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文图 / 胡 铮

寒冬时节,帕米尔高原一片冰封雪裹的景象,气温已降至零下 25 摄氏度。尽管寒气袭人,但上士刘宗鑫的心里却是暖如花开。

一大早,从海拔 4000 多米的红其拉甫边防连出发,傍晚时分,刘宗鑫就安全顺利地到达了喀什机场,踏上了休假返乡的旅程。

从红其拉甫边防连到喀什机场,横向相距数百公里,纵向海拔落差 3000 多米。“放在以往,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面对采访,刘宗鑫发出这样的感慨。刘宗鑫的感慨,也道出了该连机要参谋贾伟的心声。

昔日蜀道难今朝变通途(昔日天堑变通途)(1)

贾伟在这雪域高原坚守了 13 个年头,对边防公路变化的见证可谓感同身受。他说,以前从喀什到帕米尔高原的中巴公路经常发生泥石流,一天能上山算是幸运的,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通往前哨班的那条路没有修好之前,官兵们大雪天经常迷路,百余公里的路程开车需走上大半天,现在两个小时就能到达。

贾伟口中的这条路就是喀喇昆仑公路。1978 年,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同一年,被誉为“中巴友谊公路”的喀喇昆仑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历时 12年建造的公路纵贯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中巴经济走廊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先行先试项目,遥远的帕米尔高原作为中巴双方的连接点,也因云端国门口岸与“一带一路”产生了紧密联系。

“相对以往冷清无人, 如今这里路通了, 人多了,也热闹了。”贾伟说,红其拉甫边防连因守卫着国门口岸也变成了“一带一路”建设最大受益者之一。

在这里工作了 13 年,与家人欢度春节也一直是停留在贾伟脑海里的美好愿望。不是不能回,不是不愿意回,而是他把每一次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都留给了战友。

不承想,前年,妻子不远千里来到连队与他团聚,硬是把他给惊住了。从西安老家到“远在天边”的红其拉甫边防连,一路上,需要坐飞机、坐火车,再坐皮卡车。最主要的是还要克服高原反应,但当妻子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刻,这些困难都变成了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当然,这几年,在红其拉甫边防连,军嫂军属春节期间“逆春运”挺进风雪边关的身影还有很多。要知道,这种事搁在以前碎石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听一些老干部介绍说,20 多年前这里基本上是马驮便道,部队物资补给全靠人背马驮,给一线边防连队送上一趟给养来回都需要一个星期。随着经济的发展,314 国道直通红其拉甫国门,汽车替代了部分马驮分队。

这些年,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需要,地方政府将边防公路、执勤巡逻路纳入当地路网建设,边防道路建设越来越好,从而使边防官兵巡逻执勤更加快捷、安全。

2016 年,通往红其拉甫边防连的314 国道顺利通行。如今,昔日沟壑纵横的碎石路已变成宽广通畅的柏油路,而且全程国道。这也让两地之间“朝发夕至”变成了现实。

从此,往来游客逐年增多,人迹罕至也变成了人流涌动,军嫂 “逆春运”成了边防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实事求是地讲,由于海拔较高,路通了,更好了,但对于官兵出行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平时下山只能靠搭顺风车。尤其寒冬,好多边防官兵都因为等不到顺风车而耽误了大把时间。

而在另一条高海拔的边防线上,边防公路的建设却直接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官兵出行更加正规、安全。

“这车舒服、坐着也安全,以后休假再也不用愁难下山了。”同一时间,驻守在海拔 3000 多米的塔吐鲁沟边防连上士杜海兵休假下山,兴奋的他道出了幸福感。

这样的幸福感要追溯到 2019 年 12月 6 日。当日,新疆叶城县至三十里营房和西合休乡客运班车正式通车,这趟被沿线边防官兵和群众称赞的“幸福班车”,

现如今可直通边关哨卡,标志着这两条线路不通班车已经成为历史。叶城县至三十里营房全线平均海拔3000 多米,沿途驻守着多个部队。除了 距离远、海拔高,叶城县至西合休乡路段还有 20 多处悬崖峭壁纵横交错,乱石林立,危岩倒挂,沿途要翻越库地达坂和麻扎达坂,交通十分不便。

以往官兵坐车下山,因路况太差,沿途随时可能遇到雪崩、泥石流、塌方等威胁,所以每次上下山随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同时,由于全程盘山公路较多,从西合休乡单程至叶城至少需要 8 个小时,打车费用也很贵。

所以,多年来驻守在沿线的边防官兵休假探亲下山和军嫂来队上山一直是个“挠头事”。 官兵和军属上下山只能从叶城县联系私家越野车或搭乘过路车,官兵人身安全还得不到根本保障。

2018 年,新疆军区相关部门与地方有关部门一道,通过实地调研、专题讨论、反复论证,最终依托喀什军分区与喀什地区携手共建,让官兵乘坐有资质认证的客运班车成为现实。

“以前乘车走在这条路上,时刻神经紧绷,眼睛睁大,安全顺利犹如闯过‘鬼门关’一样。”驻守在三十里营房的上士杜海兵在回忆中这样感慨。

昔日天堑变通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影响着边防官兵的巡逻方式。“巡逻路不断向界碑延伸,以往的多处天堑都已变成了坦途。” 新疆喀什军分区领导介绍说,近年来军地携手加大边防巡逻路建设力度,如今除了军马,全地型巡逻车等陆续列装,执勤时视不同距离、不同任务科学使用,执勤效率大大提升。

连长娘布加介绍,现在巡逻控边不光是靠“铁脚板”,目前连队的视频监控系统已建设完毕,对一线重要管段实现了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的监控。走进连队监控室,大屏幕上一次显示数个边防一线监控画面,轮流着播放实时监控情况,不到 3 分钟就能将防区时况查看一遍。

娘布加说,视频监控系统使用以来,连队执勤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以往定期乘车、乘马、徒步全线巡逻一遍,变为现在的针对监控盲区和管控重点的常态执勤,执勤距离大大缩短,全线覆盖次数大大提高,情况处置效率和效果都得到了大大提升,仅今年以来,通过监控视频就有效处置、阻止了多起人畜抵边、越界问题。

如今,走在边防路上,看到那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巡逻路、一道道壮观的铁丝网、一座座巍然耸立的边境管理警示牌,我们便觉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生活在一个强国的骄傲。

“现在的战友赶上了好时代,练兵备战犹如按下了‘快捷键’,唯有忠诚戍边、矢志打赢,才能不辱使命。我骄傲,我曾是这里的一兵。”举目云端哨所, 指导员刘小龙思绪难当,感慨不已。

西北边关的变化只是祖国万里边防线上的一个缩影。这些年,边防道路越来越好,营房建设也是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方便了边防官兵生活、学习、娱乐和日常战备,边防官兵备受鼓舞,为国守防的动力更足了。

(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