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的争的核心是什么(遥远的回响百家争鸣到底在争什么)(1)

那是一个遥远的时代,百家争鸣发生在公元前一千年以内,我国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其时周王室崩塌,诸侯国纷纷崛起,“春秋”与“战国”的大争之世延续近六百年,先后诞生出了“春秋五霸” 和“战国七雄”,那是一个被鲜血和战乱染红的六百年,华夏大地战乱不休满目苍痍。伴随诸侯国的兵戎争霸在思想文化层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术流派也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其不同的思想主张激烈的碰撞灿烂辉煌,影响着争霸的格局,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诸子百家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取得了哲学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推动了以后中国两千年历史的发展,那么六百年来尤其是战国时代以来,诸子百家到底在争什么?诸子百家争论的是哪些核心问题,为了解决哪些根本的问题?

以世界历史的视角宏观视之,百家争鸣的年代处在世界历史的一个轴心时代,四大古文明:古印度、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同轴共鸣,产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取得了文化的突破,这是整个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整个的思想运动的方向是人类开始理性的认识世界,从蒙昧出发尝试去叩问世界的本质,诸子百家出现的整体意义也正在于此。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们在尝试描绘新的社会轮廓构建新的社会秩序,春秋战国连年征战满目疮痍,这在一定程度上逼迫和加速了新思想的产生。其时每一个新学派的产生和流通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向各诸侯王游说他的主张,所以士子游学通常都伴随着诸侯国的改革和新政,诸子百家的思想和主张得以自上而下贯穿于社会的各阶层,既然诸子百家的学术和主张是为了亲近各诸侯国统治阶级,那么在当时历史的背景下诸子百家争鸣的初衷应该围绕着:1.如何强国;2.应该建立怎样统治秩序;3如何维持和延续统治;至于给整个中华民族遗传下灿烂的文化魁宝事实上应该是一个副产品。给整个华夏名族所留下深远的文化和思想影响反倒是其次的,这一点应该是有悖于我们常规的认知的。

先说说如何强国,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没有什么比呆在一个富强的国家更有安全感的,谋身尚且不能,哪有余力谋道,再有趣的灵魂首先得有一个寄存的肉体。在强国这一点上,应该首推法家,法家在真正意义上把国家打造成一部机器,苦寒的秦国,在秦孝公继任的时候面临亡国之危,后由法家商鞅主导变法,二十年后一跃成为强国序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法家把一个国家开始标准化,建立了一套不为个人意志所转移的标准,并且可以复制输出,在往后七国争霸的日子里,秦国一边攻城掠地,一边用法家的思想对新的领地进行改造,直至“六王毕,四海一”,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根基所打造的变法,贯穿了整个战国时代,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是完败法家所谓的“仁政”、“王道”、“霸道”之类的,以史为鉴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是永远不会错的,因为国家的博弈最终是资源的博弈,高效的生产才能囤积起资源。

百家争鸣的争的核心是什么(遥远的回响百家争鸣到底在争什么)(2)

回到我们的第二点,统治者应该建立怎样的统治秩序,面对万万子民,统治阶级该如何用一条线把他们串联起来,这是困惑每一个执政者到夜不能寐的问题,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耗尽了秦六代君主的心血而建立起来的帝国,历二世而崩塌。道德经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法家做到了极致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毕竟没有润滑油的机器是不能长久运转的,绷得太紧的弓弦总有断掉的一天,历史需要一些温和而贴近平民的东西,在没有战乱的时候具有普世的价值,再没有比君君臣臣、仁义礼智信更适合统治阶级拿来浇灌的东西了,在秦灭亡后的西汉汉武帝发现了这一点,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法家为骨的行政阶级管制之外,儒家可以帮助统治者建立起文化层面的阶级,并使之合理化赋予其温度,“温良恭俭让”浸润到社会的每一个缝隙里面,法家为骨,儒学为皮肉。

道家的超然是历史的一个意外,老子是乱世中一个清醒着的人,西出函谷关泄露了五千字的天机,道德经必将是整个哲学世界的总纲,如果法治是骨,儒学为皮肉,道家必定是魂魄,儒和法组成一个载体,里面住着“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规律,它指导帝王如何治大国如同烹小亨如何无为而无不为,他也告诫平民你活在宇宙中只是一个尘埃,但是一粒沙也要活出一粒沙的价值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