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在中国老百姓心里,忙碌了一年,是满心欢喜过大年的愉悦心情。

可51岁的女知青刘琦一大早起来就很反常,独自去了她任教的农场学校,在空无一人的校园里逗留了很长时间。

回到家里,她破天荒给自己换上一件平时不舍得穿的漂亮衣裳。然而,她的双眼无光,呆呆地坐在土炕上愣神,随即拿起身旁的农药一饮而尽。

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女知青刘琦却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她究竟经历了什么?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1)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2)

青葱少女怀揣理想下乡

1965年8月份,初中毕业活泼可爱的19岁女孩刘琦,放弃身高1.32米,可以留在城里的特殊照顾,以及家人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义无反顾怀揣理想离开了呼和浩特,随知青下乡来到五原县红柳圪旦村落。

当时的中国物资匮乏农村生活特别艰苦。下乡十八九岁的知青吃住都跟当地农民一样,有时还不如农民,大家都要下地干活,这对于身材矮小的刘琦是一个考验。

下地割麦子,手掌都是血泡,挖渠沟双脚冻伤,这些都是常态,谁也逃不掉。刘琦不知道偷偷哭过多少回,但倔强的她都坚持下来了。

天性活泼爱唱歌的她,在农忙之余带大家一起唱歌,为农村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乡村“女歌手”也因此而来,村里的孩子都爱围着她叫:刘琦姐姐。跟她一起学唱歌。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3)

这段日子,对于刘琦而言是在下乡期间最愉悦的时光。岁月如梭,时间很快来到70年代,国家不仅恢复了高考,还允许知青返城进工厂当工人。

刘琦因为家庭问题迟迟没有等到调回城里的通知,看着身边的知青一个个笑呵呵地回城,她的心里难免失落,也没了以往的积极性。

可能是血脉亲情的默契和牵挂吧,远在呼和浩特的哥哥刘学久担心妹妹的处境,寄来了家书。

在责怪妹妹不勤写家书的同时,刘学久也分析了当下实际情况,并告诫妹妹家庭出身不好,只有积极地改造自己,提高自身思想觉悟,要有长期扎根农村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容懈怠。

哥哥的话宛如黑夜里的一束光,照亮刘琦心灰意冷的心房,让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同时也萌生找个农村人结婚的想法。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4)

也就在这时,当地农村小伙刘三海逐渐走进刘琦的生活。对方身高1.8米,家里世代为农,兄弟众多,没有上过学,看上去人很老实,30好几还没有媳妇。平时对刘琦总是嘘寒问暖,偶尔还会给刘琦带上一个窝窝头。

这让远离家人的刘琦倍感温暖,她觉得跟这个对自己好的男人结婚,生活在农村也是幸福的。最终她嫁给了刘三海,这在当时足以证明她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5)

婚后生活一地鸡毛

新婚之后,刘琦才逐渐发现与丈夫之间的差距。刘三海目不识丁,思想固化严重,夫妻间毫无共同语言。

更让刘琦难以接受的是,自己天性活泼爱说爱笑爱唱,却被刘三海说成轻浮不守妇道。每次出门回家都会被刘三海再三“审问”,整天疑神疑鬼,令刘琦苦不堪言。

而这样的生活,对于刘琦而言才刚刚开始。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6)

婚后没几年,两个女儿刘蕴丽,刘蕴红相继出生。封建思想严重的刘三海,不仅不照顾剖宫产的刘琦,还拉着脸骂骂咧咧:“真是娶了个丧门星,我刘家的香火就断在你的手里了。”

个子矮小的刘琦经历了两次剖宫产后,按照计划生育在医院做了绝育。看妻子生子无望,刘三海在自家兄弟家抱回一个男孩,毫无愧疚地说:“你生不出儿子,带儿子总会吧?”

