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露秋霜 僾见忾闻“春露秋霜”这一成语指子孙后代在春秋两季因感于时令追念先祖而进行祭祀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商丘成语故事300个,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商丘成语故事300个,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春露秋霜 僾见忾闻
“春露秋霜”这一成语指子孙后代在春秋两季因感于时令追念先祖而进行祭祀。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僾见忾闻”中的“僾”(ài),为隐约、仿佛的意思;“忾”为叹息。整个意思是说:仿佛看见了身影,听到了叹息。多形容对已过世尊长的怀念。
这两个成语典故皆出自西汉时的经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祭义》。“祭义”是对祭祀意义的阐述,所以以此为篇名。
《礼记·祭义》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dì,古代天子与诸侯在春天的一种祭祀)秋尝(古代天子与诸侯于秋季举行的宗庙之祭)。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沾湿;沾上),君子履之必有怵惕(意为恐惧警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着。着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祭祀的次数不能太频繁,太频繁就会使人感到厌烦,有厌烦之心就是对神和先人的不敬。祭祀的次数也不能太稀少,太稀少就会使人怠惰,有怠惰之心就会导致忘掉祖先。所以君子按照天的运行规律,春天举行钓祭,秋天举行尝祭。秋天来了,霜露覆盖大地,君子脚踏霜露,一定会有凄凉之感;这倒不是由于天气的寒冷,而是由于触景生情,想起了死去的亲人;春天来了,雨露滋润大地,君子脚踏雨露,一定会肃然动心,希望能像春回大地那样重见死去的亲人。人们以快乐的心情迎接亲人的归来,以悲哀的心情送别亲人的离去,所以构祭奏乐而尝祭无乐。致斋三天,必须在斋宫内进行;散斋七天,可以在斋宫外进行。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的居处,思念死者生前的笑语,思念死者生前的志向,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喜欢吃什么。亲人这样专心致志地致斋三天,就会好像真正见到了亲人。到了祭祀那一天,进入庙室,就隐隐约约好像看到了亲人的容貌;祭毕转身要出门时,肃然动心,又好像听到了亲人说话的声音;出得门来再仔细地听一听,又好像听到了亲人细微长叹的声音。所以先王的孝敬父祖,父祖的容貌总在眼前晃动,父祖的声音总在耳畔回响,父祖的心思、爱好总是铭记在心。对父祖热爱到了这种程度,父祖自然总是活在心中;对父祖虔诚到了这种程度,父祖的容貌声音自然总是活灵活现。父祖在子孙的心里如此占有位置,怎能对他们不恭敬呢!
君子对于父母,在他们活着时要尽心奉养,在他们去世后要虔诚祭享,终身牢记不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一辈子的丧事,这句话是指忌日来讲的。每逢忌日这一天,什么事也不做,这并不是说这一天做事不吉利,而是说全部心思都在想念父母,根本就谈不上做其他事。
由于《礼记·祭义》有“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便有了“春露秋霜”这一成语。由于《礼记·祭义》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的话,便有了“僾见忾闻”这一成语。
例句:“他本是曲园太史的女公子,凡属诗词歌赋,无不家学渊源,因此春露秋霜,益增感慨。”(《晚清文学丛钞冷眼观》第二十八回)“所以僾见忾闻,圣人之祭则如在也。”(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第12回)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