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 2003年12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出土地点在汉长安城东南角,今西安市未央区枣园村南(图一)。该墓为近年西安地区发现的大型西汉早期积炭墓之一。2003年3-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为配合环宇公司的基建项目,对征地范围进行文物勘探和清理发掘,共发现汉代墓葬3座,其中Ml岀土铜器17件、玉饰101件、陶器5件,铜组件1件以及一些陶片。现简报如下。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1)

一 墓葬形制

Ml为大型长斜坡墓道单室墓,坐南朝北,方向0。。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侧室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二、七)。该墓原有封土,早年因平整土地已无存,现墓道开口位于耕土和扰土层下0.2~0.5米。墓道位于墓室北,斜坡墓道水平全长38、北宽4.5、南宽7.7、坡长31米。墓道东西两侧均有两层生土台,南侧有两层熟土台。第1二层台距墓道开口2.8米,东、西侧二层台宽0.1-0.4米,南侧二层台宽0.4米。第2二层台距墓道开口线6米,东、西侧二层台宽0.15-0.3米,南侧二层台宽0.45米。侧室位于墓道东壁,距墓道南壁0.3、距墓道底部0.3、长3.16、宽1.6、顶部残高1.8米。墓室位于墓道南端,平面呈横长方形。上口南北长6.3、东西长7.5米。口大底小,且有三层生土台。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2)

墓室底部有大量积炭,厚2.6米。因盗扰严重,墓室内部结构和葬具不详。在墓室内发现红色漆皮多处,填土内发现头骨1个。

二 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主要出土于墓室和侧室,墓室内出土玉片101件(图三),侧室内出土铜锤2件,铜钫4件,铜鼎4件,铜勺2件,铜匜2件,铜盆2件,铜鉴1件及陶茧形壶5件(图四、八)。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3)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4)

1.铜器

锤2件。酒器,两件形制完全相同。侈口,束颈,鼓腹,腹上有对称铺首衔环,圈足。通体鎏金,器上有凸起带状箍三道。盖顶饰一朱雀,口衔一珠,头胸趋前,长尾上扬,线条流畅,制作精致,造型生动。标本Ml:11器内盛酒26公斤,酒呈翠绿色,清亮透明。口径25、腹径42、底径24、通高78厘米(图六:1;九、 ),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5)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6)

钫4件。形制与大小完全相同。方口,束颈,鼓腹,上有对称铺首衔环,方圈足。覆斗形盖,盖顶饰4纽。标本Ml:3口径11.6、腹径21.6、通高41.4厘米(图六:2;—O、一二)。

鼎4件。形制相近,大小相若。方唇,敛口,撇耳,腹较深,圜底,三蹄形实足。盖顶有3个环状纽。腹部饰凸弦纹一周。标本Ml:9腹径22.4、口径16.8、残高20.7厘米(图六:3;一三)。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7)

匜2件。形制完全相同。敞口,腹略呈方圆形,流上翘,平底。标本Ml:20流长10、通长30.1、高9.6厘米(图六:4;一四)。

盆2件。敞口,宽折沿,浅腹,圜底。标本Ml:18口径22、高6.8厘米(图六:7;一五)。

鉴1件(Ml:⑼。残,敞口,宽折沿,浅腹,園底。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8)

勺2件。勺体呈椭圆形,长柄,断面呈梯形。标本Ml:6口长10.2、宽6.9,柄长22.5厘米(图六:5;一六)。

组件1件(Ml:102)。不规则形,前部中有一孔。长9.2厘米(图六:6;—七)o

2.陶器

茧形壶5件。泥质黑陶。尖唇,斜折沿,短束颈,椭圆形扁腹,矮圈足。器身上残留有朱砂痕迹。标本Ml:14口径12.4、最大腹径28.2、足径10.4、通高24.4厘米(图五、一八)。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9)

3.玉器

玉片101件。大致为长方形,多数表面有朱砂痕迹,可分为玉饰片、穿孔玉饰片两类。均出土于墓室,当与玉衣或木棺上装饰有关。

饰片97件。均用玉璧加工而成,上有纹饰。长方形,大小略有差异(图一九~二二、二五、二六)。标本Ml:26长7.8、宽4.3、厚0.4厘米。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10)

穿孔饰片4件。长方形,四角均有穿孔(图二三、二四)。标本Ml:82长4.6、宽3.5、厚0.3厘米。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11)

西安南郊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12)

三 结语

此墓葬形制为大型长斜坡竖穴土歹墓,出土器物中的101件玉饰,与满城汉墓中出土的玉片形制相同叫应为玉衣或木棺上的装饰;高 78厘米的铜锤,通体癌金,这在其他已发掘的西汉墓葬中十分少见。因此,可推断此墓为贵族墓葬。该幕出土的玉片上的玉璧纹饰为西汉时期的典型纹饰。铜锺的最大径的位置,圈足的高度,以及带圈足的茧形壶,均为西汉早期特有的器形和特征。综合上述因素,我们认为该基应属西汉早期偏晚的墓葬。

此次发现的2件铜锺,形体高大,盖部密封完好,通体鎏金,盖顶铸有朱雀,造型优美。目前国内已发现的铜锺,如河南汲县山彪镇1号墓出土的战国铜锤,高 60.45厘米;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西汉铜锤,部分婆金,高 45厘米;西安三桥镇出土的西汉阳信家铜器群中的1件锺,高 45.5厘米;另外,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1件鎏金铜锤,高37厘米气这些器物高度均小于本器。再有,此锤只饰三条凸起的箍,应是战国晚期以来简洁风格的表现。这件铜锤是国内现已发现的西汉时期最大的鎏金铜锤。

Ml出土的2件鎏金铜锤均为酒容器,其中1件已残裂。而另1件(Ml:11)铜锤内存留有26公斤透明的翠绿色液体。开盖后,酒香扑鼻。此次发现的西汉酒,酒色翠绿,清澈透明,酒香浓郁,是迄今我们知道的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经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全国酒类检测中心测定,其中酒精含量为0.1%,还含有酒类基本组成中的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8-苯乙醇等微量物质,被确定为酒。另外,酒中铜的含量高达1800毫克,这些铜离子应来自盛酒的铜容器,这可能也是酒色泛绿的原因之一。关于酿酒的原料,包括主料和辅料,我们正在进一步分析研究。

保存了两千多年的西汉酒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学、酿酒与科技史上,都有重要意义,它为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和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与酒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此对李学勤、刘庆柱、李統芳等专家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

绘图:邓来善 寇小石

摄影:王磊 冯健

执笔:孙福喜 杨军凯 孙武

,