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谈永红

来源:“醉美罗山”微信公众号

说起河南电视台的戏曲栏目《梨园春》,可能在豫南地区家喻户晓,大人小孩都喜欢“看戏”。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们豫南地区戏班子的身影随处可见。当时,源于本地市场生活物资匮乏,各乡镇都要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为了烘托气氛,“唱大戏”成为重要的内容。还有各地的庙会,也同样会请戏班子到场。每当唱戏的这几天,戏台前观众都是熙熙攘攘,和周党街上腊月二十八差不多。

豫南故事(豫南故事难忘当年)(1)

90年代初,周党镇一帮爱热闹的老艺人一起捐款,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众筹”,花了两万多块钱,买来服装道具等装备,组建了周党豫剧团。排练的第一场剧目,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打金枝》。

正式演出那天,周党电影院里人山人海、一时间一票难求、洛阳纸贵,轰动全镇。

不过机会来啦。2015年12月12日下午,河南电视台戏曲栏目“梨园春”大型文艺汇演在罗山体育馆拉开帷幕。 我有幸得到鑫鑫商贸有限公司赠送的一张嘉宾券,票价468元。当我到达体育场的大门时,只见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豫剧特有的琴音笛韵弥散在空气中……演出已经开始了。我赶紧验票,步入演出现场,只见偌大的环形观众席,被分为ABCD等区,几乎座无虚席,观众多达几千人,在服务小姐的导引下,我在A区4排142号就座。朝舞台望去,只见著名主持人倪宝铎笑意盈盈,口吐莲花,正在向观众报幕呢!

此次演出,既有历届‘梨园春’年度决赛冠军 ,少儿擂主的倾情加盟,又有德艺双馨的国家一级表演艺术家们的精彩献艺,可谓是异彩纷呈,高潮不断。剧种涵盖了河南省的三大剧:豫剧,曲剧和越调,剧目大多是戏迷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如:豫剧有:《朝阳沟》,《打金枝》(豫中调)、《抬花轿》、曲剧有:《李豁子说媒》》、《李豁子做梦娶媳妇》;越调有:《收姜维》等等,不一而足。

大家就是大家!可以说,每个节目都是经典,演员们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八岁小姑娘演唱的《收姜维》选段一开场就把观众震服了:“一支将令往下传,马岱将军你近前,自从你们弟兄归了汉,随定山人许多年,你兄为国把命断,单撇将军保江山…”

唱腔质朴、豪放,气息收放自如,神似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让人感慨:梨园逢春,后继有人啊!由“河南第一名丑”美誉的曲剧表演艺术家李天方和同为国家一级表演艺术家的妻子顾松萍合作,表演的曲剧《李豁子说媒》,诙谐有趣、令人捧腹不禁。随着一声:“帅哥出场,来点掌声!”李天方扮演的李豁子穿着破衣烂衫,麻脸豁牙,摇摇晃晃出场了:“李豁子清早去要账,要回来哗啦啦的十块大刚洋……他那优美的唱腔极富磁性,伴随着活泼明快音乐声,一下子逗乐了全场观众。《李豁子做梦娶媳妇》里的李豁子出场则神情迥异,焉头耷脑、失魂落魄:"黑窝窝可不胜那白面馍,老粗布不胜丝绸罗,一个人可不胜那两人过,打光棍可没有人给你暖脚……"人生充满了无限心酸和无奈,令人顿生恻隐之心。怪不得戏迷们常说:“三日不喝汤,也要看看李天方”。所言不虚!随后出场的河南戏曲"十佳"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谷秀荣依然宝刀未老,风采依旧,她演唱的《五世请缨》,嗓音激越高亢、宽厚明亮,不愧为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得意门生 . ……

最后出场的是在 《朝阳沟》里饰演银环妈的杨华瑞大师,这位集赴朝鲜慰问演出和为毛主席演出等荣誉于一身的老艺术家已经八十五岁高龄啦!可她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她一出场,观众席上掌声雷动,可见她的人气是异乎寻常的高。她声情并茂的说:我是固始县人,早年到罗山工作过,古稀之年能到罗山演出,可以说我是回娘家来了,我的心情是特别激动。她演唱的当然是《朝阳沟》里的名段:《银环儿你想一想》等等,令人遗憾的是杨大师的老伴、《朝阳沟》里栓宝的饰演者王善朴老艺术家,当天由于年事已高(八十七岁)加上身犯感冒,未能前来参加演出。

如今,在豫南农村,能够看到接地气的“大戏”,似乎很难了。随着娱乐方式的丰富,加上年轻人都外出创业,家中的留守老人也无法组织起各项活动,“唱大戏”的机会,已寥寥无几。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最近读到新闻,说是我们国家正在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我觉得这个挺好,点赞!

传统,不能等到失去之后才能明白他的可贵。乡愁,不能丢掉那些满载记忆和泥土的文艺!

亲爱的网友,你呢?多少年,没看到家乡的“大戏”了?由衷地希望,有一天,我们还能在家门口“看大戏”,重温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