了双雪涛的乡愁,但这并不意味着导演的作者化风格无法在故事里生根。他把小说里交杂的时间理成了明了清晰的顺叙,在人物塑造、情节铺展上基本遵循原著。但在空间的呈现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
他大胆地把故事拍摄地搬到了自己长大的地方——呼和浩特。但他拍出的既不是沈阳也不是呼和浩特,而是有着中国北方城市氛围、情绪共通性的虚构城市青城市。这个地方有着被工业生产划分的城市格局,和从天南海北聚拢来的一群人。他们活动在面貌相似的工厂、街道、俱乐部、家属区,在方言交杂中铺开密织的人情关系。这样的空间能让人相信,这就是小说中命运交缠的人物们的藏身之地。尽管,它并非东北城市。
工厂、街道、工人居所
两位具有强烈作者化风格的创作者,之所以能在剧版《平原的摩西》中无缝契合,归根到底在“于大时代中书写小人物命运”这一点上同频共振了。
如果一定要说《平原上的摩西》是一个悬疑故事,那不是案件之悬而是命运之玄。
没有动荡年代父亲的遭遇,就没有傅东心与庄德增的错位结合,也就没有后续绵延半生的隐秘怨念。没有90年代末北方工业城市的发展变迁,就不会有天才少女李斐阴差阳错陨落的人生……《平原上的摩西》表达是作者化的,但叙事并不是私人化的。它复现的是80、90一代北方青年的集体记忆,尝试激活的是观众对时代与个体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索。
少年李斐与青年李斐
《平原上的摩西》的双重作者性,是对类型剧的一次挑战,也是对国产剧改编范式的一次挑战。
从严肃文学到影视剧,普遍被认为是一次用户扩容、一次表达消毒、一次尺度回调。扩容的最好公式是类型化,表达消毒的最好方法是虚指化,尺度回调的最佳方向是风格温暖化。按照这套创作惯例推演,改编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寻找最大公约数,更多扮演的是安全员的角色。
但《平原上的摩西》显然不是。它拒绝了悬疑类型化的改编方向,也没有选择温暖怀旧的风格。它复原的是一段与原著质感近似的生活,执着且负责任地描画着对一个时代的记忆。
进入一种生活,而后悬疑最后,《平原上的摩西》还提供了一种去类型化的创作思路。
在谈到创作初衷时,张大磊反复提到的关键词便是“生活”——进入到角色的生活中,然后观察。体现到视听层面,便是美术对城市景观、家庭陈设、人物妆化不遗余力的复原,是近乎窥视的长镜头在主角重要人生节点的反复运用,是几乎不用无源音乐的配乐选择……
90年代与2000年代街头对比
但《平原上的摩西》的生活感并没有停留在视听层面。
在铺开罪案故事之前,主创先做的是再造一个生活世界,塑造一群有历史、社会关系,生活中时常碰面的相熟人物。
庄德增和傅东心的喜宴上,李斐的父亲就已经登场;小升初的考场外面,和庄德增、老李一起等孩子出考场的还有孙医生;刑警赵小冬第一次露面不是在办案现场,而是李斐收看的业余歌手大奖赛的电视节目里……这才是生活化的人际状态,也是把观众卷入这种生活节奏的最好引线。
当观众与人物成为隔着屏幕的相熟好友后,造成案件的突变、意外、巧合,人物的心灵成长和变迁也会变得更有切身性和共情感。
因此,《平原上的摩西》提供了一种突破悬疑类型惯性的观看体验。它不追求在高能开局中让观众惊掉下巴,也不需要观众在智力游戏中识别线索、演绎推理。《平原上的摩西》用慢下来的节奏引导观众了解角色的全部历史,琢磨角色的心境变迁,在关系网中定位人物,即便猜到案件真相后还能咂摸出诸多人生况味。
这是一种新颖的观看体验,很像听家中长辈讲他们年轻时的经历——如何进了工厂,街坊怎么相处,日常有什么娱乐消遣,怎么给捉襟见肘的生活增加收入……就在不经意间,夹杂了一则厂矿发生命案时引发骚动的惊奇记忆,然后很快又复归到岁月的怀旧感之中。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悬疑感。
从第一部国产网络悬疑短剧集《无证之罪》发展至今,国产悬疑剧从本格推理到社会派推理,从家庭悬疑到女性悬疑,在类型突围上已经作出了诸多尝试。《平原上的摩西》这一次提供的是一个反向推导的思路——能不能先进入一种生活,再去解剖其中或让人唏嘘、或让人心惊的悬疑感?
这或许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去类型化创新方向。
【文/铁皮小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