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举出一件大家最熟悉的作品来作为中国绘画史的典型代表,我想全世界的华人都会同意《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可说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件史诗长卷的代表作了。

清明上河图和历史(清明上河图是为了劝谏皇帝)(1)

《清明上河图》(设色绢本, 24.8x528.7cm )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而以这件作品的流传来说,原作者是一位叫做张择端的北宋画家,但有趣的是历史上有关于这张著名的作品的原创者的记录却少得可怜,事实上我们只能根据《清明上河图》后面的金代张着的一小段题跋,来推测出这位画家的生平大要而已,根据张着的说法: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根据大家都认可的说法,这位山东画家张择端大约活跃于北宋末期的徽宗、钦宗两朝,张着说他是翰林图画院的画家之一,但人们遍查北宋末期的官方档案,画院之中却没有这号人物的存在。所以,一般都认为张择端可能进入画院的时间甚晚,而徽宗晚期政事荒殆,最后的几年甚至搞到国家灭亡,在此兵荒马乱之际,张择端还没来得及被正式编入职官,北宋就亡国了,所以图画院里没有这位大画家的姓名记载。

清明上河图和历史(清明上河图是为了劝谏皇帝)(2)

如同张择端到底是何方神圣的讨论一样,关于《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的来历,史上依然也是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是北宋晚期画院的成果之一,这是呈献给徽宗御览的风俗舆图,也是张择端想对宋徽宗婉转表达的劝谏书,在汴京表面的繁华之下,暗藏着盛世危机,酒患成灾、军备松懈、消防缺失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但有另一派学者认为,这件作品应该完成于靖康二年以后,而且是在金朝的五国城完成的。

这件《清明上河图》之所以会引来如此之多的讨论,其实与那个战乱的时代有关。整个故事的开始要从北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开始说起。

在那一年,徽宗赵佶派遣宦官童贯为使者,出使北方的世仇辽国以探虚实,而童贯返回首都汴京(开封)的路途上经过燕京,结识了当地的豪强马植,马植对童贯献策,声称有灭辽的良策,他深受童贯的赏识。童贯因此将马植带回汴京,改名为李良嗣后将他荐举给徽宗。李良嗣马上对徽宗提出“联金灭辽”之策,简而言之就是借由东北方刚刚崛起的金国来牵制辽国,并联合两国之力夹击辽国,借金国灭辽后取回燕云十六州的故土。

好大喜功的宋徽宗得此“良策”,对李良嗣予以重用,并马上开始准备“联金灭辽”。

清明上河图和历史(清明上河图是为了劝谏皇帝)(3)

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春天,徽宗派遣使者马政由东方出海,绕过辽国的领地之后,远赴金国向他们提出联兵灭辽之策,之后两国达成名为“海上之盟”的协议,金国负责攻打辽国的中京(大定府),宋朝负责北攻辽国的燕京与西京,灭辽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国所有,但宋朝要将过去每年给辽国的岁贡如数转给金国。

两国协议之后,金国如约出兵攻打辽国,连下中京与西京,但徽宗却迟迟不肯发兵,直到金兵准备要攻打燕京时,才派遣童贯率领15万部队向燕京进发,但这只人数庞大的部队却在燕京大败铩羽而归。

4年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徽宗听闻辽国镇守燕京的大将死亡,再次命令童贯出兵,但这次依然是惨败收场。但这次金兵趁势在后,宋军退兵之后,金兵再次攻燕京,燕京因此被金国攻破,成为金国的领地。

金兵攻下燕京之后,辽国的天祚帝弃国逃亡。稍后,徽宗派遣使者前往金国,想依“海上之盟”的盟约索取燕云十六州的故土,但此时金国的态度完全转变,除了质疑宋军未依约出兵攻打辽国之外,同时也质疑宋军未尽全力,金国主张“辽国的灭亡与宋朝无关”,所以不需要给予宋朝燕云十六州的土地。

清明上河图和历史(清明上河图是为了劝谏皇帝)(4)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国终于追捕到天祚帝,辽国正式灭亡,宋朝北方的邻国国境全归金国统领。此时,金国开始挥军攻打宋朝,分兵两路直取首都汴京,宋朝各州县望风而降,金兵势如破竹直奔汴京而来。十二月二十三日,赵佶在惊吓之余除了下诏罪己之外,同时也将帝位禅让给皇长子赵桓(钦宗)。

据说赵桓受父命即位之时,坚辞不受,更因为情绪过度激动而多次气绝于地,徽宗无奈,除了找来皇后郑氏前来劝说之外,还命令童贯等人将龙袍强制地披在赵桓的身上,后来更强押着赵桓到福宁殿即位。而赵佶以太上皇自居,并且逃离汴京避难,当时的赵桓眼见父亲逃离首都,原本也想要离开汴京南迁,但李纲等大臣力劝留守,钦宗在无奈之下只能暂留汴京,同时李纲也派人将已经离开汴京的徽宗迎回,以安定人心。

