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致知”之妙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阳明先生问陈九川,实修这么长时间了,对“致知”有什么新的体会?
陈九川说,能感觉到现在比以前有明显的进步,以前做功夫的时候,常常着力点找不准确,现在能拿捏到一个恰好之处,功夫自然有着落。
阳明先生说,现在你能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真正体会到的和听说到的是不同的。我刚开始给你讲“致知”的时候,是知道你心存轻视的,那是因为你还没体验到其中的真滋味。真正通过实修体验,随着越来越深入,就会越来越重视“致知”这件事,也会在深处体会到“致知”的妙用是无穷尽的。
阳明先生总结说,“致知”这两个字,是千古以来圣贤们的不传之秘,看透了这点,就能“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纸上谈兵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想真正知道,是离不开自己动手练习的。会背手册和真正能做到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事情。
“下学而上达”,只有不断的“下学”,才能层层精进,最后“上达”。有些道理的理解,往往会随着自己水平的增加而延伸出更深入的意思。比如“推己及人”这句话,最初的理解是将心比心。也就是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处在这个位置,不想被如此对待,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当自己心学水平有一定提高之后,就会知道仅仅换位思考是不够的,还要结合这个人的特质来考虑才可以。同样是面子问题,有的人脸皮比较厚,有的人脸皮比较薄,同样说一句话,对于脸皮厚的人是不疼不痒无所谓。但对另一个脸皮很薄的人来说,很可能会暴跳如雷,甚至会情绪失控干出什么蠢事。
面对不同的人,不能仅仅以自己的承受能力作为参考标准,必须要把具体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质,认知程度等等都要考虑进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推己及人”。
有则寓言《小马过河》,河水对于松鼠来说,是百分之百会被淹死,对于老牛只是到膝盖,毫无危险可言。当小马自己过河的时候,发现河水既不像松鼠说的那样会淹死自己,也不是像老牛说的那样仅仅到膝盖,而是刚到它的肚子的高度。
传道解惑这件事情,阳明先生的操作是先让学生实践,再加以点拨,这样的实际效果就会好很多。最上乘的心法并不是靠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亲自去行,亲自去做,亲自去体验。所有这些都不是别人能代替的,求学的人必须亲力亲为。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正本清源,吾辈本分!
刘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