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谏论(上)》译文

陈锦云 翻译

古文阅读苏洵(苏洵谏论上译文)(1)

陈锦云近照

陈锦云按语:苏洵《谏论(上)》是一篇极佳的议论文范文,余深爱之,拟推之于万千学子。然其文中引用十七个关于游说的历史事例,前因后果,不查原文,实在难以明了。网上所见译文,不但事实不清,而且掐头去尾,敷衍了事,看了等于没看,不能解决问题。余不揣浅陋,强为之解;因手头纸质书籍有限,恐有疏漏不当之处。但是想到世上之事,大多难臻尽善尽美之境,故定稿之,发表之,冀有些许助益于初学者也。2022年9月7日白露节于德化。

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

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伍举使用隐语(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进谏,楚庄王(听了以后)却荒淫放纵得更加厉害了(《韩非子•喻老》,《史记•楚世家》);(嫪毐兵变被车裂后,秦始皇迁赵姬于雍城囚禁,谏而死者二十七人),(这时齐国人)茅焦抱着必死之心,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始皇(反而)立即省悟过来,(撤掉拒谏榜文,迎回赵姬,母子关系得以恢复)(《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吕不韦列传》,《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五回)。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如果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夏桀、商纣还稍强一些者,我进谏一百次他会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虚心纳谏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唐尧、虞舜还稍差一些者,我进谏一百次他会不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拒绝忠言的君主呢?(起题)

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承题)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

(秦攻赵甚急,赵求救于齐,齐国要求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才能出兵,赵威后不肯,并严厉拒谏),左师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并用“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战国策•赵策四》);(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不肯行),左丞相甘茂之孙、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甘罗,拿武安君(白起不肯再次领兵伐赵忤逆应侯范雎(Fan ju))“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惊惧,立刻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下了出发日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秦末赵王武臣被燕军俘虏,燕欲分赵地半而归王,杀了多个赵国使者,谈判不成),这时赵国一个“斯养卒”(役卒)把张耳、陈馀两位贤王“各欲南门而王”、“亦欲分赵而王”、“名为求赵王,实欲杀之”,若分赵而王,则局面将更难应付的道理告诉燕将,燕将立即把武臣释放了,归还给赵国(《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

(春秋末年,齐国大夫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伐鲁”),孔子弟子子贡用“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伐鲁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的道理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去征伐强国吴国,齐师败绩,鲁国得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楚欲与齐韩连合伐秦,因欲图周。周王赧使周惠王之子武公游说楚人),武公认为楚国“欲器之至而忘弑君之乱”,“臣恐天下以器仇楚也”,并用“夫虎肉臊,其兵利身,人犹攻之也。若使泽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万于虎矣”的譬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史记•楚世家》);秦围赵之邯郸,魏王欲尊秦昭王为帝,使客将军辛垣衍入邯郸说赵帝秦,齐国的高士鲁仲连用“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秦帝将变易诸侯之大臣”等辩论之词来使辛垣衍感到恐惧,于是魏国就不敢尊秦王为帝了(《战国策•赵策三》)。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

(齐国人)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吕后的幸臣大谒者张子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产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同时加封汉高祖的疏族、营陵侯刘泽,借以巩固诸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为琅琊王了(《史记•荆燕世家》);(有人向汉惠帝刘盈诋毁吕太后的幸臣辟阳侯审食其(Shen yi ji),惠帝欲诛辟阳侯),(平原君)朱建用富贵引诱惠帝的幸臣闳籍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派人刺杀大臣袁盎等十几人,景帝刘启追查梁孝王),齐地人邹阳用(景帝王娡皇后之兄)盖侯王长君之妹可获太后及景帝的(双重)宠爱、亲幸的理由诱导他,王长君果然向景帝进谏,勿复追查袁盎等被刺案,梁孝王遂得解脱(《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汉书•邹阳传》,《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邹阳大义(三十二)》,《异为己用:邹阳说王长君救梁王》)。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

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宣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叹,决意不事秦,而入纵约(《史记•苏秦列传》,《资治通鉴》);范睢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遂废太后,逐四贵于关外(《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沛公刘邦的军队过昌邑、高阳,高阳人郦食其(Li yi ji)求见),“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用“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刺激沛公,并以“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说之,使刘邦立即停止洗脚,遣散美女,听取计策,并且封他为广野君,担任谋士之职(《史记•高祖本纪》)。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

(秦昭王闻其贤,求见孟尝君。孟尝君田文将入秦,宾客谏阻,不听),门客苏代用土偶人“我生于土,败则归土”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田文于是停止入秦之行(《史记•孟尝君列传》);(楚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归雁者,王召而问之),楚国射雁猎手用“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繳,时张而射之”的比喻“欲以激怒襄王”,“于是顷襄王遣使于诸侯,复为纵,欲以伐秦”(《史记•楚世家》);汉初辩士、齐人蒯通用“娶妇当娶幽居守寡不出门者”的道理启发齐相曹参,(“然则求臣亦犹是也”),曹参终于以“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为上宾(《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蒯通说韩信语、反驳刘邦语若干,《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等四人合传)。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呀。

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转题)

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被)听从,治理政事必定(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是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

唉!龙逄、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逄、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逄、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合题)

(陈锦云编辑、整理,2011年4月12日初稿,2022年9月7日二稿)

古文阅读苏洵(苏洵谏论上译文)(2)

春华秋实

附录:谏论(上)原文

(北宋)苏洵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

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仲尼之说非乎?曰: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尧舜者,吾百谏而百不听矣,况逆忠者乎?(起题)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承题)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

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此理而谕之也。

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势而禁之也。

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邹阳以爱幸悦长君,而梁王释,此利而诱之也。

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郦生以助秦凌汉,而沛公辍洗听计,此激而怒之也。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

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转题)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

噫!龙逄、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逄、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逄、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合题)

(选自《三苏集》(插图本)第39页,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12月第1版。陈锦云老师编辑、整理、点评,2009年5月6日于德化。)

古文阅读苏洵(苏洵谏论上译文)(3)

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12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