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曲

第一次观看《钢的琴》这部影片还是大三的时候,距今已有九年了。整部电影的色调是灰暗的,没有强悍的演员阵容,这本来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是里面很多东西令人感动,也有很多的共鸣。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喜欢那些出于理智与道德的有节制的快乐,如《罗马假日》;也喜欢面对困境时,仍能积极地去生活奋斗的一群人,如这部《钢的琴》。

鲁迅先生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是不容易的,难得的是面对生活的勇气。影片中的人物是一群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也是强大的勇士。

1.《钢的琴》为什么叫“钢的琴”呢?因为一般的钢琴骨架都是用木头做的,而这部钢琴的骨架是钢铁。

2. 那么这架钢琴又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要用钢铁来做骨架呢?这群人买不起木头,偷的木头又不合格,只能用钢来做骨架了。

故事自此拉开了帷幕: 影片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北。男主角陈桂林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铸造分厂的下岗工人。下岗后的他虽然是一个穷屌丝,但一直靠自己的劳动(吹拉弹唱)奋力谋生,又当爹又当妈,还一直支持女儿小元的钢琴爱好。

但是学钢琴开销巨大,一个穷屌丝怎么能够养得起女儿这个烧钱的爱好呢?

由于穷,陈桂林的老婆跟着一个卖假药的跑了,并且要和他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女儿非常喜欢钢琴,她提出来了,谁能给她买琴就跟谁。 这点女儿还真的和他妈观念一致,谁能在物质上满足自己就跟谁。

穷困的陈桂林买不起琴,最后只能凭自己的本事,给女儿造出一架钢琴。本部影片的主题——父爱,就围绕着“琴”展开了。

让女儿学琴,带女儿练琴,为女儿画琴,替女儿偷琴,最后为女儿造琴。这是影片的主线,牵出了深深的父爱。 同时,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故事的开展

女儿小元在学琴,陈桂林听着女儿弹钢琴,一副心满意足、陶醉的神情。

钢的琴展现质朴生活(钢的琴钢铁父亲)(1)

这位父亲是一个幽默的人。当他送两瓶护肤品给收费老师,人家让她给老婆用时,他幽默地说:“她用不了啦,她现在保养呵护都来不及啦,不像你,年轻貌美。”既损了要和自己离婚的妻子,出了一口气,又夸奖、巴结了一下这个收费老师,尽管并没有什么用。

以他的经济条件,自然是无法负担女儿这高昂的学琴费用。于是他只能带着女儿,晚上偷偷地去学校练琴。在学校工作的好朋友王抗美为他开了后门。结果不幸东窗事发,被人发现了,他们以后再也不能来这里练琴了。

他只能为女儿画一架假钢琴。假的终究是假的,假的真不了。如果把假的当成真的,那有点自欺欺人,尤其是小孩子,更不吃这一套了。哪怕有父爱的倾注,但这琴终究是假的。所以,陈桂林必须弄一架真的琴给女儿。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去找亲戚朋友借钱买琴,除了红颜知己淑娴给了他一沓钱,其他的都恨不得躲得远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确实都没钱。使尽了浑身解数之后,他只能去——偷,拉上了三五好友,去偷学校里的琴。

要去偷琴时,他们在车上唱着歌,跳着舞,既欢乐又有仪式感。 这也是被逼得出此下策,大家本是良民,若不是被环境所逼,谁愿意放下尊严去做贼?

有点令人动容的是,即使被发现,陈桂林仍然不放弃最后的希望。偷琴被发现了,陈桂林还是舍不得走,在一个人试图搬着钢琴,幸好被同伴们拉走了。后来同伴们都越墙而逃了,他却依然留在原处。

最后大家被抓去警局了。偷琴被捕之后,大家都是一副茫然空洞的眼神。 陈桂林的自信心降到了谷底,而这时女儿小元又来问他钢琴的事。陈桂林一气之下将女儿赶了出去,还将自己曾经给小元画的琴给砸了。但是过了一会儿,小元又转头回来了,陈桂林蹲了下来,静静地看着女儿,接过了她手里的衣服。此时,父亲对女儿温情流露,颓废丧气的他,仿佛又满血复活了。

他去图书馆里找书查资料,去池塘炸鱼给汪工当礼物,请他当技术指导,因为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给女儿造琴。“成功,它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它将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小人物本是在人生的谷底,但他们却一直都没有放弃,尽自己所能与命运抗争,越挫越勇。此处自我激励的画面斗志昂扬、豪情万丈。


钢的琴展现质朴生活(钢的琴钢铁父亲)(2)

钢的琴展现质朴生活(钢的琴钢铁父亲)(3)

在造琴这项伟大的事业开始之前 ,搞了一个仪式,放了一阵鞭炮,预祝开工大吉!