刘琦没有反驳,她默默承受着一切,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孩子,对儿子刘蕴平视如己出。

78年,土地改革使农民手里有了自己的田地,个个干劲十足,每到收获季节,每家每户都是丰收的喜悦。

而手里有着7亩田地的刘三海,却大相径庭。责任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还高,收成可想而知。这时候的刘琦才看清刘三海好吃懒做的本性,根本不会干农活。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7)

当年村里就是因为看他干农活不行,才把放牛这个轻巧活分配给了他。如今,刘琦只能咬碎牙往肚子里咽。每天干家务,照顾孩子,不是下地干活,就是上山捡柴火,没有空闲的时候。但是,无论刘琦如何努力劳作,她家始终是村里最穷的。

正当刘琦对生活看不到希望时。1980年10月,国家对没有返城的知青作了工作分配,刘琦和丈夫被分配到建丰国营农场工作。

夫妻俩都有了工资,这让一直生活在无望生活中的刘琦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可好景不长,农场土地也实行改革,分批承包给农场职工,职工的收入全靠自家承包的土地。

这下刘琦傻眼了,刚刚有盼头的生活,又被打回原形。

不过她也做过努力,苦口婆心地劝丈夫:现在社会形势就是这样,只要我们辛勤劳动就有好收成好日子。你一定要好好管理农场的土地。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8)

但是,事与愿违。刘三海还是老样子好吃懒做,每年的承包地不仅不挣钱,扣去化肥农药承包费等成本,还亏本。这日子过得一年不如一年,家里穷得叮当响。

而同时承包土地的熟人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年年大丰收,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还买了彩电,盖起了瓦房…

据农场的李健说:刘三海是个树叶掉下怕打着头的胆小老实人,可他经常好像在作秀,种地像演戏,种地播种要用手掌量尺寸,又误工,又浪费时间。别人家种十多亩地,而他家才种二亩地···

而每当农场有人家办事或者杀猪时,刘三海绝不会缺席,在那里混吃混喝,这更让人看不起。

刘琦是个好强要脸面的女人,跟这样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她心里积压的痛苦和失望日益剧增。

有一年,母亲来看她,刘琦抱着母亲哭诉:“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啊?”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9)

可日子难过,还是要往下走,就这样时间来到1988年,农场学校因为老师被调走,学校负责人找到老知青刘琦,聘请她为学校一二年级学生的老师。

在苦难中生活太久的刘琦,自信心严重缺乏,最后在对方再三坚持和肯定下,刘琦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份工作。

在她执教的8年时间里,刘琦勤勤恳恳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看得出来她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人也变得开朗愉悦起来。

三个孩子中大女儿刘蕴丽,特别懂事好学,考上了卫校,毕业后在卫生院工作,后又辞职在呼和浩特开了家牙科诊所。

按理说,孩子逐渐成人,刘琦有固定收入,刘三海承包土地,好日子应该越来越有盼头。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10)

而现实又给刘琦当头一棒。自从她有了教师这份固定工作,刘三海变本加厉,不仅承包地荒废,还无缘无故指责谩骂刘琦,说她不守妇道有外遇,搞得人人皆知。

有这样的父亲做榜样,儿子刘蕴平学得登峰造极,整天游手好闲混日子。而小女儿刘蕴红初中毕业在家待业,受父亲影响对母亲的态度很低劣。

刘琦原本是个活泼爱笑爱唱的女知青,生活中的苦难,她都坚强地扛过来了。但无望的婚姻家庭,彻底磨灭了刘琦最后的希望,她选择逃避。

当串门回家的刘三海闻到一股农药味,发现趴在炕上口吐白沫的妻子,才知大事不好,大声哭喊:“救命!”

