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老先生所写的《三国演义》上的“单刀赴会”与正史相比是有很大区别的,《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是关云长,正史中的主人公则是鲁肃,两者正好颠倒了位置笔者在这里评的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单刀赴会”,当然要采用罗贯中的说法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羽和鲁肃的关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羽和鲁肃的关系(单刀赴会全身而退)

关羽和鲁肃的关系

罗贯中老先生所写的《三国演义》上的“单刀赴会”与正史相比是有很大区别的,《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是关云长,正史中的主人公则是鲁肃,两者正好颠倒了位置。笔者在这里评的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单刀赴会”,当然要采用罗贯中的说法了。

“单刀赴会”这段故事从来都被人们看作是关羽的彩头。在故事中关羽趾高气扬、威风凛凛,作为反面人物的鲁肃则唯唯诺诺、逆来顺受。让人感觉一个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一个是胆小怕事的小人。其实这段故事实在是冤枉鲁肃了,纵观《三国演义》这本书,鲁肃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而是一位才德兼备的英雄人物。

下面我们就根据书中所写,来分析一下鲁肃这个人。在赤壁之战前,鲁肃就是孙吴集团抵抗曹操最为坚决的一位,因此也深得孙权的赏识。赤壁大战开始的时候,因为曹操兵力雄厚,且与孙吴隔江相据,因此孙吴的形势非常不利,孙权属下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主张降曹的,甚至还有张昭这样的重臣。这时惟有鲁肃旗帜鲜明地主张联刘抗曹。孙权在抗曹的问题上也曾经犹豫过,但鲁肃一句话就打消了他的疑虑:我鲁肃这样的人投降曹操,至少还能回老家做个郡守、州牧之类的大官。主公你要是降曹,曹操怎么安置你?顶多也就是做个部门经理嘛,到时候专车的档次得下降,秘书的人数也得减少,事事都不如意,哪有你现在做董事长痛快(如肃等降曹,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曹,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这句话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上,于是摒弃了最后的侥幸心理,下定决心联刘抗曹。

后来赤壁之战孙吴大胜,孙权便因鲁肃的先见之明和忠心耿耿,更加重用鲁肃。有一次鲁肃拜见孙权,孙权为了显示对鲁肃的器重和尊重,竟然下马静立等候。等鲁肃到来以后,与他并马前行。孙权偷偷地对鲁肃说:我今天可是下马迎接你啊,别的员工可从没有这种待遇。鲁肃并没有像他想像的那样感激涕零,而是回答说:如果主公能够一统天下,成就帝业,使属下的名字流传千古,那才叫待遇高啊(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这话孙权自然爱听,当时抚掌大笑,从此对鲁肃更加敬重。后来周瑜病逝,鲁肃便被孙权指定为接班人,总领孙吴的兵马大权。

由此可见鲁肃这个人可不是白给的,一则他对孙权忠心,二则他有辅佐孙权成就帝业的雄心。除此之外他这个人眼光还很独到,也很现实,他能够清楚地分辨出当前的形势:曹操的势力太大,孙吴想生存的话就必须联合刘备,孙刘联盟是唯一的出路。因此鲁肃一直是孙刘联盟最坚定的支持者,甚至不惜通过“借荆州”来维系这种联盟关系。鲁肃的这个战略设想自然是正确的,不但在赤壁之战得到了验证,后来江南十几年的太平也基于此。

有读者可能心里要犯嘀咕了,我们这章讲的是单刀赴会,你咋说起鲁肃没完没了。别着急,马上切入正题,上面的这些分析只是想说明一个观点:鲁肃是孙刘联盟最为坚定的支持者。请大家记住这个论断,因为这是分析单刀赴会的一个切入点。

在“单刀赴会”这个故事发生前夕,孙刘联盟开始产生了裂痕,直接的导火索就是关羽。诸葛亮答应把荆州三郡长沙、零陵、桂阳还给孙吴,关羽却拒不交还。孙权当然很生气,认为关羽不守信义,一定要除掉。同时他也责怪鲁肃,在“借荆州”的问题上拖延的时间太长了。孙权如此器重鲁肃,现在却对他大光其火,可见孙权这次是真急眼了。鲁肃被逼无奈,只好以请关羽吃饭为借口,来讨论荆州问题,这样在酒宴上把关羽弄死也说不定。

根据鲁肃的设想,关羽肯定是不会来的。毕竟双方的矛盾已经产生了,这时候到孙吴的地盘吃饭,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嘛。只要关羽不来吃饭,鲁肃这边不就好办了吗,先劝劝孙权让他消消气,这件事慢慢地也就平息下去了,以后再从长计议,慢慢修复摇摇欲坠的孙刘联盟不就好了。

可是让鲁肃意想不到的是关羽竟然来了,而且只带来了周仓等八九个跟班。这时的鲁肃就有些骑虎难下了:关羽自己送上门来了,杀还是不杀?杀吧,孙刘联盟会彻底破裂,而这在鲁肃的战略构想中是最不想看到的;不杀吧,孙权那边也没法交待,那不是抗命不遵吗。这时的鲁肃怎么做都很为难,心想关羽你这个傻瓜,简直是个愣头青,你过来吃饭,让我怎么办好呢?

客观公正的说,在关羽“单刀赴会”时,如果鲁肃真的想要杀关羽的话,就靠关羽这十来个人,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出孙吴的地盘的。你关羽再能打,人家使用人海战术,累也能把你给累死,何况鲁肃还可以在酒水里下毒啊。后来的情节表明关羽来了后是既吃菜又喝酒,但他却安然无恙,这说明鲁肃没有下毒,既然没下毒说明他并不想让关羽死。可是关羽如果不死,鲁肃又怎么向孙权交待呢……

于是乎鲁肃想了一个万全之策——当人质。我们看到单刀赴会最终的结局是:关羽右手提刀,左手挽着鲁肃,走到江边。吕蒙、甘宁虽然带大队人马,却不敢向前,怕伤了鲁肃,这样关羽终于脱险。大家看清楚了,不是孙吴没本事杀关羽,而是有鲁肃在他刀下做人质,这样才关羽侥幸逃脱。

另外,大家还需要注意一个细节:鲁肃请关羽赴宴,鲁肃是主,关羽是客,两个人围着一大桌子酒菜,距离是比较远的,或者应该是两人中间隔着一张大圆桌面对面相对。这么远的距离,关羽是如何挽住鲁肃的呢?如果鲁肃诚心要摆鸿门宴,他会不留意关羽的举动?会被关羽很随意地抓住吗?这里面肯定是有问题的,笔者看来,原因只有一个:鲁肃是故意让关羽抓住的。只有他做了人质,关羽才能活着回去,孙刘联盟才有可能继续维系下去。孙权在这件事上也不好再说什么了:鲁肃为这件事都差点做人质了,你还想着要回荆州?如果不这么做,关羽必死,而刘备必然不顾一切出兵伐吴(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到时候孙刘两家必然两败俱伤,受益的就是曹操了。鲁肃是极力要避免这一点的。

最终,鲁肃维系孙刘联盟的举动,不经意间成就了关羽的英明,却让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