钢的琴展现质朴生活(钢的琴钢铁父亲)(4)

他们成功了,最后一个瘦小的女孩,在一架用钢浇筑的笨重朴实的大钢琴面前,弹奏着乐曲。

《钢的琴》里都是彻头彻尾的小人物,却干出了一项壮举。挺琐碎的日常,挺悲壮的事业。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在推动,出于父爱,得到朋友的助力,钢琴成功造出来了。人生暂时没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失去了做人的志气和爱的能力。


三、作为电影的艺术

正如著名编剧宁财神所说:“10年后,许多商业电影都从碟店消失,但《钢的琴》这样的电影,还会继续卖下去。”

首先,它的主题是永恒经典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还有更重要的是,它有作为一部影片所具有的艺术感。里面的台词幽默、画面很美、对比的叙述方式,还有配乐,彰显着与小人物命运不相符的悲壮。

文艺作品的意义,就在于用艺术化的审美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同情,获得内心的力量。

夕阳西下、老树昏鸦的哀美。还有配乐也透露着一丝悲凉,很有意境。

钢的琴展现质朴生活(钢的琴钢铁父亲)(5)

“离婚,就是相互成全,你放我一马,我放你一马的事。” 开头的台词耐人寻味,它一出来还以为这部影片重点是讲述婚姻情感的,但其实不是。

开头这一副简单的画面,就把人物身份和生活状态都揭示出来了。

钢的琴展现质朴生活(钢的琴钢铁父亲)(6)

邋里邋遢的陈桂林叼着烟,抱着手风琴,而那架手风琴就揭示了陈桂林的职业命运。他会拉手风琴,和几个老工友一起组成一个乐队,专门做婚丧嫁娶的生意。而一旁的妻子打扮光鲜亮丽,显得与后面破烂的背景环境格格不入,她其实跟着一个卖假药的混。

“她跟着是个卖假药的,挺幸福的。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日子。”

这是陈桂林向他父亲描述妻子的台词。人物语言中透露调侃、洒脱,还有那么点文化意味。尽管生活在社会底层,妻子要和他离婚,但他没有怨愤不平,不去大声咒骂,他从头至尾都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文化气息,来冲淡现实的悲苦。

陈桂林这个人物是挺有文化的,他讲出的话有逻辑,说出的词正经、头头是道。整部影片充满着黑色幽默。

同事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杀猪佬,陈桂林找他借钱救急时,是这样赞美他的:

“你有产业啊。”

“小元学琴有天赋,但是学费太贵整不起,咋俩是朋友,所以你得帮我。”


他和曾经的工友王抗美喝酒谈心时,

王抗美:“你要真离了,咋们哥俩可就一样啦。”

陈桂林:“咋们哥俩不一样,我是离异,你是丧偶。”


陈桂林这种人物语言充满着既正式又痞的味道:

“那二姐夫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你和他说话要有品位。”

“啥叫有品位的话,忽悠他。”


陈桂林造琴想让快手帮忙,当快手说自己一天车三十把钥匙时,陈桂林给算了一下一天的工钱:

“一把一块钱,一天就是三十块钱,打个八折,三八二十四,然后四舍五入一下,一天二十块钱。”

他一边说着,一边准备把手里的烟伸过去。


当快手说二十五时,他把烟缩了回去,为难无奈地答应了。这个动作既细微又传神!把一个小人物猥琐、为难、有求于人的姿态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举手表个态”、“按劳取酬”、“我们有困难要上,没困难,我们创造困难还要上。”这些都是陈桂林说的话,打官腔,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其实他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


影片里有很多这样反讽的幽默。


陈桂林的妻子请车间所有的女同事吃饭,王抗美说她:“混得挺有成绩啊。

”这“成绩”一词本来是比较正式,含有褒义的词语,此时却用在出轨的妻子身上,具有一些反讽意味。同时,也说明了人物还是在那老一套的语境中,揭示了人物生活的背景环境以及身份。

