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隆,会意字,读作lóng。其甲骨文、金文字形尚未发现。战国竹简字形为上下结构,上为降,下为土。篆文把土讹变为生,隶书把降字的右下部分和土连写,楷书写作隆。异体字有窿、霳、靇、嶐等。字音是地陷时发出的声音。本义地面塌陷。

汉字一共有多少个象形文字(汉字探源隆及隆姓)(1)

《字源》的隆字演变

  隆字由降和土组成。降的甲骨文是左右结构,左为阜(阝)(左耳旁),右为上下两个倒止形,表示从上面往下走。隆字就表示土向下降,即地面下沉,就是塌陷。

  《说文解字》:“隆,丰大也。从生降声。”解释不确切。

汉字一共有多少个象形文字(汉字探源隆及隆姓)(2)

降字的演变

  地面塌陷是指上覆岩层发生破坏。岩土体下陷或塌落在地下空洞中,并在地表形成不同形态的塌坑,这种现象称为地面塌陷。塌陷之时,伴随着打雷般的响声。这种自然塌陷形成的坑洞称为天坑。人们把这一现象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隆。

  地面塌陷的事,自古至今都有记载。《汉书·志·五行志上》记载了一次地陷事件:“成帝河平二年正月,沛郡铁官铸铁,铁不下,隆隆如雷声,又如鼓音,工十三人惊走。音止,还视地,地陷数尺。炉分为十,一炉中销铁散如流星,皆上去,与征和二年同象。”译成现代白话就是: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正月,沛郡铁官铸铁时,铁水倒不下来,炉子发出隆隆如雷的声音,又像有人擂鼓一样,十三个铸工都被吓跑了。声音停止后,铸工回来往地上一看,发现地面下陷了好几尺。炉子一分为十,一炉子铁水飞溅,像流星一样飞上空中,与征和二年(前91年)的景象相同。

  2010年4月27日夜,四川省宜宾市长宁硐底镇石垭村、红旗村一带,因地面塌陷先后形成20多个“天坑”。附近村民说,当时听到了打雷一样的响声。

  我国最大的天坑是重庆奉节小寨天坑,直径622米,坑底直径522米,深为666.2米,四周是悬崖峭壁,如同一个巨大的漏斗插向地心。

汉字一共有多少个象形文字(汉字探源隆及隆姓)(3)

地陷——“土”下“降”伴随打雷一样的声响叫作隆

  地面下沉形成天坑之后,从天坑底部到天坑的顶部就形成了一个高差。隆字的所有引申义都与高差有关。产生了以下引申义。

  1.塌陷形成的坑洞,此义后加穴,写作窿。如,窟窿。方言中还把窿单用,表示洞。如,鼻窿(粤语,鼻孔),裤穿窿(裤子破了个洞),老虎窿(老虎洞,地名,在广州花都区和白云区各有一个)。

  2.降下,降落。《墨子·非攻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闲西北之隅。(我既已受命于上天,上天命令火神祝融降火在夏都西北角)。

  3.高大,高起。①《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高祖这个人,高鼻梁,像龙一样丰满的额角,浓密的络腮胡子)。②《后汉书·张衡传》:(候风地动仪)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候风地动仪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如,穹隆(中间高起,四周下垂。也作穹窿)。

  4.高地。《孙子兵法·行军篇》:战隆无登(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

  5.升高,增高。《战国策·靖郭君将城薛》:虽隆薛之城至于天,犹之无益也(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也没什么好处)。

  6.崇高。《史记·酷吏列传》:汤尝病,天子至自视病,其隆贵如此(张汤曾经生病,天子亲自前去看望他,他的高贵达到这种地步)。如,隆礼,隆德。

  7.至尊,最高权威。《荀子·致士》: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君主,是国家最高权威;父亲,是家庭最高权威。最高权威只有一个,就安定;如果有两个,就会混乱)。

  8.尊崇,敬重。《荀子·修身》: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品德高尚的人要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如,隆礼(尊崇礼法)。

  9.尊严。《管子·轻重己》:毋犯天之隆(不可侵犯天的尊严)。

  10.巨大,盛大,丰厚。①《礼记·祭义》: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按照古代的规矩,年龄到了五十岁就可以不参加田猎活动了,而在分配猎获物的时候还要让年长者多得点)。②汉·祢衡《鹦鹉赋》:恃隆恩於既往,庶弥久而不渝(仰仗着您多年的巨大恩惠,或许我的待遇弥久不渝)。如,隆重,隆爱(厚爱),隆遇(优厚的待遇)。

11.兴盛。①班固《汉书·艺文志》: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已经验证出是有成效的)。②《晋书·列传·第二十六章》:晏婴相齐,鹿裘不补,亦能匡君济俗,兴国隆家(晏婴在齐国当相,鹿皮衣破了不补,也能够匡正国君,整治风俗,使国家和私家兴隆)。如,兴隆,隆盛,隆平(昌盛太平)。

  12.程度深。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其(上林苑)南则隆冬生长,踊水跃波(上林苑面积广阔,其南部即使严冬也草木生长,水波荡漾而不结冰)。如,隆寒(严寒,酷寒)。

  13.使成长。《汉书·王莽传上》:臣莽夙夜养育隆就孺子,令与周之成王比德(臣王莽一定日夜培养教育孺子,使他能和周成王相媲美)。

  14.隆又指地陷时发出的声音,虚化为象声词,表示雷声或类似的声音。①《清稗类钞·战事类》:枪声隆然。②黄洋界上炮声隆。如,丰隆(雷师)。

  隆的异体字有窿、霳、靇、嶐。①窿(见上)。②霳,指雷声。③靇,指雷声。④嶐,指隆起的山。

  隆姓最初当与地陷天坑或地面隆起的地貌有关,住在附近的古人取地貌为姓氏。

  据文献记载,隆姓来源有:

  1.源自地名。①春秋时期,鲁国有隆邑。《史记•晋世家》记载:“齐伐鲁,取隆。”具体地点不详,有说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一带,又说在山东省泰安市乡城。后来居住在隆邑的人,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的,称隆氏。②终南山又称终隆山。这里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的,称隆山氏,后简化为隆氏。

  2.源自先祖名字。①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上卿赵襄子的家臣名楚隆。战国时期,成为赵国大夫。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的,称楚隆氏,后简化为隆氏、楚氏。②西汉末年,成帝时有位执金吾(负责京城保卫工作)的大司马车骑将军,名毋将隆。后毋将隆以侵犯皇权之名被流放到广西省合浦县。毋将隆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的,称隆氏,是为广西隆氏。

  3.源自官职。春秋时期,楚国有官职丰隆,亦称雷师,原称祭司中的雷师,专职负责槌擂战鼓。在丰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的,称丰隆氏、雷师氏,后简化为单姓隆氏。

  4.源自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赫哲族、壮族、苗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布。

  如今隆姓人口约13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391位。

诗曰:

隆指地陷成天坑,

塌陷之时雷鼓声。

生意兴隆买卖旺,

国运昌隆民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