钦宗靖康元年正月,金兵的东路军由宗望率领,兵临汴京城下,首都四门警戒,开始进入战争的白热状态。当时的金兵曾试图攻城,但宋军凭城而守,借着高大的城墙保护,在李纲的领导下多次击退金兵,金兵一时间无法攻陷城池,所以采取围城之计,团团包围汴京城。

汴京围城之时,宋朝各地而来的勤王援兵也开始抵达汴京,金兵眼见支援部队人数众多,为了避免自己被里外夹攻,所以解围而去,转而攻掠宋朝北方的诸州县,等到勤王部队散去之后,金兵于同年11月再次包围汴京,并一举攻占汴京外城。

钦宗眼见外城被破,大势已去,所以在大臣的建议之下,以帝王之尊亲自前往金兵的帅帐求和,但是钦宗本人一到金兵营区,就立刻遭到扣押,不但见不到主帅宗望,而且宗望还派人逼迫钦宗亲笔写下投降的降表。金兵趁机也索取黄金一千万锭、白银一千万锭、绢帛一千万匹,作为赔偿。同时还命令钦宗在帅帐外设香案……钦宗跪伏于地亲自对北方宣读降表,当时风雪交加,泥泞满地,北宋末代帝王的受辱自此开始。

清明上河图和历史(清明上河图是为了劝谏皇帝)(5)

三天后,钦宗终于获释准许返回汴京,但金兵同时派人向他索取降表上所记载的巨额赔偿款,钦宗惊惧之余立刻派遣内臣开始搜刮汴京的民财,权贵、商贾、细民,甚至连娼优都在搜刮的行列当中。在此同时,金兵又派人前来索取少女1500人,而钦宗不敢怠慢,除了再度派人四处寻找之外,还把自己的宫女、嫔妃派去抵押充数,但不管怎努力搜刮民财、少女,总是无法凑足金兵索取的数量,而金兵因此而再次要求钦宗亲自前来说明,钦宗无奈之下只好再度前往金兵的兵营,这次钦宗却再也无法返回汴京。

隔年(靖康二年)二月七日,徽宗也被强迫前来金兵的营区,同一天钦宗与徽宗同时被贬为庶人,金兵强迫这两位皇帝脱去龙袍,并且扶持张邦昌在汴京称帝,建立了一个号称“大楚”的傀儡政权。

清明上河图和历史(清明上河图是为了劝谏皇帝)(6)

金兵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退兵之际,还纵兵大掠汴京,同时沿途放火焚烧房舍,“东至柳子、西至西京、南至汉上、北至河朔”抢掠无遗,“杀人如麻、臭闻百里”。同时还俘虏了汴京男女十万余人,徽宗和钦宗还有宗室、大臣、工匠全被俘虏送往金国监管,光是徽宗及钦宗还有宗室搭乘的牛车就有860余辆,沿途帝王受辱,嫔妃被奸污,沿路上宗室女眷及宫女不堪受辱而自杀者不计其数,北上路途遥远,粮食匮乏,路上饿死的大臣与宗室成员不知有几人。

清明上河图和历史(清明上河图是为了劝谏皇帝)(7)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徽宗、钦宗终于抵达了金国的上京,金人命令两位帝王身穿孝服祭拜金国开国始祖完颜阿骨打,然后策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昏德侯”。宫室女性则全部被编入洗衣院,钦宗的朱皇后不堪受辱,趁洗衣之际跳水自尽。

清明上河图和历史(清明上河图是为了劝谏皇帝)(8)

之后徽宗在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死亡,享年54岁;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钦宗病死,享年57岁。

许多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应该就是靖康二年随同徽钦二帝一齐被俘,而且是送往东北的工匠俘虏之一,因此这件作品的完成年代应该也在靖康二年之后,大约在两宋相交之时,这也是为何在题跋中出现了金人的收藏章与金人张着题跋的主要原因。

清明上河图和历史(清明上河图是为了劝谏皇帝)(9)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的创作动机,就在于回忆了。

囚困于北方的宋代君臣们借着回忆描绘曾经一度兴盛的汴京,热闹的街肆、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都已是昨日黄花只堪追忆。白头宫女话天宝,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大约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意境吧!

(完)

推荐阅读:用岳飞父子的人头向金人称臣、纳贡、割地的赵构到底是哪家皇帝?

唐宋的“渔父词”与“渔父习闲社”

明朝失败的总记录——《万历十五年》

从康王赵构到南宋高宗

“银子”其实是高额货币,明朝终身职的绝色丫鬟卖几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