没主意的刘三海在大伙提醒下,才知道借马车送妻子去五原县城医院抢救。途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又改去包头医院。最后,因为耽误抢救时间,刘琦再也没有醒来。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11)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12)

同样的悲剧

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下乡的女知青廖晓东,在一次忆苦思甜的会议上,听一名叫卢兆东的民兵连长讲述:他家三代人都是靠要饭为生,还都是光棍,自己三十来岁了,也没有娶媳妇。

谁也没想到,对方话音刚落,廖晓东“唰”的一下站起来说:“卢兆东,我愿意嫁给你。”

被她言行震惊到的众人,都劝廖晓东不要冲动。但她斩钉截铁地说:“我没冲动,我要与这位贫农结合,扎根在农村。”

婚后,对于两个互不了解,在不同环境出生成长的人,思想,认知,生活习惯都是一个冲击。

廖晓东一心想把自己的所学用在改变农村的建设上,她在村里创办学校,教孩子们读书学习改变命运。而没有文化,封建思想严重的卢兆东却只想着把妻子困在家里。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13)

时间一长,两人的矛盾激化,争吵中卢兆东暴力相向,廖晓东常被打得遍体鳞伤。

在婚姻里身心备受煎熬的廖晓东,却坚决不离婚,一边忙于家务抚养孩子,一边奔波于工作,加上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时间一长,年仅27岁的廖晓东病倒了,丢下4岁的儿子和6个月的女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鲜活的生命在这场婚姻里就此陨落,卢兆东又成了光棍,结局令人唏嘘。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14)

找到幸福的女知青

都说认识一个人,只需要几秒。而真正要了解一个人,却需要足够长的时间。

70年代,同样是下乡女知青的张姚珍,选择嫁给涡阳县王瓦房生产队的一个叫王廷书的孤儿。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15)

与前两位女知青不同的是,张姚珍没有盲目更没有冲动做决定。她是被王廷书身上实诚,勤快,善良的好品格所吸引。俩人还有三年的恋爱交往时间。

婚后的王廷书没有让张姚珍失望,他不仅在农活上是把好手,还手巧能编织席子和箩筐,每年能比其他农民多出一笔可观的收入。

而出生在上海的张姚珍,排行老三,受过教育。父亲是皮革厂工人,母亲是无线电厂的技术工,家里条件不错。

自从父亲早年病故后,张姚珍变得更加不爱说话。但是干活慢的她,事情却做得格外仔细,做记工员多年从未出错,也因此深得村民的喜爱和尊重。

在村民的推荐下张姚珍慢慢走上了“村官”之路。从记工员、村文员、会计、妇女主任再到村副主任,这一做就是四十几年,为村里修路、关爱五保户老人…村里到处留下来她忙碌的身影。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16)

当然,这也离不开她的丈夫王廷书在背后默默支持和付出。随着时间推移,远在上海的母亲也放下了自己的固执,慢慢接受了这个木讷老实的农村女婿。

为了让张姚珍三个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母亲还提出把孩子留在上海由她照顾。如今,三个儿女都学有所成,相继在上海各自安家。

而一直在工作岗位耕耘的张姚珍,在2014年出席了涡阳县党代表、妇代会等会议。她的小家也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和“遵纪守法模范户。”

村民看着王廷书这个当年村里的孤儿,如今儿孙满堂,婚姻幸福,都羡慕他娶了个聪明能干的好媳妇。

都说女知青的故事是一个时代造就了一代人。

但是,反观三位女知青的婚姻经历,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无论是当年特殊年代还是现在社会,选择结婚对象最重要的是看一个人的人品。绝不是对方对你的一点点好,更不是一时的冲动。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17)

非常认同巴菲特对女儿择偶的忠告:“最佳的配偶,应该是你人生战场上的盟友。

一个男人给你倒杯温水,半夜给你买宵夜,这不是稀缺物种。真正稀缺的资源,是对方的谈吐、修养、知识面、稳定的情绪···”

所以,生而为人,一定要多学习,多看书,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格局,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何况好的人生,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获得。

女知青嫁给山东农村人六年后死去(1995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因不忍受辱)(18)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章:麦穗

编辑:兔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