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与对仗简说格律诗是中国诗最极致的文学形式当代人学习律诗可以轻松入门,比古人更容易因为当下的公民都接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在幼儿园就受到了普通话的教学已经学习了“妈、麻、马、骂”四声,而且到初中毕业时,不但已经懂得了现代汉语的拼音,能说普通话,还在语文课中学习了不少的文言文和诗词,其中不乏唐诗佳章在古代十几岁的小孩子都能把律诗写得很好,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离别》就是十六七岁时写出来的,以今天人们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文化水平,格律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学问四声和音韵是律诗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今天的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都具有这方面的知识,有了这样好的起点,就可以很快掌握律诗写作方法,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数字一和谁对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数字一和谁对仗
格律与对仗简说
格律诗是中国诗最极致的文学形式。当代人学习律诗可以轻松入门,比古人更容易。因为当下的公民都接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在幼儿园就受到了普通话的教学。已经学习了“妈、麻、马、骂”四声,而且到初中毕业时,不但已经懂得了现代汉语的拼音,能说普通话,还在语文课中学习了不少的文言文和诗词,其中不乏唐诗佳章。在古代十几岁的小孩子都能把律诗写得很好,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离别》就是十六七岁时写出来的,以今天人们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文化水平,格律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学问。四声和音韵是律诗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今天的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都具有这方面的知识,有了这样好的起点,就可以很快掌握律诗写作方法。
“为九仞之山者,自一篑始”,“行千里之路者,于一步始”,学习写作旧体诗词,就像学书法先从楷书入手一样,当先从格律起步。
绝句(四句)和律诗(八句)是要求最严格的旧体诗,不仅要讲究节奏、声韵还要讲究格式、字数、对偶、粘连,篇章布局等等。这些要求虽然非常严格,但可以为诗歌增加不少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律诗的妙处就在于既守格律,又成佳句,文字简洁,意趣无穷,引人入胜。其实凡是在诗歌的海洋里游泳的朋友都知道,格律诗的写作过程可能比别的体裁的文学作品更加容易和简便些。读小说《红楼梦》,其中的诗人很多,常可见到谁谁作诗,可以口占一绝。就是因为作者掌握了必要的诗词格律和对仗知识,生活中如有触动就可以随口吟出,方便直接,而且意味深长,意趣盎然。读旧体诗词,习作旧体诗词特别是律绝,可以升华人们的气质,人们的生活会有一种诗意的色彩。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到现在的民歌,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很多新诗也押韵,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一首诗有没有韵,我们都能觉察得出来。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o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ong,“同”tóng,“隆”long,“宗”zong,“聪”co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多是偶数句的末尾,称为“韵脚”。韵母相同或韵母中主要部分相同的字,就是韵字。诗人把同韵的两个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大多是句尾),就叫押韵。同韵的字都可用来押韵。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使诗歌声调和谐,方便记忆,口口流传,还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新诗古诗概莫能外。如: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首新诗二、四句押韵,记性稍好的就能过目不忘。“来”和“彩”两个字的韵母同为ai。但这两个字“来”为第一声(即平声),“彩”为第三声,(即仄声)在新诗中可以通押,但在律诗中就不能通押。否则就是出韵,这一点尤其要注意。
格律诗一定要押平声韵。试读下面这首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不是格律诗,因它首先不符格律诗的黏对要求,其次它的韵脚全都不是平声,是仄声。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一首诗的词句做一些调整,使之符合律诗黏对的要求,也应算是律诗,不过属于一种变体平仄调整:
千山飞鸟绝,
万径人踪灭。
簑笠孤舟翁,
寒江独钓雪。
再如: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 ,
花木成蹊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a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 iao, ian、uan,、üan、iang、uang、 ie、üe、 iong、ueng 等, 这种i、u、ü 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a,
村庄儿女各当家jia。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a。
“麻”、“家”、“瓜”的韵母是a、ia、u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a。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a。
xié 和jia、hua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a(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 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i。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i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如ni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王力先生说,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这种韵书,在唐代,基本上和口语一致,按这样的韵书押韵,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旧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