在影片里, “争取都干一番大事业”就是去偷琴;“成就”就是私奔;“产业”就是卖猪。


在影片里,除了陈桂林这个文化人喜欢拐弯抹角地说话之外,其他的都是直来直往的。他们的“直”与陈桂林的“拐”,在对比之下,也形成了一种喜剧效果。

陈桂林让大家表态时,淑娴说:

“你整那形式干啥呀,你说做啥样就做啥样呗。”

“我不管你是钢的还是纸糊的,自己说得过去就行。”

她是很实在的一个人, 符合东北大娘们的形象。一开始打扮时尚的淑娴在磕瓜子,陈桂林的妻子小菊看到她这身打扮,很不屑地问她这是从哪淘的衣服。 淑娴一听,脾气立马就上来了,潇洒地把大衣一脱,丝毫不搭理小菊就走开了。


陈桂林:“小元说了,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

淑娴:“真是她妈生的。”

此处对话幽默,说出了事实,同时又带有一种骂人的味道。


陈桂林的曾经的工友胖头也是,直来直往。当陈桂林找他借钱不好开口时,他说:“有啥不好说的,不就是借钱吗?”


陈桂林想找自己的二姐借钱时,没有开口明说,只说自己带了一块肉过来了。

二姐问:“无缘无故带着块肉干什么,是不是遇见啥难事了?”


还有快手。陈桂林:“我还真有个事,想请你帮帮忙。”

快手:“犯法不?”


一切直白得都不需要绕弯子了,这大概是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性格。


集齐人手之后,造琴事业开始了。在造琴时,他们没有偷奸耍滑,胖头在自己的工分少了时,还说:“咋的,啥意思啊,凭啥就分这么几个。”

钢的琴展现质朴生活(钢的琴钢铁父亲)(7)

当陈桂林说王抗美在偷懒时,王抗美说:“车条我都拆完了,剥铜线这是我额外的工作。”

如果大家能有一份正儿八经的工作,没有失业下岗,那他们一定是很优秀的员工。可惜,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


他们是一群重情义的人,前一秒快要吵起来了。

钢的琴展现质朴生活(钢的琴钢铁父亲)(8)

后一秒就一起去干架了。胖头的女儿被欺负了,大家倾巢出动

钢的琴展现质朴生活(钢的琴钢铁父亲)(9)

这里的淑娴刚刚换了一身大衣,一副淑女范儿,穿着高跟儿鞋,走路都差点崴脚了,此时,却拿着钢管出去打架。这一前一后的反差对比,出来了不少笑果。

电影里的很多处都有这种强烈的对比感。里面《超级玛丽》的背景音乐声,陈桂林给小元画钢琴时,还是通关的背景声,等到最后他受到法院传票后,就是“Game over”的背景声了。

在他们造琴时,画面感有张有弛。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劳动之歌,一下子又转换到优闲地哼着小曲儿的画面。这种对比感有一种喜剧效果。

无论是台词,还是在叙事的方式上,影片是有一种喜剧效果。但其内涵却是心酸的悲哀,色调是黑暗的沉闷压抑,而背景音乐,却让这种“苦中作乐”凸出了一种崇高感。


四、结尾

这部电影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充其量就是一个“钱”,有了钱,这些矛盾便都解决了。

但是想挣钱好难,陈桂林要钱,并不是为了赌,为了自己的吃喝玩乐,而是为了女儿能有一个好的前程。他是一个伟大的爸爸,但是在偷琴时,却不得不说,他是一个道德有损的人。这是作为一个父亲,同时又穷的迫不得已。

他们也是一群有情怀、踏实肯干的人,没有好吃懒做,只不过是因时代环境所迫,而不得不苟且地生活。人物身处逆境、困境之中,却常常歌声缭绕,从不放弃。歌声中总是带着点哀愁,但却没有丝毫的低俗,这也是一种悲剧的崇高。

人生都是有很多困境的,只要我们积极去面对,学会去面对,总会有方法,并且于其中看到许多的温暖。生活中的勇士,都善于从阴暗潮湿中寻觅那一抹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